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拜亚动力DT150耳机,混音利器,低价出。

( 1 )
 
[收藏]

2578
#1 20-8-19 15:11

拜亚动力DT150耳机,混音利器,低价出。

非常棒的一款耳机,可做录音监听,甚至混音使用。
无拆无修,使用正常,成色看图片。
现850出售

需要的扫码,闲鱼详聊。










本帖最后由 黑大侠 于 20-8-19 15:14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578
#2 20-8-19 15:11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151471/
我很丑 但是我很强大 (冷门系列之拜亚动力监听大耳dt150听感初评)
数码 2018-9-13 1230阅读5点赞14评论

       拿到dt150的第一刻起,我就想写篇专栏。历经三天的煲机,耳机已初步开声,是时候码点字分享感受了。

       只要是玩过HIFI的人都大概知道传统四大耳机厂商之一拜亚动力的赫赫威名,拜亚在耳机史上留下的印记实在太多太多。从卖了75多年,到2012年才因生产不出铝振膜才宣告停产的世界上第一款动圈式耳机dt48,到从1980年卖到至今却依然火爆的dt880及其兄弟——dt770和dt990,再到当今使用特斯拉技术的拜亚旗舰T1,无一不成为发烧友口中津津乐道的经典。可我今天要分享的耳机在烧友圈却鲜有人知道——拜亚动力dt150,一款很丑,但很强大的耳机。

       至于有多丑......大家看图吧(图片来自贴吧,月冷天河大佬发的贴子)
整体外观
整体外观
耳罩内侧
耳罩外侧插线处(六针,而且在右侧)
耳罩和头梁通过钢片连接接,以及线插好的样子
耳罩、头梁连接处细节

       我就不吐槽了,姑且认为拜亚把钱都花在了音质上吧......

       在聊音质之前,我还是要放两张图
拜亚动力dt150非线性失真曲线图
拜亚动力dt150频谱图

        先说拜亚动力的非线性失真曲线,最上面一条绿的可以发现与第二张图上轮廓重合,故为dt150在-10db音源下的频响曲线。我们要看的是下面三条,数值自然是越小越好。

接下来是和几家旗舰相比较
AKG K812
森海塞尔HD800
FOSTEX TH900
STAX SR009

        HD800和TH900的图单位不同看最上面那条蓝线,如森海塞尔HD800 1000hz下失真率为0.2%就是-50db,最后一张图Y轴数字标成正数了需减个110db。对比得出拜亚动力dt150的失真率还是非常优秀的,超越了K812、HD800和TH900,和SR009势均力敌。但我这里要说一点,几个旗舰及dt150的低频失真属于正常现象,低频永远失真。换句话说,低频失真是不用看的。SR009失真曲线平坦是因为它是静电耳机,和传统动圈耳机的发声原理有着天壤之别。

       接着来说dt150的频响曲线图,理想的频响曲线图是完全平直的,这样才能完全还原录音中每个频段的声音大小,但这样的频响图是不存在的。对比AKG K812和STAX SR009的频响图就知道,频响图是不完全平直的,SR009看上去比较直还是因为它是静电耳机的关系......可以说SR009对声音频响的还原做的很到位。

       接下来看K812,在2000赫兹以下的中低频部分曲线相当平直,之后出现大幅抖动且最大幅度跨越了30db......

       最后再看dt150的表现,低频段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分贝数值上,200赫兹开始出现大幅滚降一直滚降到500赫兹左右出现回升。但这没关系,我们完全可以把300赫兹往前的低频部分隔离开来看,在音乐中这个频率下大都是鼓声,所以不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听感。

       而从300赫兹往后一直到4000赫兹左右,dt150一直维持着平坦的中频,4000赫兹以后的高频出现缓慢滚降,期间有小幅跳跃,但一直呈一个平稳的滚降趋势。其实16千赫兹以后的极高频部分也不用看,因为人耳基本听不到。因此可以宽容的说,拜亚动力dt150全频段平坦,高频缓慢滚降,而300赫兹以前的低频部分则是其亮点。
拜亚动力DT880 32Ω频响曲线图
拜亚动力DT990 250Ω频响曲线图

       讲完频响曲线,再来说说频谱图的时间轴。时间轴上每个频率对应的数值代表这个频率声音消散的时间。而拜亚动力dt150在这点上做的相当赏心悦目,频轴上的数值呈一条直线,且时间较短,最大部分不超过8,其他部分在5左右。这就表示各个频段的声音不会混,dt150是一个相当干净无染的耳机,这也与它的专业定位相符合。

       空谈了这么多,现在来讲实际听感。这个耳机我只用了三天,肯定是没有完全放展。但介于我对这耳机的第一印象是不是非常欠煲,并且三天时间已初步开声,便耐不住性子写评测了。

三频

       首先,4000元以下最强低音,不接受反驳。量感、下潜、弹性、解析这四点都可以打九分。第一天到手 一耳朵低频确实有些紧还有点蒙了,低频下潜也不够。这是动圈耳机共同的尿性,煲开后会完全不同。这只耳机不欠煲,我听了三天每天平均下来八小时,下潜出来了,现在听到的是相当干净和相当有质感的低频。

       中频部分,从下面的频响图可以看到200到500赫兹部分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滚降。这段滚降在听感上的体现是中低频的衔接不够好,在一些有大量低频的流行乐下人声会显得偏远。这一现象确实在我初次听dt150时发生了,但同样,三天后中低频的衔接自然了不少,人声算不上非常贴耳但也绝不偏远。和公认的人声王AKG K240s对比,500到5000赫兹的人声区域同样平坦,但是dt150的解析比K240s高出一大截,而且密度也比K240s大的多,甚至连K240s这种人声监听最重视的口型问题dt150都做的比他好。唯一的一个“问题”就是dt150真的莫得感情。但换句话说,听了dt150后你能感觉到AKG K240s有着明显的音染,那这么说来dt150的“没感情”是不是也成为了一大吹点呢?

