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总结一下音频“玄学”未解之谜!

( 28 )
12
 
[收藏]
-  第 2 页  -

7
#16 19-5-21 16:21
混不了音的人永远也混不了,就像有类人唱不好歌曲的原因。这不是什么玄学,是天生无法做出来这样的工作。当然了可以砸学费时间学习,考究

7
#17 19-5-21 16:28
当你拿起笔写出来文章的时候,别人关心的是你的文章,绝非是你用了什么样的笔。

只会为你写的文章感动,不会为你用了什么样的笔感动。混音是一种天赋工作,就像某些人天生对EQ敏感。这是后天补不出来的,更和用什么样的笔没有关系!
观众反应

7720
#18 19-5-21 16:31
凑凑热闹,根据个人经验瞎猜一波,如有异议请指出:


软件篇

1:不同DAW之间声音是否不同,是什么导致的?

答:DAW内的回放监听音质可能会有不同。我感觉这主要是来自于,使用不同的音频驱动所致,另外我稍微有点怀疑不同的daw的回放监听解码有可能不一样。至于导出音质,我个人认为,如果是一轨音频素材导进去再导出来,在不牵涉到采样率转换、抖动的前提下,各种daw不应该有任何不同,否则就是“失真”。然而,如果是分轨导入,经过混音操作之后再导出来,哪怕同一个人一模一样的混音套路,各种daw出来的声音也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因为各家daw内部的处理算法应该是有区别的。

2:同一插件DSP版本和Native版本声音相同吗?

答:如果插件开发者没有特意对DSP版本和Native版本的算法进行过差异化编写的话,那么声音就应该相同,因为数字的东西,甭管你用算盘来计算还是用电脑来计算,1+1只能等于2。至于不同版本的插件是否会在算法上有差异,这个除非开发者亲口承认,否则就只能阴谋论,或者默认都一样了。

3:Wave服务器声音与Native的是否不同(都是CPU运算),为什么?

答:同上,关键看它们的算法是否相同。

3:DSP插件声音是否比Native声音好,为什么?

答:不一定。但有可能开发者会优先把更优质的算法应用在DSP产品上,因为一方面利润高,另一方面,DSP辅助运算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

4.同一DAW不同版本之间声音是否会不同?

答:cubase10的音质应该比cubase5好,因为cubase10是内部64位浮点运算,而cubase5是内部32位浮点运算。另外,我个人觉得,虽然同为内部32位浮点运算,cubase8的监听回放音质比cubase5要好一丢丢,不能确定是不是因为界面颜色的变化导致的心理暗示。但我曾经通过反相叠加试验验证出,cubase8和cubase5的导出音质是一样的。

5:不同采样(16bit,24bit)和位深(44k,192k)会不会让声音更好或者不同,为什么?

答:我个人认为会的。如果你把一段16/44.1的素材转换为24/96,那么这俩单轨听起来应该不会有什么差别,因为其原本的信息含量并没有增多,就好比一张模糊的照片你把它扫描成一张大图它也不会变的更清晰,因为丢失的细节信息是不会无中生有的变回来的。但是,如果要多轨叠加混音的话,你把16/44.1的素材转换为24/96并且在24/96精度下混音,应该会比16/44.1精度下混音得到的结果更好。因为声音在叠加和处理的数字运算过程中,是会因为算法而丢失一些细节的,而如果以更高的采样精度去叠加处理,声音细节应该可以保留的更多,所以,就算最终成品结果还是要转换回16/44.1,用24/96精度混音的结果也会更好。(以上纯属个人理解)

6:数字音频信号CPU处理与DSP处理与FPGA处理之间的优劣与不同?

答:DSP芯片浮点运算效率更高,所以3D游戏画面更依赖显卡运算(显卡芯片其实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DSP),音频运算也同理。而CPU更倾向于全能,所以它的浮点运算效率不如DSP芯片。但是intel(AMD)的CPU性能牛逼呀~~所以,某些原本需要用DSP运算卡才能运行的插件,这年头改用CPU运算也能跑的挺溜~~~FPGA我不知道是啥。。。。。

硬件篇

1:电源线会不会导致声音不同,或者更好/更坏,差别程度是多少?

