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声音密度,可能主要是对声音存在感的描述,借用物理“密度”一词,但貌似这样的描述并无确切参数可循,说某设备声音密度高,通常可能是描述声音的存在感、饱满度、立体轮廓感等等的综合听感,具体可能体现:比如在混合时,不容易被其他声音“吃掉”或者说“淹没”,又或者在混音中对其进行均衡等效果处理中,操作者能感受到“有料可修”、“不容易修坏”、“好塑型”等等···
混响密度,应该就是直接指混响的绵密程度了···
表达方式上,艺术、文艺的东西,很多事、很多感受都是以“通感”的方式体验、描述、传达的,这点无需从物理角度精确定义使用的对错,而且,艺术工作者尤其需要具备这样的感受角度与能力···太具体写实了就不是艺术了,“飞流直下三千尺”非得写成“飞流直下3198尺”、“高耸入云霄”一定写成“海拔8848米”,味道完全不一样的···艺术过分寻求量化,未必是好事,感觉刚刚好才是最好,但是这“感觉”就是艺术的“最大难点”,有人天生就不弱,有人似有“叶公好龙”之志,却一辈子寻不来。···也正因为感觉是不太好量化的,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每个人以自己的审美感悟能力,体验其中的美,或多或少,或有或无···所以,艺术的很多感受描述基本只能在体验感受中去平衡、找到平衡点,无法参数固化、用定义钉死···!
以上都是个人的理解,并且,我不认为“声音密度”,仅仅是被看做一个描述优点的褒义词,而是一个中性的,就如“壮实”,在一定程度才会有力量感和美感,还兼顾灵活性···过了,笨拙了,不够灵活了,显然也不算是好事···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0-11-5 18:48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