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最近貌似M.2接口的SSD性能很屌啊!

( 22 )
12
 
[收藏]
-  第 2 页  -

3354
#16 16-9-23 21:49
南宫浩 发表于 16-9-23 18:06
那得问这帮造硬盘的累不累啊。。。。。都是走PCI-E通道,却弄出这么多接口标准,这不是给主板制造商以及 ...

要考虑接口版本的电气性能,
同样PCI-E NVMe协议,PCI-E插槽与M.2插槽的电气性能不同。
譬如,如果指望标准的USB2.0接口过3.5A以上的大电流,结果会比较猎奇。

还要考虑主板版型的规格与可扩展性,
这其实牵连广泛,甚至牵扯到了机箱与散热器的设计,
跟MSATA一样,M.2诞生,最开始的驱动力,也是设计给笔记本和工控机用的,所以尺寸要小到某种极致,
慢慢的,主板厂商才偶有跟进的,起初也多半是提供给itx或者thin主板使用,
而现在,厂商给主板加这么个M.2插槽成本多不了几块钱,但是噱头十足,能溢价。

你可以完全不在意主板上的M.2插槽,不需要总想着把主板上提供的每一个可能性都发挥到极致,
更不用专门付出奇大的代价,刻意去挑“双M.2阵列交火插槽”的主板,

时至今日,你们能基于台式机谈论M.2,其实是沾了笔记本和工控机的光,
至少截至目前为止,台式机的M.2就当个添头吧,不用当作主菜。
真要是对性能和稳定耐用有要求,至少是750起步的,仔细折算下来,并不比M.2的贵在哪儿。

7719
#17 16-9-23 22:44
工匠 发表于 16-9-23 21:49
要考虑接口版本的电气性能,
同样PCI-E NVMe协议,PCI-E插槽与M.2插槽的电气性能不同。
譬如,如果指望 ...

嗯~~~你这样说我就明白多了。
但我看着网上的舆论,貌似台式机的M.2有要崛起的势头,厂家已经开始跟进了,所以现在局势还是不明朗,我个人以为,想要组装“性能机”,最好还是再等等,看看以后到底谁是硬盘接口的主角,或许局势清晰以后性价比会更好。
当然,如果不愿意等,直接上750应该是最稳妥的办法——毕竟,不管局势再怎么风云变幻,PCI-E接口也必然有主角待遇,就算不是硬盘接口的主角,其他设备也要大量用到PCI-E。

3354
#18 16-9-23 23:48
本帖最后由 工匠 于 16-9-24 03:43 编辑
南宫浩 发表于 16-9-23 22:44
嗯~~~你这样说我就明白多了。
但我看着网上的舆论,貌似台式机的M.2有要崛起的势头,厂家已经开始跟进了 ...

对台式机来说,M.2主要的优势是不跟显卡抢槽,
对我来说这优势并没什么卵用,毕竟我拆了显卡之后照样用,

但是对于普通家用,或者游戏用户来说,,,
情况就不同了:不跟显卡抢槽的高速SSD,简直完美。

M.2 NVMe,虽然高负荷工作高速读写时,发热量惊人,但是低强度使用的时候热量也不大,,,,
家用和游戏用途,不外乎一次性读十几GB,然后可能几个小时都不再会有多少读写了,进入低发热量状态,
有的是时间机会让M.2自己的温度慢慢降下来,

但是我们都知道,工作用途时,例如我们加载大音源,是接连不断的大量高强度读写,
尤其当所需读取缓存的容量大于你内存容积时,就会覆盖掉之前读出缓存的内容,覆盖之后再想调用就要重新读取,
这工作强度本身就是家用和游戏用途下难以想象的,

这等高负荷工作高速读写,M.2发热量惊人,且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就进入热蓄积的恶性循环,要么强制自动降频减速,要么稳定性和寿命下降,
目前来看,虽然M.2产品的标称读写速度与750比较接近了,但是如果不能长时间稳定在高负荷下工作,这可不是专业级或者工作站级别产品该有的特征。



而其体积和规范又限定了M.2自身几乎没有辅助散热能力,
个别M.2产品加了个薄薄的铁壳,有人说这是被动散热,哈哈哈哈,,,
我觉得这铁壳除了卖相好之外,能起到的实际作用也不过是把热量匀开而已,
毕竟既没有冰刺,又紧贴主板,sys fan和cpu fan所制造的气流也不经过M.2的附近,于是也就没啥能有效携带走热量的机会了
————即便被动散热也不是这么玩的


(所以说大内存是多么重要啊!)


