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hd2010 于 16-5-29 07:02 编辑
更多原创 请关注微信号 音乐边缘
也算有几十年的音乐从业记录,但要想聊一下音乐的艺术性别和特征,却是远超出个人能力。
不过这么多年,虽不曾推得高楼起,却总算摸过两块砖吧。加之国人喜欢总结概括的基因有时在本人身上格外突出,以至于斗胆冒着空洞无物的危险总结两句。
音乐太具有个性了,然而多少年来,我们已经听够了“声音的艺术”“流动的建筑”“通用的语言”这种隔着大海搔痒的话,着实难以解恨。所以今天天马行空地总结几句,能让朋友们因智力的优越感而虎躯娇躯微震也算是为和-Xie社会的建设尽蚍蜉之力。
一、音乐具有鲜明的阳性
说起音乐人们想到的是优美啊煽情啊伤感啊这类极富主观化的词语,却忽视了音乐的阳性存在。这样说绝不是为了吸引美瞳而故意惊悚用词。
其它艺术种类,它往往是等待态的。如美术,如建筑,如小说等。你不主动寻找它,它就不会叨扰你。就像一个你不知她心里怎样想的略带冷漠的女子。
而音乐,则像一个目光四处流盼的激情女,纵然是婉约如水的类型,也难掩占有的冲动。总是在你愿意不愿意的时候直接闯入你唯一没有开关的器官——耳朵。眼、嘴、鼻都有开关,而唯独耳朵没有,更是纵容了音乐这种肆无忌惮的侵略。
无论你在房间、在商场、在山巅、在晨霭、在深夜……它总是毫无节制地完全无视你经过几十万年才艰难进化起来的个人意志,而闯入你的耳朵,不计后果。
你背对着一幅画作或者一篇雄文,或者你闭上眼,那么名画和拽文必服从你的意志而在眼前消失,而音乐不行,你只能惹不起就躲起来。
当然,你非要说电影,那耳朵管的不正是音乐吗?
音乐的这种阳性特征就像是一个通过征服疆土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枭雄,从来不顾你的感受。
当你刚和曾许下山无陵、海水涸誓言的恋人分手后进入一间酒吧买醉时,你们互许终身时唱得最多的情歌却肆无忌惮地冲入你还带着旧爱吻痕的耳郭,你突然感觉音乐的面目怎么如此憎恶?砸了音箱的心有木有?
音乐就是这样任性!
把音乐的这种特性使用到极致的例子不由让人想起了韩朝边界的那些高音喇叭!呵呵,精妙的武器。
二、音乐具有无法克服的依附性
说了那么多的阳性特征,那音乐就真的这么逆天?不然。音乐同时是艺术中最重有依附性的种类。音乐不像一幅画、一部小说,从来就不曾是一部完整的作品!所有的演奏演唱、所有的呈现方式只是以徒劳的方式不断接近连作曲家都不完全掌控的作品本身。
美术则不一样。毕加索说指着它的同名画作实体说这是我创作的《亚威农少女》,那基本上概念与对象是完全等价的。而贝多芬指着他的同名总谱说这是我创作的《基督在橄榄山上》,可是它到底是什么呢?
而随着演奏演唱技术的发展、器乐工艺的发展、录音技术的发展,更不谈不同的演奏、不同的乐队……这部作品每次都有变化,从来不存在一个美术意义上的真品……而几百年来《蒙娜丽莎》总是以强大的定力展现着那举世无双的微笑,那表情无疑是在告诉世人,我是世界世界上唯一的真品,想看我,不管你是什么人,都得到我的寓所卢浮宫走一趟的。
20世纪以约翰·凯奇为代表的作曲家认为巴赫的音乐也有很大比例的偶然性因素正是这个角度的表达。
正如强大之人才可有所谓的阿喀琉斯之踵,音乐的阳性和依附性的同时存在而形成的张力是或许就是其具有巨大魅力的一个因素?
乐谱无法代表音乐本身,单次的音响无法代表音乐本身,甚至个人的感受也不能代表音乐的本身。音乐就像瑞士银行厚重的铁门里面硕大的金砖,需要同时三个人拿着各自的钥匙才能打开门让人一睹侧面。
三、音乐的无限的可重复性
音乐就是任性,似乎身上有如此多相互矛盾的特性。可重复性就是音乐又一个特殊的个性。
名画只有一幅是真迹,其余皆为赝品。音乐则从来没有真品与赝品之分,奇哉怪也!
