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求助] 诚挚向各位坛友请教一下什么是密度这个概念

( 18 )
12
 
[收藏]
-  第 2 页  -

7720
#16 19-6-11 10:45
yuanxiaoyu 发表于 19-6-9 16:00
密度是不是相当于像素,密度越高声音越细腻

这个理解其实不对。

像素的话,对应的概念应该是采样率。

然而大家在争论很多设备、效果器的“声音密度”的时候压根就没有提过采样率的问题,也就是说,就算在同样的录音采样率下,不同设备的声音“密度”也是有区别的。

说白了,这种“密度”其实是一种大家对声音“染色”的直观感觉,而不是指设备的电气技术指标。举个例子,1000多块钱的rode NT1其实从电气技术指标上并不比U87AI差(单论最常用的心形指向),如果跟老版本的U87相比的话更是可以秒杀至渣,但是U87依然更受欢迎,而老版本的U87更是有钱也难买到,因为人们普遍觉得U87录出来的声音更磁实一些。
这其实就是模拟电路设备的“染色”功能。这东西说好听了叫“染色”,说难听点其实就是“失真”——但只有好听的失真才配被叫做“染色”。
拿图像的概念作类比的话,“锐化”和“滤镜”是人们在处理照片的时候常用的操作。这两种操作舍弃了我们不想要的图像信息,强化了我们想要的图像信息,然而本质上就是一种对图像的失真。但进行过“锐化”和“滤镜”处理的照片会让人觉得更好看了,更清晰了,于是产生了一种错觉——A手机没开自动照片优化功能,1300万像素拍出来的照片还不如B手机开了自动照片优化800万像素拍出来的更清晰。。。。跟音乐设备“染色”的道理是一样的。

音乐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高保真”“还原度”其实已经不是音乐制作者所追求的唯一方向。这年头,音乐人们已经在“更好听”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本帖最后由 南宫浩 于 19-6-11 10:59 编辑

5111
#17 19-9-9 23:45
有道理,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比如u87和另外一支话筒,从感受上听起来差不多,但后期的话,总觉得u87不需要怎么混音就比较好听了,而另外的话筒录的混音就比较费劲,这个现象,能不能说明987的密度就比另外那支话筒更高呢

7720
#18 19-9-10 13:02
yuanxiaoyu 发表于 19-9-9 23:45
有道理,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比如u87和另外一支话筒,从感受上听起来差不多,但后期的话,总觉得u87不需 ...

这就是值钱的话筒和不值钱的话筒的差距所在。低端话筒,听干声好像没啥问题,但一加上EQ压缩处理一下声音就劈了。。。。。

这种东西光看电气性能书面上的硬技术指标是无从得知的,必须得实际听过,用过,混过了,才知道它们贵在哪里。。。。 本帖最后由 南宫浩 于 19-9-10 13:04 编辑
观众反应

1485
#19 19-9-11 11:11
简单的很嘛,就是肥肉和肌肉相同的体积质量不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