答:只要品质没硬伤缺陷,一般不会有什么区别,如果出现了那种“接地不良”的硬伤,那至少是有可能导致底噪增加的。另外,如果你想从几十米外取电的话,那么电源线还是应该选择好一点的。。。

2:信号线不同会不会导致声音不同,或者更好/更坏,差别程度是多少?

答:数字信号线的话,只要没有硬伤,不会导致数据传输出错,那么就不应该有什么不同。模拟信号线的话,模拟信号的传导一定会在传导过程中出现畸变,只是程度的问题。所以,音频设备的模拟信号线选择好一点的是没错的,但也要量财而行,一根5米以内的模拟信号线从几十到几百的价格提升还可以接受,从几百到几千甚至几万的话,那就有点钱多人傻了,那点提升我个人认为可以忽略不计。另外,提醒大家一个价值观念:模拟信号的音质差距,不要因为一耳朵听不出差距就觉得没意义。说实话我听大家发的那些不同话筒的干声对比,我这木耳基本上听不出什么差别,但不同话筒的声音加上EQ压缩狠狠的处理一下以后,差别就比较明显了。要知道,我们录出来的声音基本上都是要经过混音处理的,我们一般不可能直接拿干声给听众欣赏吧?所以,哪怕只是干声音质好那么一丢丢,在混音处理后可能就是很大的差别。

3:不同档次/同档次ADDA之间是染色差别,还是音质差别?

答:我个人认为,不同档次的ADDA之间主要是音质差别,而同档次ADDA之间主要是染色差别。

4:音质的标准是什么,音色的标准是什么?

答:对我个人来说,细节保留的丰富、清晰干净,混音过程中耐处理,就是好音质。音色的标准:符合我的音乐表达需求的音色就是好音色。

5:音箱/设备下垫东西会不会导致声音不同,为什么?

答:音箱下面垫东西当然会导致声音不同。。。因为不同弹性的东西垫在下面是会影响音箱发声单元的震动动作的。而硬件效果器、声卡之类的东西下面不论垫什么东西也顶多在散热方面有所差别吧。。。。

技术篇

1:技术重要还是硬件重要?对于同一个人用好硬件好还是差硬件厉害?不同人高手用差硬件厉害还是新手用好硬件厉害?

答:这就好比是问武器重要还是武艺重要一样。。。。。对新人来说,我建议在监听靠谱的前提下先提升技艺,实在觉得技艺已经无法带来更好的改善了再去考虑购置更好的硬件。
观众反应
:这才是真正的好解答!
:说的很到位!
:这才是真正客观讨论,顶!
:好不容易有个客观的说法,送花

1090
#19 19-5-21 16:46
楼上有几楼在说一些正确的废话,审美、主观上的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也是音乐为什么是艺术的原因。但不意味着纯技术、理论的讨论是没用的。
我们的电脑、音源、效果器是工具,技术是运用方法,审美是意识。只有三者俱佳,才能做出好作品。
录音混音专业是数理占比比较大的,即使是强调审美的作曲专业,也是先学习基础乐理、视唱练耳、乃至四大件,先有基本素质和认识,再来讨论审美。
抛开这些前提条件、个人基础素质都没达标的情况下来讲审美,是苍白的泛泛之谈。比如我跟你聊德彪西的音乐色彩,你没有足够的作曲技术能聊起来吗?
论坛的某些论调一再强调审美,不见得想聊音乐,也可能在回避问题。 本帖最后由 阿川 于 19-5-21 23:18 编辑
观众反应
:但是他比其他人强多了,留点面子吧

2540
#20 19-5-21 18:13
别的不清楚,但模拟音频线质量好坏是影响挺大的,三五米长的距离,我听不出来,
我们做扩声,有时候要布线一条就是一百多米,差的音频线直观的表现就是噪音变大,高频有衰弱!而且有时候这鞋线是跟许多大电流的电缆混在一起!

2540
#21 19-5-21 18:17
阿川 发表于 19-5-21 16:01
这位朋友明显逻辑有问题,不适合参与此类讨论。
建议思考一下:
对、不对是否等于好、不好?

你提起马友友,我想起来了,,有一次看前东家的宣传片,画面是他大提读凑,声音是小提琴的,没人发现!

