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闲着无聊,也来谈谈软硬件

( 44 )
 
[收藏]
-  第 3 页  -

66
#31 21-12-25 15:10
啊鲤 发表于 21-12-24 19:31
嗯呐,不介意……我一直以为它是一个模拟设备,突然看到说是数字的有点懵。
而且,我有一个非常困惑的点 ...

数字求和听起来会精确,准,但是同时也造成听感上的冰冷。这个本身就是矛盾的,一个机器人即便做得再像人,他也是机器人。

450
#32 21-12-25 16:11
YUMMY她爹 发表于 21-12-25 15:10
数字求和听起来会精确,准,但是同时也造成听感上的冰冷。这个本身就是矛盾的,一个机器人即便做得再像人 ...

正好相反,数字求和,丢失的东西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观众反应

4243
#33 21-12-25 16:30
小小小小悠悠 发表于 21-12-25 16:11
正好相反,数字求和,丢失的东西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就是这样,数字是具体的,1是1,2是2···,然而他们与客观存在的距离总是在,我们不能只拿数字对比数字,而是应该拿数字对比现实存在···显然,数据采集误差、量化、间歇式取样都是“不精准”在累积···类似于描述、转述一件真实的事情,转述得再好,能比真实存在还真实···?更精准何来?

有人记得我提过的圆,很好···但却不知道3.14不是准确的圆周率···是3.14更准确,还是现实存在的客观更准确···?如果用3.14这么具体就是更准确的话,圆周率的数位不会不断往后排列···伪科学者捏着科学者的阶段成果(又或者为了计算方便的简约值)当绝对真理,而真正的科学者却一直还在路上探索着···

“模拟设备不准确、有底噪、有失真、不同设备声不同···”,哈哈···这里有个问题存在,艺术如果没有随机自然的特质,那么艺术就被折扣了,折扣严重时艺术品就等于工业批量产品了···随机的符合人类审美的不可定势化才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就像一个人的演唱绝对给他音高修精准了会符合听觉审美?这点有人是理解不了的!审美是唯一基准,变或者不变不是数字说了算,而是审美说了算,谁是根本?谁只是跟随且只是跟随着记录、转述?不是把一件事物绑在凳子上复制像了就是更准了,甚至更美了!···连模拟设备有底噪,数字软件编程都想模仿“到位”,很多基本属于东施效颦···搞搞清楚···因果关系吧!固化思维的艺术创作是没有灵魂的···有人号称发明了“相声公式”,结果,后来闹的笑话显然比相声更好笑了···如果审美的心里特征是绝对线性的,那就太好办了···

数字只是一个处理的工具,客观存的美才是根本,别抄了点数据,弄了个类似碑拓的玩意儿,就忘记这些数据用是哪里来的,我们要的是数据还是客观听觉审美的本质···?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创作是“搞像了”什么东西,就是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了的···评价的核心不是“精准的像”~!否则复印机、照相机、3D打印、多维数控车床···等等的出现,早就没有艺术家什么事儿了,画笔、刻刀、调色板···还需要吗···?

同样,调色的时候,没有看到哪个艺术家像称重化学试剂一样调色,用天平秤精准取量,都是画笔按照需要在调色板上按构想勾兑比例,或许有多一点少一点,浓一点淡一点,又或者是不小心触碰、混入了一点点其他颜色,但是在作品整体审美平衡上把握到位,有艺术的美感···这是个动态的“精准”,没办法用“数字”定死的···非要定死了的话,艺术就会失去活性···王羲之再写一份《兰亭序》,一定不会与之前的一份绝对相同~!这才是艺术,工厂批量印刷某一个版本,那也只是复制生产工业产品而已···并没有实际的艺术生命力~!

审美的不唯一性、多样性与数学、物理的计算结果的固定“精准”,永远不可能在同一条逻辑线上···数字化,只是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而已,比如传播、存储、编辑···本身并不是艺术的成分~!

只要是对审美有认知的人,没有谁欣赏作品的时候, 去研究那条直线没画直、与真实实物没有绝对按比例(失真了)···等等···尽管人们天天研究高保真,但是在选择器材的时候,依然以审美的好听为基本标准···

1980年代之后,多媒体计算机开始闯入音乐制作领域,就让很多人有个说法:今后演奏家都会失业,乐器也不用卖了···结果呢···?