就是最为相似的电影,最常用的词是拷贝。而谁又能说某个音乐是真品呢?顶多是加上地道、真传、权威这样的字眼而已。
更为关键的是电影的拷贝是静态的重复,而音乐的重复却又是创造。人们不是经常挂在嘴上说一度、二度、三度创作吗?
可重复性的另一层意义就更有趣了。从个体对待艺术品的角度来看,音乐是真正意义上的可重复性的代表!
一部小说,读十遍很牛了,一部电影看二十遍已经有点不对劲了,如果你跑到卢浮宫看上两百次蒙娜丽莎,估计有人还怀疑你恋爱了,不太正常的那种。
可在音乐来说,这些次数太不值得一提了。更遑论几百年来数百部经典的音乐被无数的人演奏了无数遍给无数的人听了无数次。还不过瘾,用手机、用音箱、用喇叭,睡前听、起床听、课时听、用餐时听、购物时听;,还不够,看画展时听,看电影时听,读小说时听。还不火爆,出生的时候得听,死了时得听。依然不刺激,加冕时听,杀人时听……光人听还行,让动物听,让植物听;光地球生物听还不行,得让外星人听……说得本人都后背发凉……
重复性的最大好处就是每个草根屌丝或许只能背高仿的名牌包、欣赏影印版的名画、听复刻版的音箱,但却可以听谁也无法质疑真假的音乐!感谢可重复性!
四、音乐的习得先天性
在所有的艺术中,是所有!音乐的天赋在人的身上体现地最为充分。
有美术奇才、有书法奇才、有表演奇才……可在最小的年龄并没有受过训练的人中,音乐能力所展现的极差最大!
在没有受到任何训练的前提下,一个五岁孩童歌唱的感染力可以超过很多成年人,但你在文学、美术、建筑等艺术中很难找到类似的例子。
这又是与音乐依附性相矛盾的一个特征。即,音乐又是技术旷量最大的艺术。几句拨动心弦的歌唱所需要的技术很多时候比获得相似艺术感染的其它艺术的技术门槛要低得多。
这样说不会让朋友们粗暴地认为本人否认音乐中技术训练的重要性吧。相反,我认为极为重要。只是现在不是在说技术。否则就是对通过努力达到艺术高峰的音乐大师们的亵渎。
当然也不是通过强调天赋来地区分人们享受音乐的权利。你只要看看人们在兴奋之后千姿百调摇头晃脑旁若无人地唱着歌享受音乐的乐趣的人,就知道音乐的先天性习得性与享受音乐的权利没有毛关系。
五、音乐的强生物性
音乐带给人的感受就如同你在使用一个配置极高的电脑处理简单的文档般迅速!而其它影等艺术往往具有明显的延迟。
其根本的原因就是音乐是人的生物性的某种映射,比任何艺术更贴近人的生物性。
心跳、脚步、语速……总是如此准确地映射在音乐之中。语调、轻重,总是无止境地模拟着人的行为;欢快、沉重,总是如此熨贴地回应着你的内心曲线。
动物因为物种的差异区分成纲、目、种、属等等,所以世界上有无数的动物。最关键的区别依据是几乎所有不同的动物都无法跨种交配而产生健康的后代。
而世界上还从来没有听说不同肤色、国别、种族的人之间不能孕育后代。这就是音乐成为通用语的生物基础。不是说我们都是几十亿年前那位非洲老母亲的后代吗?不得不说贝多芬的“四海皆兄弟”的断言的确比人类学家具有更犀利的洞察力!
尽管世界上曾有现有数万种或更多的语言,但音乐却因人的生物性而通行无阻。我们在了无障碍地沉浸在一首优美的旋律中时那些想一睹德国哲学精髓的学子却在无比痛苦地辨认着德文词性的阴阳变位呢。
本想言简意赅地说说对音乐艺术特征的想法,没想又这么啰嗦。本还有些认为特点,但怕说出来更水,就免了吧。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或许可以为看到人提供一点讨论的提示。
本文最大问题是一些特征在概念是并不属于同一逻辑层面。但就这么点墨水,就当玩一次跨越吧。
拍砖的朋友看在本人如此胆大妄为的份上就包涵些吧,胆大也是长处不是?
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 音乐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