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问题——“小二度很重要!”,原版旋律中——E G “#A+B”以及“A-#A-B”的旋律进行(不知道这样能看明白不?)就是说原版里面很重要也很容易被忽略的点就在于这个“#A+B”以及"A-#A-B"旋律进行的不协和小二度音程存在,这个小二度充分表现出了原版里面的幽默、俏皮等活泼元素。楼主在模仿的时候恰恰忽略了这个元素。相信楼主重新考虑了这个元素以后整体会改观不少。
2.再深度分析的话就是一些小细节的处理了,对于整体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处理得当确实会影响作品的整体评分。
例如:拿旋律organ举例,原版在音符的时值和力度上的处理很精细的,一个作品中每一个音符的长、短、出发的早、晚,以及力度的大、小都可以决定作品整体的风格、色彩以及感情。同样的几个八分音符排列,有的音符时值长一点点,有的短一点点,有的“抢拍”一点点,有的“拖拍”一点点,同样的“强 弱 次强 弱”的节奏进行,有的强拍弱一点点,有的弱牌强一点点,这些变化都在调整上都属于微调范畴,单听起来差别并不大,但积少成多,当若干这样的微调聚集起来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原版就是对这些参数的调整上做的比较好,换句不这么啰嗦的话,原版十有八九是真弹的。楼主的版本如果也是,哈哈,建议楼主练练琴咯~~~~~
再有其他一些小细节就不在这里罗嗦了,像弱弱的铺底organ的和弦转位选择呀、音色质感的差别呀,等等等等,就留给楼主慢慢研究啦。总之思路就是“当所有细小的改变汇聚一起时,形成的区别是巨大的”。所有这些说的都是前期制作的工作范畴,后期缩混也一样会造成很多的变化,但是缩混我不懂,所以就不在这里白话了。
以上观点全部属于个人讨论,对或者不对的楼主见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