艺术创作最大的精准就是符合人的审美!不是别的···人们不会在意计算结果,只在意听觉上的审美体验,何况这玩意儿还真不好算···鬼魅般存在···可有人就是做梦都想抓一只在手里看看长什么样儿,然后视为“得之”的快餐···而有人就让她无形存在于自然随机的美好体验中,了解那样才是艺术存活的方式···菜菜与大师的理解与要求可能会完全不同···过分僵直的“精准”“程式化”“唯一的规整化”在艺术领域或许就不是优点,而是缺陷···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1-12-26 16:02 编辑
观众反应

66
#34 21-12-26 15:07
小小小小悠悠 发表于 21-12-25 16:11
正好相反,数字求和,丢失的东西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你可能没听懂我的意思,数字求和是绝对精准的,随着电脑芯片的发展,会越来越精准,而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才造成了听感上的冷冰(当然有些音乐也需要这种数字感,例如EDM) ,而实际模拟设备在使用的时候是会有偏差的(电容的老化程度,电压的不同),这点软件现阶段是仿真不了的。
至于丢失,只要是有AD/DA的环节就都会存在。

450
#35 21-12-26 22:28
YUMMY她爹 发表于 21-12-26 15:07
你可能没听懂我的意思,数字求和是绝对精准的,随着电脑芯片的发展,会越来越精准,而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 ...

如果你用过模拟调音台做最后的求和处理,或者硬件summing吧,你就会很明显的发现多出很多原来听不太明显的细节。  

如果说数字求和是绝对的精准,那么为何不同的宿主求和出来的结果不同,NATIVE的求和,HDX的求和,WSG的求和,结果听感上都不同。

这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不需要什么理论去解释,唯结果论就好。模拟的求和结果能让人直接听到比数字求和更完整的内容。

还有也不用觉得一提到模拟设备,就不自觉的觉得就是温暖,就会显得柔和等等这样的感觉。实际上模拟设备也可以很干净很清晰。

如果长时间的用模拟台子干活,和数字求和交替着干活对比的话,这个答案就更明显。


2617
#36 21-12-26 22:57
小小小小悠悠 发表于 21-12-26 22:28
如果你用过模拟调音台做最后的求和处理,或者硬件summing吧,你就会很明显的发现多出很多原来听不太明显 ...

你泄露得太多了,做好自己就行了

450
#37 21-12-27 12:08

er

huanghua521125 发表于 21-12-26 22:57
你泄露得太多了,做好自己就行了

我其实蛮无所谓的,大部分都是带着心中答案来这里找认同感的,懂的不说也懂,不想懂的说再多也没用哈哈

而且玩模拟summing的,大头不在那个summing box或者模拟调音台上,接口和线材成本占很大一部分
本帖最后由 小小小小悠悠 于 21-12-27 12:10 编辑

2617
#38 21-12-27 12:55
小小小小悠悠 发表于 21-12-27 12:08
我其实蛮无所谓的,大部分都是带着心中答案来这里找认同感的,懂的不说也懂,不想懂的说再多也没用哈哈
...

你放心吧,你的答案也是很多人的答案,更有人走在你我前面,比我们研究得更深,三两句基本就能看出是不是同道中人了,说再多都无益。

450
#39 21-12-27 13:05
huanghua521125 发表于 21-12-27 12:55
你放心吧,你的答案也是很多人的答案,更有人走在你我前面,比我们研究得更深,三两句基本就能看出是不是 ...


66
#40 21-12-27 13:54
小小小小悠悠 发表于 21-12-26 22:28
如果你用过模拟调音台做最后的求和处理,或者硬件summing吧,你就会很明显的发现多出很多原来听不太明显 ...

首先,你觉得呢?,第二,我怀疑你是不是语文不好,看懂帖子的意思再来回复,数字求和的精准性决定了声音听感上的冰冷性,懂吗?不是说他好,但是他有他的优点,不要一竿子打死。

450
#41 21-12-27 14:23
YUMMY她爹 发表于 21-12-27 13:54
首先,你觉得呢?,第二,我怀疑你是不是语文不好,看懂帖子的意思再来回复,数字求和的精准性决定了声音 ...