1188
#22 19-5-21 18:26
同一件事情 在你领悟不明白的时候就是玄学, 当你能领悟得很清楚的时候, 那就是科学。
观众反应

1090
#23 19-5-21 19:18
zhy474 发表于 19-5-21 18:13
别的不清楚,但模拟音频线质量好坏是影响挺大的,三五米长的距离,我听不出来,
我们做扩声,有时候要布线 ...


这是有明确理论结论的,非平衡传输超过5米底噪会过高,底噪和线材长度成正比。线材的损耗率和线材横截面积成反比,和线材长度成正比。线材过长会增加底噪和损耗。
所以较远距离传输最好用平衡连接,非平衡要增加线材的横截面积和屏蔽能力。 本帖最后由 阿川 于 19-5-21 23:20 编辑
观众反应
:人们往往愿意相信他们相信的东西,就比如前.

15448
#24 19-5-21 20:40
没钱看热闹吧

2583
#25 19-5-21 20:52
我个人的真实感悟(可能是错的),线材的确是影响很大(特指不长的线),但是几百块的基本可以了,特别是输入端,比如吉他线,话筒线,本来我以为功放出来的线已经是不会受影响,一次用了好线,发现真的是不一样。这个人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我推荐前端一定要用一点稍微有档次的线。(还有话放,话筒,这千万别省钱,当然到一定档次即可)。

宿主音质,个人感觉肯定不一样,单轨可能一样,多轨混音,估计是不一样的,但是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如果有科学根据,我愿意相信科学。
adda,时钟有差别,但是到一定档次,或许可以理解为音染,因为个人感觉已经超越人能判断到底是进步还是音染。其他的不是很了解或者已有结论的不提。

有几点是我的个人感悟,可能对可能不对:
1,录音艺术,混音艺术,并不是一个真实的艺术,目标不是为了重现,而是艺术的再现,比如管弦乐录音采用多个话筒,再进行混音,这并不是现场的人的感受。另外由于人耳,人的心理学生理学科学,导致听到的声音是必然扭曲的,但是我想扭曲有扭曲的科学,人类还是有一种普遍的听觉模式。说这个意思就是,音染是有价值的,但是科学的音染不同于失真的音染,但是这东西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很难鉴别了,有可能有耳放的可能。以上线材,adda提到的“音质”中都包括了好的音染的可能性。

第2个,大家都在讨论混音问题,但是影响大的实际是录音问题。当今的数字音乐可以说进步到一个程度了,混音可能受到影响不大了,不错的adda进去以后,统统是在电脑里数字跑来跑去。但是前期录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的感悟是,这10多年来,进步的是宿主音质,adda,软件等带来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录音之前的,模拟时代的经验,音质控制都很重要。很多混音大师也强调一件事,前期录音很重要。我自己也看了很多东西,我的感悟是,在数字音乐早些年间,凡是音质做的好的,都是在前期做得非常好,进入数字端都以极高的音质,信噪比进入,后期混音只是较少的处理一下,才能做到好效果,否则很困难。当然现在adda进步了,由声卡,adda进入原始信号再进行处理可能也不会差很多了。但是我觉得还是要保证前端音质,包括话筒,话放,adda等等等等。

再次重申,不是站队,同时如果有科学的证据,我会相信科学。但是不支持一棒子打倒一切。 本帖最后由 黄黄 于 19-5-21 20:54 编辑

365
#26 19-5-21 23:57
想当然的讨论没什么意思,证明相关性不研究因果关系从难度上来讲并不大。
另外发现论坛中的很多对比实验甚至没有设置对照组排除无关变量影响。

分享几本经典教材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https://pan.baidu.com/s/1eQCDNlmnYkD9b5gC0ACj6g 提取码:o472
本帖最后由 rmok2 于 19-5-22 01:37 编辑
观众反应

6318
#27 19-5-22 00:00
真有耐心,我从来都不考虑这些关于音质的深刻问题,我只关心哪个方便好用,效率高。甚至在我能分辨出音质差异的情况下我仍然选择顺手方便的工具。

22
#28 19-5-22 02:31
 音质就是保真度,是客观的,可测量的;音色就是好听度,是主观的,无法量化的。但我们大多时候说的“音质很好或很差”是包含了上述两方个面的综合判断。
观众反应
:你这么说所有硬件音质都是极差的

8924
#29 19-7-17 19:49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