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在“艺术之路”上一直向前走着,快也好、慢也罢,反正是一直走着... ... 每过一段时间或是手头的活儿不太多的时候,会习惯性的回顾一下近期或是更早做的东西的,有时是欣赏,给自己找点儿成就感。但更多的时候是总结这一阶段的进步与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活计中继续坚持好的,并通过学习和实践,努力的弥补不足之处!只有活儿干好了才会有人认可、才会有人找你干活儿、才会有人为你在电脑前那些苦熬的夜晚和付出的精力买单... ... 扯得远了些哈。听近期自己发帖的作品,帖子里很多朋友回复说弦乐的表情画的还不错,我觉得这就是我应该总结和继续坚持的一个方向!之所以说方向,因为不单是给弦乐合理的“画表情”可以加强音乐的表现力,整个作品我觉得都应该有着丰富生动的音乐表情!这就要在编曲、录音和混音的时候,根据作品的需要尽可能的合理的保留和制造一定的动态,特别是管弦类的作品。而在“画表情”的时候,无论编、录、混,我觉得众多影响其结果的因素中,很重要一个因素就是监听音量。先说对编曲的一些影响吧,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管弦类音源大多都是带力度分层的采样,而且每个力度层的音色特质不同,这让MIDI编曲有了更接近真实乐队演奏效果的可能,也可以最大程度的规避“电子味儿”和机械感。如果在管弦类作品编曲的时候你的监听音量偏小,那么这些录音工程师们费尽心力制作的力度分层采样对你来说就意义不大了,你在编曲的过程中会更多地使用力度和音量较大的那个层级,因为力度小了你会觉得听不清、听不“明白”(甚至在其他声部乐器进入之后会淹没你当前编辑的乐器音色),这就导致编曲在B段或C段的时候没有更多的音色和音量上的动态余量,会让编曲的高潮乐段“动力不足”,会觉得该“使劲儿”的地方使不上劲儿。这种感受是在我没意识到监听音量的重要性之前经常有的... ... 对录音、混音的影响同编曲,这里就不展开说了,而且我本人在录、混方面也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只不过我觉得这个因素对编曲的影响更应该重视,因为录、混一般是在编曲之后的事儿,底子不打好 后期也是心有余力不足!最后呈现的东西也不会尽如人意。以上言论在技术层面很浅薄,算是抛砖引玉吧,希望能对喜欢并刚接触MIDI编曲的朋友有点儿用。也欢迎在编、录、混上有造诣的老师和朋友们回帖交流,共同进步!
[
本帖最后由 祁光远 于 14-9-21 00:3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