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脑子里浮现起这段和弦进行,找出来一听,发现去年的分析不够深入,这个段子里还有很多微妙之处。
第一和第二个和弦之间不只是Common Tone的关连,这其实是一个经典的I-IVm进行的变形:Imaj9-VIIb13sus。第一个和弦 (1-3-5-7-2-5)里的3-5-7-9,跟第二个和弦(7b-4-b6-1-b3-5)里的4-b6-1-b3 形成了足足有四个Leading Tone的平行移动,这其实是一个Approach Chord的玩法。一个Common Tone,加上四个Leading Tone,这样的两个和弦之间张力特别强。
第三和第四个和弦之间是一个经典的13sus小三度平移进行(VI13sus-I13sus),这个进行里头有三个CommonTone(5-2-6),两个Leading Tone(从7和b5到b7和4),也是一个听起来很顺耳的组合。
另外去年没有分析前奏(intro,一至四小节)和主歌(verse,五至八小节)之间的过渡,也没有分析主歌各和弦之间的关系,其实里头也有文章。
转入主歌的过渡听起来顺耳,不只是因为Common Tone。前奏第四小节的I13sus和主歌开始的IIIm7b5,其实就是以IV音为中心的大调五级和七级和弦(也就是说前奏里连续三个13sus和弦,其实已经不知不觉中把调性中心从I移到了IV),所以连接听起来很自然。
主歌是一个编写连续5-1进行(7->3->6->2->5->1)的绝佳示范。前俩小节的三个和弦构成一个小调2-5-1(也就是7-3-6)结构。这里原作者使用了一个常用的技巧,把7-3-6里的“6”,从大家听感上期待的小调和弦,写成了大调和弦maj13,制造了一个小惊喜。(这一来调性中心暂时下移了三个半音,也就是小六度)
后俩小节的三个和弦构成一个经典的大调2-5-1结构。(这一下调性中心又上移了三个半音,回到了IV)值得一提的是在2-5-1的“5”上,作者选择的7b9b13和弦很棒,它与前面的m9和弦和后面的maj9之间都有3个Leading Tone,过渡无比的顺滑。
这段曲子在短短八个小节里,构建了非常丰富的和声色彩,而且完全没有任何为炫技而服务的不必要的复杂编排,实在是70年代灵魂乐风格的一个经典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