本帖最后由 阿川 于 17-7-17 19:49 编辑
@bjnannan @aalahu
这两天在研究响度偶然翻到这了,自己小小的心得分享一下。
以往监测数字音频主要有那么几种:RMS、VU(300ms的RMS)和峰值pk,各自都存在一些问题,并且都是纯物理,缺少等响曲线的引用。
在ITU-R BS.1770标准(12年第3版)里,引入K计权(K计权的详细资料我还没找到),并且是Full Scale,作为响度标准填补了以前的空白。并随着多种渠道应用这一标准后,响度战争便即终止。
这一标准里响度单位使用LUFS和LKFS(同一个东西不同的叫法),对应以前的dBFS,最大值为0;LU则是表示响度范围,对应dB,最小值为0。LUFS和LKFS在不同时长范围的使用下,分别可替代传统的几种方式,以waves WLM为例。
short term是短时LUFS的RMS,手册里没说时长是多少,我猜测是300ms,这个就是替代VU的。long term显然就是替代传统的RMS,或者说把以前dB的RMS变成现在LUFS的RMS。range也很简单,把以前动态范围多少dB变成了响度范围多少LU。Momentary则是把电平的峰值转换为响度的峰值。
在楼上说的-23LUFS或者其他渠道的-16LUFS等播放标准下,可以想见以前缺少动态对比的大板砖会被削弱很多,良好的动态对比(或者说响度对比)变成了新的趋势。这时候你再去想-23LUFS等于多少dB已经是没有意义的事了,传统方式的dB我们只需要关注峰值不过载即可,剩下的就是考虑怎么协调整体响度和响度范围的关系了。甚至在同一标准的播放平台里,整体响度也不是你需要过多关注的事,那剩下的,你只需要把音乐做好就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