       高频部分,介于频响图的滚降态势,我原本以为dt150的高频会显得暗淡无光。拿到手后却发现完全不是这样,高频部分保持了dt150在中低频部分的一贯高素质。虽说没有华丽的泛音(华丽就不叫监听了)但也拿捏的有分寸,声音密度依然是相当高,分离度很好,充满能量感。听一些古典,弦乐齐奏时显得气势十足。

       综合一下各频段的特点,整体上说,我对dt150的低、中、高频分别打9分、8分和7分,低频优异,中频稳定高素质,高频略有滚降但不足以成为短板。

声场

       声场则成为了dt150的另一大亮点。dt150的声场是三维的,也就是说不光有宽度,有纵深,还有高度。不知道是不是没推开的关系(我没有非常高素质的前端,只有一个普通的解码耳放一体机),抑或是封闭式耳机的局限性,dt150的横向声场显得不是很大。但这仅仅是和开放式耳机对比得出的结论,dt150的横向依然不劣于一切我听过的封闭式耳机。

       纵向声场这块,dt150的纵向要优于横向。这在即使在开放式耳机中也是及其罕见的,如上文提到的dt150的后辈——拜亚动力dt880(dt150和1968年发布的首版dt100同属100系,且在外形上继承了dt100的设计风格,所以把dt150认为是和dt100同时代的耳机,dt880首版于1980年发布)就仅仅把横向做的很大,纵深却不足。由此看来,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发布但不断进化的耳机,具备如此有深度的纵向声场实属不易。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拜亚动力dt150的全部,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如果dt150的纵向可以用优秀来形容,那它的声场高度则完完全全配得上“惊人”二字。如果硬要给dt150的宽度、纵深和高度一个比例的话,我觉得因该是2:3:4,大多数HIFI耳机三个轴向的声场比差不多为2:1:1。你完全可以把前一个2和后一个2认为是同样大小的横向声场来进行计算,由此得出dt150的纵深是普通HIFI耳机的三倍,高度是四倍。这个结论看似很夸张,但确实是依照我的实际听感得出的。也许很多人对这种高度的声场没什么概念,形象点说就好比你身处一个很高的礼堂中(自动脑补威斯敏斯特),台上有一个人在唱歌,然后歌声通过礼堂天花板反射下来进入你的耳朵,所以声音是完全立体的。立体这个词可能太抽象,我再说得具体点。你听到的声音不仅仅来自歌手的声腔,还有周围墙壁及顶上天花板反射的声音,这些声音经过你的大脑整合营造出一种包围感。有玩音箱的老烧朋友告诉我,这和音箱的发声原理有点像。你拿音箱听音乐,也同样不是腔体发声,而是墙壁发声,这就是为什么房间的构造和音箱的摆位尤为重要的原因。同样可以做类比,耳机的内部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房间”。耳罩的形状,耳机内部的留空,耳机的开放性都会对这个“房间”的构造产生影响,而“房间”的大小也就决定了声场的大小。除却一些旗舰不谈(毕竟不是同一价位的东西),dt150的耳罩在我见过的耳机里面算是比较大的那一类,在封闭式中甚至可以说是最大。如此大的耳罩,配合合理的腔体设计,有如此与众不同且出类拔萃的声场表现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就是dt150的声音密度了。密度这东西我在谈耳机的三频时带过两笔,但现在我要单独拿出来说一下,因为dt150的密度真的是非常大,一点都没有传统拜亚的薄味,现在想来也许薄才是不传统吧。当你戴着它慢慢拧大音量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声音密度的增加。当到达一个非常大的声压的时候,你也不会觉得音量大的难以接受,大声压下dt150的表现依然是分离度良好且纹丝不乱,你所能感受到的就只有能量感和气势的增加。

总结

       以上便是我听了三天拜亚动力dt150这款监听大耳后的全部感受(专栏也写了一天,所以其实是四天),接着来说一下总结。拜亚动力dt150定位专业监听,在维持了干净声底的同时却有着不错的HIFI性和音乐性。其低频优异、声场宏大、质感突出,音乐适应面较广,并且每种类型都有着相当高素质的表现,是一款非常均衡的耳机。但我不把这款耳机推荐给任何人,因为每个人的听音取向不一样,每个人喜欢的音乐类型不一样,还有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种干净无染的监听风格。这款耳机用圈内话来说就是完完全全的“白开水”,它不能给你喝冷饮时的酣然畅爽,不能给你尝美酒时的口有余香,甚至不能给你品热茶时的沁人心脾,有的只有那一点点浅尝辄止的甘甜,自然且平淡。可我们喝了一辈子,喝的腻吗?喝不腻。

       ps:这是我的第一篇专栏,以后也会不定期更新。我打算把冷门耳机当作一个系列来做,热门的产品网上评测有很多,那些专业评测用的前端肯定比我好,测评者也大都是老烧,听音经验也绝对比我丰富的多,所以我还是不献丑了。我之所以做冷门系列是因为那些冷门产品的素质绝不亚于那些热门,好多热门都是被吹上神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在热门里找不到符合自己听感的耳机(关键是没钱,没钱只能HIFI,有钱就直接HI-END去),我一直在追寻一种中正的调音,而那些热门货多少都有些偏科。专栏更新的速度会比较慢,因为那些耳机都是我一个个自掏腰包购买的。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耳机,两个月咸菜,但只要我有了新的耳机我会在开声后第一时间撰写评测,敬请期待。 本帖最后由 黑大侠 于 20-8-19 15:13 编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