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场设计在混音中通过电平(推子音量)、声像(pan)旋钮、混响/delay设计来实现。比如我们听音乐的时候感觉某个声音有深度,感觉很远但又清晰;或者伴奏乐队的平面尺寸非常宽阔,分布有序;又比如你听到人声的混响尾音、某些小打击乐、军鼓的残响往后延伸到了音乐深处。这类听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纵深感,如同画一样,有近景中景远景。音乐也有远近的层次之分,我们通过平衡不同声部的电平大小、声像位置、混响大小、混响深浅、EQ修整、压缩动态处理等等手段,将各个声部设计在不同的空间中,这就是声场设计。好的声场设计能够营造一种“松弛”、有张力的听感,能够展现出更多的细节,甚至仔细听会发现,你想听到的细节都包含在其中;反之带来的是一种臃肿、密不透风或失去平衡的听感,会损失很多细节,想听鼓组各声部中“叮当嘣”的互相交织却发现像一坨旧衣服一般堆在一起,想听弦乐却分不清小中大倍四个声部排列和线条,想听小打击乐却发现被埋在了此起彼伏的声部中。
声场设计可以找各种分轨练习,摸不着头脑的话就听听风格类似的作品,分析它们的声场是如何设计的,注意听其中各声部对EQ的取舍(这点比较重要),分轨练习中由少到多慢慢累加,尽量养成声场设计的框架完成之前不做音色处理的习惯,花点时间练习之后一定会有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