=================
其实我DIY了一些给M.2降温的散热器,主动或被动的都有,
而且我还能熟练地根据机箱内硬件的发热情况调整风道,
仍然不能把M.2的温度压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貌似我只能等待技术进步了,希望到时候M.2的高负荷发热量能降下来
观众反应
:靠谱的分析

3354
#19 16-9-24 03:50
本帖最后由 工匠 于 16-9-24 07:10 编辑

(P.S. 本楼文字是我用自己的话转述挺久以前偶然听别人讨论的内容大意,供大家参考)

曾有人说:

“其实各行各业当中,总有很多人迫切需要高性能的SSD而不自知,
譬如DC-P3xxx系列SSD所提供的性能可以使他们如鱼得水,
以其中最强大的DC-P3608为例,提供了5000MB/s的顺序读取速度和30000MB/s的顺序写入速度,以及4TB的容量。

但问题在于,DC-P3xxx数据中心系列的产品价格太过高昂,
别说他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系列的怪兽SSD存在,就算知道了也只怕条件反射般地抛之脑后。
毕竟,潜在用户害怕买错蒙受损失,难以生出买来尝试的念头,更下不了决心,所以他们往往宁可设法用普通的民用2.5英寸sata组阵列,

英特尔也曾经尝试按照这个思路,发布了最便宜的准专业级2.5英寸sata协议 SSD 730,分类到了家用部类以较低价格销售,
然后撺掇号召用户以组阵列的方式使用730,希望借此引导潜在的专业工作站客户产生对更高性能SSD的需求,
,,但是这样的号召显然不太有效,用户们好像并不领情。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英特尔直接发布了NVMe协议的750型SSD,
这是想要试着做一款以平宜价格提供给专业人士在工作站当中使用的 真·专业级SSD,
让需要好东西的人士能够轻松支付得起,降低他们尝试升格专业工作站产品的门槛,促使让他们享受到更强大SSD赋予工作的魅力,

如果750能够成为衔接民用SSD与专业SSD之间的桥梁,
也许会使更多犹疑不决持观望态度的潜在用户下决心尝试,
而当用户尝到甜头之后,食髓知味,渴望更强更快更大的专业SSD的情绪也就会油然而生,···
由此为契机,DC-P3xxx系列的数据中心专业SSD便能打开局面。

目前来看,虽然也有一些DC-P3xxx的准用户扭头买了750,毕竟便宜得多
但是750确实起到了推广pci-e接口 NVMe协议SSD的作用,
不过英特尔一向所谋甚大,不管发布什么产品都是如此,所以750存在的意义不能单看销售量”

我当时听到的对话比较简略,双方都比较懂,所以对话当中有很多知识点都没有铺垫,
为了方便你们阅读,我查了些资料,尽可能在表述的过程中就把知识点填进去,,,但愿我理解对了,嘿嘿



参考链接:
基于 PCIe* 的数据中心级固态盘家族
http://www.intel.cn/content/www/ ... amily-for-pcie.html
全部的数据中心级固态盘
https://www-ssl.intel.com/conten ... -center-family.html
全部的专业级固态盘
https://www-ssl.intel.com/conten ... ssional-family.html

1659
#20 16-9-24 07:02
本帖最后由 Apgo 于 16-9-24 07:04 编辑
工匠 发表于 16-9-24 03:50
(P.S. 本楼文字是我用自己的话转述挺久以前偶然听别人讨论的内容大意,仅供参考)

可以用导热贴。三星的掉速证明,也是温度高引起的。解决办法有两种,一种是打各自厂家的驱动,和优化补丁,第二种直接把导热贴贴到硬盘上(事实证明贴了这个东西后,三星掉速的盘如果机箱风道OK,完全可以解决掉速的问题),利用机箱风道散热。

PS:发热量高的M2,有东芝,和三星的SM951(迄今为止这个是发热量最大的,没有之一),然后就是PM系列的(这个系列要比SM系列便宜很多) 目前,如果不自己DIY散热,而且热衷于M2接口,961是最理想的选择,温度波动也不大。但是这个盘只有OEM的版本,也就是说没熟人,无法进行正常的保修,和三包
观众反应
:靠谱的建议

3354
#21 16-9-24 07:27
Apgo 发表于 16-9-24 07:02
可以用导热贴。三星的掉速证明,也是温度高引起的。解决办法有两种,一种是打各自厂家的驱动,和优化补丁 ...

我被三爽坑怕了,根本不敢下手,还是等别的牌子跟上吧。

3354
#22 16-9-26 06:03
其实,我一直在专心等intel出M.2 NVMe的SSD,

结果intel不知抽了哪根筋,先欣欣然地开始在新型号用上了TLC颗粒,

我有种很难过的感觉,,,,

这要是以后推而广之了,还怎么下手买啊,,,,

1659
#23 16-9-26 14:30
工匠 发表于 16-9-26 06:03
其实,我一直在专心等intel出M.2 NVMe的SSD,

结果intel不知抽了哪根筋,先欣欣然地开始在新型号用上了T ...

M2这样说吧,虽说体积小速度快但TM也不是万岁型的。比如,这厮非常容易丢Windowsmanager的启动信息,当系统盘也非常容易各种自动重启(PCIE通道分配)。所以,上M2的,你CPU和主板真心必须5960X+或者通型号XEON E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