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曲子听起来,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同功能声部的动机发生了堆叠,另一个是各个声部之间缺少动机上的反差。初听就是这个感觉。
第一个问题,动机堆叠:
比如50多秒,钢琴与箱琴伴奏的这一段,大概一听,两个乐器在节奏上是完全一样的,虽然一个是演奏柱式和弦,一个是走分解,可能在一些小力度的节奏点上有不一样的动机,但重音节奏是完全一样的,再加上钢琴与箱琴在音区上,重叠感也比较明显,这听起来甚至有些相位抵销的感觉。这样的话,箱琴加进来并没有产生强烈的区别。
这种情况其实在刚开始的高潮段也有,就是所有的伴奏声部,好像都在走一些细碎的动机,并没有你来我往的互补动机,听起来既易疲劳,又分不开各个声部(声部分层不明显)。
解决方法,可以试试将一些声部的动机中的重音节奏,与另一些声部的重音节奏错开。
第问二,动机反差: 这个情况在全曲都有,就是整首曲子听完了,留一个影响,就是动机细碎,一直碎个不停,缺少明确的长时值音符,等于是节奏一碎起来,大家都在走碎节奏,缺少对比。建议进入副歌段后,弦乐多走走长时值的旋律,并且长时值旋律一定要能听见,不要躲在背后,这样就能与节奏吉他的碎节奏动机互补起来,并且还都能听见。
如果在另外的副段希望求变,可以将碎节奏声部与长时值声部反过来,弦乐走跳弓碎节奏,节奏吉他走强力和弦长时值……
另外,再现的段落间,也要有区别,一般来说,副歌段是再现次数最多的,这些副歌段一定要有区别,比如全曲开头的,可以声部比较满,第二个就只上失真铺底,不上弦乐,或只上弦乐,不上失真,后面再一起上,这样就可以有明显的区别,可使听者不那么累。
以上两个问题,其实解决起来就是一个问题。编曲时需要在空间频段上有所取舍,所有乐器一起上的段不要太多,在纵向声部上,要有你来我往的取舍,要有长与碎的对比,也要有多与少的变化。横向上,动机要有明显的变化,不要每段都差不多。注:是否产生明显变化,要以听感为准,不是说做了变化就一定会产生变化,有时做晕了,这个声部拉宽了,别一个声部搞碎了,结果听起来与前一段效果是差不多的。
个人感觉,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