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的真实感悟(可能是错的),线材的确是影响很大(特指不长的线),但是几百块的基本可以了,特别是输入端,比如吉他线,话筒线,本来我以为功放出来的线已经是不会受影响,一次用了好线,发现真的是不一样。这个人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我推荐前端一定要用一点稍微有档次的线。(还有话放,话筒,这千万别省钱,当然到一定档次即可)。
宿主音质,个人感觉肯定不一样,单轨可能一样,多轨混音,估计是不一样的,但是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如果有科学根据,我愿意相信科学。
adda,时钟有差别,但是到一定档次,或许可以理解为音染,因为个人感觉已经超越人能判断到底是进步还是音染。其他的不是很了解或者已有结论的不提。
有几点是我的个人感悟,可能对可能不对:
1,录音艺术,混音艺术,并不是一个真实的艺术,目标不是为了重现,而是艺术的再现,比如管弦乐录音采用多个话筒,再进行混音,这并不是现场的人的感受。另外由于人耳,人的心理学生理学科学,导致听到的声音是必然扭曲的,但是我想扭曲有扭曲的科学,人类还是有一种普遍的听觉模式。说这个意思就是,音染是有价值的,但是科学的音染不同于失真的音染,但是这东西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很难鉴别了,有可能有耳放的可能。以上线材,adda提到的“音质”中都包括了好的音染的可能性。
第2个,大家都在讨论混音问题,但是影响大的实际是录音问题。当今的数字音乐可以说进步到一个程度了,混音可能受到影响不大了,不错的adda进去以后,统统是在电脑里数字跑来跑去。但是前期录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的感悟是,这10多年来,进步的是宿主音质,adda,软件等带来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录音之前的,模拟时代的经验,音质控制都很重要。很多混音大师也强调一件事,前期录音很重要。我自己也看了很多东西,我的感悟是,在数字音乐早些年间,凡是音质做的好的,都是在前期做得非常好,进入数字端都以极高的音质,信噪比进入,后期混音只是较少的处理一下,才能做到好效果,否则很困难。当然现在adda进步了,由声卡,adda进入原始信号再进行处理可能也不会差很多了。但是我觉得还是要保证前端音质,包括话筒,话放,adda等等等等。
再次重申,不是站队,同时如果有科学的证据,我会相信科学。但是不支持一棒子打倒一切。 本帖最后由 黄黄 于 19-5-21 20:54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