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关于 脑放

( 35 )
 
[收藏]
-  第 3 页  -

1160
#31 19-6-12 19:03
solarflare114 发表于 19-6-10 20:58
有这个意思
所谓脑放
确实和听到没听到 听懂没听懂有关系

最后一句总结得相当棒。

1160
#32 19-6-12 23:25
  看了《wangnov1》与《黄黄》的发言,我发现,这个“脑放”词汇,好像是带着一点不太好的意思吗?是指在客观上明明有,或明明没有的东西,却被不同的人,或是不同认知的人听出了不同的结果。那么这些听出不同结果的人,就等于自己给声音加了某种放大器,甚至把没有的东西都给放大出来了。是这个意思么?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脑放能力,或是脑放这个缺点,是全天下所有的人都必然会有的,只是强度不一样。这里有几个例子,希望能对这个脑放概念添加一些看待的角度。

  例1:原创,想来坛子里绝大多数成员都有自己的原创作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我只能说说我自己的经历。我写过一些原创作品,词曲就不说了,因为辨识度太高,很容易听得清清楚楚,我认为脑放是必然出现在比较模糊的情况下的。  我写了某首歌,编曲声部比较多,特别是高潮段,很多乐器一起上,混成一团。原本自己编的曲,有什么声部其实应该是完全掌握的,但是如果时间太久,忘了,再回头听,其实很多东西是要听掉的,是真正的完全听掉,在我个人来说,听掉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一点也没有的。最后打开工程一看,发现还有一些小东西,在知道有这些东西的情况下再去听成品,一下就全听出来了,是确确实实的听到了,并非心理作用。
  例2:扒带,很多进公司扒过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刚进公司时,做曲子很多东西听不清,甚至听不见,就算在检测已经明确指出如何演奏,如何写音符的情况下,甚至在音符已经写出来之后,依然听不清甚至听不见这个乐器的演奏。并且,在自己单独细听时,当注意力超过某个点之后,能听出演奏之外的东西来。
  比如一段声部很多的地方,这里的失真吉他不知道是怎么演奏的,检测说,就是一个强力和弦演奏,具体音符就是根音,五音,高八度根音。但是新手自己去听,居然能听到三音,于是开始怀疑检查给出的解决方案,所以更加仔细的听,拼了命的听,这样,甚至能听到失真吉他中还有和弦七音,九音……
  但事实上,吉他确实只弹了一个五八度的强力和弦。扒带达到一定时间段的新手,特别容易出现这种幻听,这就类似于多余的脑放。但是,在慢慢熬成老手之后,很多以前听不清的东西,其实一听就知道是怎么演奏的,并且做出来是正确的,还极少产生幻听。
  原因其实还是我上面提到过的,对乐理,演奏法,配器法,和声……等等经验的积累不同,产生的听力不同。(关于新人能幻听出多余的和弦音,其实不是耳朵有问题,单独演奏一个强力和弦,仔细听,其实3、7、9,甚至11、13音都是能隐约听到的,但那些不是演奏音,而是演奏中产生的泛音,因为强力和弦演奏的音区往往较低,越低音区的音,泛音就越丰富。)
  例3:普通听众,相信这里所有的人,在成为专业,甚至职业音乐制作者之前,必然是因为喜欢音乐才走上这条路的,那么在职业或专业之前,一定只是一个半吊子,在更早的时候,一定也只是一个爱好者,或普通听众,那时,我们听一首歌,能注意到的内容,与现在相比,是极为有限的,几乎只能注意到主唱旋律,歌词,好一些的能注意到动听的前奏,间奏,尾奏。对于什么和声进行,和声色彩,配器,力度,表情,音色,演奏难度……等等,统统一概无视掉。
  但是在因为兴趣学了吉他之后呢?学了吉他的人总会不自觉的注意到喜欢的歌曲中的吉他声部内容。学了钢琴的呢?学了提琴的呢?学了笛子二胡贝司架子鼓……的呢?后来开始学习和声,乐理……的人,在听歌曲则会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东西。是听力变强了?还是说学得越多产生了越强大的脑放能力?

  例4:缩混,这个方面我是个菜鸟都算不上的开水鸟。我只知道一首编曲的成品小样要容易过客户那一关,必须做到听起来高中低频段上都有内容,哪怕是只有一把箱琴伴奏的编曲,在演奏上也需要在箱琴能演奏的区域内兼顾到高音、中音、低音区都有货才动听,如果一直在高音区扫,或一直在低音区弹,效果都不会太理想。
  这其实与缩混的某些概念是高度统一的,缩混就是将这种概念,在已经成型的音乐中放大,使音乐中的各个频段更有辨识度,使其在不影响饱满度的情况下的各个声部更清晰。在明白这些概念的情况下,需要做大量的练习,使自己的耳朵(本质上是听觉习惯)尽可能的向着好的,正确的方向上靠近。
  如此,当一个优秀的混音师在听同一个音乐作品时,他们会发现,好像低频区的密度不足,有点泡泡的,不够紧实,是因为同类风格中,那些好听的,顺听的,明显优秀于其他同类作品的曲子中的低频是什么样的,他们在记忆中有样版拿出来与听到的作品进行比较,而普通人,或是水平还需要提升的人,心中的样品并没有产生,或是样品本身就比较模糊,于是在以对比时不容易产生精确的结果。于是有人听着好像差不多,而有人听着感觉有区别。

  例5:持续听感与隔断听感。很多人肯定有这种经历,曲子做完成了,怎么听怎么没感觉了,平衡对不对,好像也没感觉了,弦乐再大声些好像也行,吉他再小点好像也行,真的是一点感觉也没了。感觉就这样了吧,实在找不出问题了。结果第二天一觉醒来一听,我滴个天与地,这平衡还好没交出去,不然准过不了。于是分分钟调了一下,马上一听,OK,完美了。这种状态,俗称“听糊了”,只需要暂停一下,出去晃一圈,做个别的什么事,回来再一听,所有的问题一下就全听出来了。


  总结就是,对于正确的知识,在纵深与广度等综合能力上越强的人,听觉上越客观,越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主观。但还有另一个因素在影响我们,心情,以及持续听感造成的对隐藏问题的麻木。都会影响同一个声音在不同人,不同时间,不同次数的试听下,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纯属个人看法,也不知道跟这个脑放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观众反应
:深有同感!

2583
#33 19-6-13 12:01
溺水鱼 发表于 19-6-12 19:01
是国内的公司,公司也是中国人开的公司,只是属于日本Xing公司的全职外住公司。意思就是只做Xing的业务。 ...

成都?

1160
#34 19-6-13 19:45

1160
#35 19-6-13 19:47

是的,后来到北京来混了几年,现在,娃娃在这边上不了学,又得回成都了。
观众反应

94
#36 19-6-14 08:52
哈哈 这标题 第一次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