数字求和有丢失,何来精确?  不过你别信,永远别信最好了~

设备图发来干嘛?证明你用模拟硬件但是在用数字求和?
那我真的很纳闷, 如果你真的对比过数字求和和模拟求和的区别,应该就能听懂我说的什么。现在问题的焦点是你完全听不懂我在说什么,这个还挺严重的。

还有就是图里的设备,在我这没有任何优越感可言。跟模拟数字求和这个话题更不相干。
哦对了,话我是说给懂的人听的,不懂的当我是错的就好了。
本帖最后由 小小小小悠悠 于 21-12-27 14:28 编辑

4765
#42 21-12-27 16:37
都买,不纠结。

4243
#43 21-12-27 17:01
跟好些职业混音的朋友聊过,很多人都有一个感觉,比如在模拟均衡上的增益和衰减有更多的宽容度,就像在高频,用模拟均衡器提10分贝或者更高,还凑合能听得下去的时候,可能用数字的就完全没法接受了···还有,低音乐器的线条感、轮廓感、饱满度,要得到想要的结果,软件操作都根好的硬件有明显差距···不少人认为有人过分“迷信”某件设备,但事实是有些人换几十个插件也没找到的结果,过一遍对的经典硬件或许就得到了···这点对于纯粹靠误打误撞、瞎猫死碰耗子一样、没有功底使用插件的人,尤其明显···!

我有时候在想,数字声在中、高频给人以干净的感觉,到了中低和低频又会给人一种朦胧的糊,为什么会有这个感觉,这样的现象会影响到什么?在另一些对比中,我还发现现在的音乐日趋“平面化”,一张印有清晰文字、图案的白纸一样,深度层次越来越难表现,这个维度的表现力正慢慢衰退···似有单反相机趋于傻瓜机的走势···我们更喜欢这样吗?···显然应该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现实状况呢?···很多东西单独听,尤其是多听几次,都可以接受,也不会有异议···怕就怕比摆在一起比,一比较你就有想要的答案了,这点对于还没有更体验的菜菜们,显然说出来都不会信···

平面化的混音,是不会有“黑背景感”的···黑背景是一些设备对声音层次有类似“聚焦”特性(或者说让主体有扑脸而来,其他就自然会感觉到在其身后的感觉),带来的层次差异感(又或者说是染色的一种,确保声音平衡的状态下,对音乐的背景感和氛围感塑造是设备设计制造的高端要求了!这种氛围感的充盈让音乐浓而不稠、稀而不淡、强而不硬、弱而不散,成就经典基本要具备这样的特征)···这对于数字声音似乎更难一些,至少目前是这样···因为中、低频没有干净利落的塑型和轮廓感,糊成一片是不会让人的目光,透过主体的清晰的轮廓间隙感受到背景黑不黑的···就如···云低重不见太阳,则天不高···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1-12-27 19:13 编辑

66
#44 21-12-27 23:29
小小小小悠悠 发表于 21-12-27 14:23
数字求和有丢失,何来精确?  不过你别信,永远别信最好了~

设备图发来干嘛?证明你用模拟硬件 ...

聊天或者讨论,首先要理解对方的意思,我哪句说了数字听感强过模拟?我觉得模拟声音不好,我买设备干嘛呢?
只不过软硬各有优势,无论你是模拟混音,还是ITB混音,都不是混音质量的决定性标准。更何况市场上有这么多的PLUGIN,并且在持续发展,本身就是我们应该感到庆幸的事情。
论坛就是大家讨论交流的一个地方,不需要这么上纲上线。 本帖最后由 YUMMY她爹 于 21-12-27 23:31 编辑

450
#45 21-12-27 23:44
YUMMY她爹 发表于 21-12-27 23:29
聊天或者讨论,首先要理解对方的意思,我哪句说了数字听感强过模拟?我觉得模拟声音不好,我买设备干嘛呢 ...

嗯,你好好用下去。数字求和最准确了。

还是那句话,懂的人不说也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