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这个观点,录音时过分追求的那点太个性的染色味道,在总装MIX的时候未必还能留下,又或者留下未必能跟其他声部更好地融合,真正重要的还是能立起来的密度与声音的塑型,且有更高的可调控性和融合度···不站在混音的角度而只是出于单独听的“好听”评价,远没有看到结果,只有对整体心中有数的去选用器材,才是真正的高手,反过来说,能这样做的也只能是高手,否则基本都是盯着话筒、话放,却很难出好的成品···因为,越是个性染色强,适用性越窄,对了就很牛逼,不对的时候很难凑在一起···
一个职业混音老师跟我说,他现在用东西未必一定要挑“名器”,品质在一定档位之上即可,功夫还是靠后期如何平衡,都用“极度补品器材”后期未必是好事儿···当时,我觉得奇怪,但是我越来越觉得很有道理···看看,国人手里的“神器”话筒、话放还少吗···而他们的作品呢···原因何在,大局观很重要···而不是仅仅知道话筒、话放重要···有些东西就是味精,不放不好吃,但别认为多放就会更好吃!···相反,有时候不放更好吃,至少不会因为放多了变得更难吃···而好不容易手里搞到点味精的,总忍不住不放,对吗?就指望着这点味精力挽狂澜呢吧···
听说过一个人买了一堆牛逼的设备,非母带级看都不看,····然后,接活儿给人做母带,唯一方法是一台台牛逼设备过一下试试,最后挑一个好听的交给客户···哈哈···母带就是这样炼成的···
通用性强的设备来几件,其实够够的了,有钱再添个性的···很多人是搞反了,啥个性重先上啥,啥牛逼吹得大就上啥···于是,结果····
有钱人说,人参、鹿茸、鱼翅都是好东西,得多吃吃、补补···于是,一群穷逼连饭都吃不上,也跟着拼命追这些,一件到手就当饭吃···真能当饭吃?···哈哈,很多时候,就是这个场景···当然,我也见过有的富人,家里橱柜都是
人参、鹿茸、鱼翅···就是不存大米、面粉,甚至白菜···
最后,尽管论坛有人会认为我在复制一些老的东西,会产生一些联想,但我还是要说几句
就事论事的话,没有十年的折腾、观察、体会、思考,我也不敢这样说(在这十年之前,可能还有十多年,认知上基本处于懵懂状态,就不计入了),这也是我的体验与思考中总结的(有人觉得不对的,可以不用理会的),建议刚入道的朋友或者是没有体会过的朋友,多体验一下整个录混音市场中被认可的几家能生产整张大型录混音台子的品牌产品,在通用性、适用性上和整体的平衡性上···这些产品有自身原则和标准地保有有品质基底的中庸,他们不是技术不好做不了某些东西,而是他们坚持这种整体中庸,不过分夸张地张扬局部个性,也不过度渲染他们产品的染色,他们区别于国内外的所有“特色产品作坊”的产品,甚至不会随便推出号称“母带”的产品,仅仅谦称“总线”(站在音频混音系统的内在技术角度,这就是总线而已,母带只是外部工序环节形式的体现),
也少有开发这个管那个管的特色产品,只是一直坚持专业实用体系原则和适时的主流技术研发自己的产品,他们的历史和经验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日常要吃的“米饭”、“馒头”,什么是适度酌情使用的“
保健品”又或者“味精”···什么是体系概念,什么是有益的补充···它们也不会让人眼前一亮,但他们不会让多数有认知的人失望···他们不会今天被热炒,明天就过气,然后扔进闲鱼贱价处理···他们
更是很少看到虚假吹嘘的广告瞬时漫天···而总是不温不火的运行在专业、职业圈子里···担当着整个行业的中流砥柱,奠定着整个行业标准的基底···他们从来都不是不吹牛逼就不存在的东西···是需要不被外界其他因素的蛊惑、心平气和地去感受、体会的东西···数十年不间断的生产和行业认可,显而易见地成了一种底蕴和做好产品的底气···一直以来,想独辟蹊径的用户们,可能都忽视了这样一种强大“底蕴”给予产品支撑力···显然,他们不能算是投资上快打快收的“快餐文化”!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1-11-25 00:35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