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耳朵感受到的,不说全部盲听准确(毕竟考上清华、北大的也不都是满分,但显然他们已经很优秀了,对吗?),但依然是有专业素质能听出大概率的现象,别急着否认,因为人类的认知首先是从现象深入本质的。从科学的发展史来看,当未知被关注,我们知道这只是探究某件事情的开始;
第二、“科学工具箱”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未必能找到一件能解释任何现象的工具,别认为科学已经发展到完美的境地,现有的工具就能解释所有现象。就像放大的凸透镜被发明的时候,某些人可能就盲目认为这是极限,在它下面看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后来的显微镜,就轻松地破除了这种只会静止、固化地看待科学。只会在过去的“完美工具箱”里找工具的显然是“伪科学”,因为科学就是像前行的破冰船一样,从未停止。静静守在已知的科学领域不一定就能找到未知领域的答案,也证明不了多尊重科学、讲科学,“
工具”有了就用,没有也不会思考问题、无视矛盾,完美化、神化、定论已经存在的方法。这样的科学者,本质来说科学只是被当个幌子挥舞着;
第三、排除主观,尽量让感知不但做到敏锐,但却不神经质,该否定的“脑放”不必去理会,真实听到的东西不必用伪科学的心态安慰,甚至说服自己对很多差异无感也不是自己听觉辨别能力问题,一定是别人的问题(这更是脑放,脑子已经放下,早已坐拥、享受着“
完美科学”的手段和结论);
第四、有无差异、差异大小,与要不要较真非此即彼的做出唯一站队和选择,又或者不用什么就不行···这样的属于过分强迫症,算是病态了。更不用把面子、输赢、自己的能力缺陷和优势等等纳入讨论中,有这些东西存在,永远都只会是口水仗,对认知毫无意义···
第五、多实践,尽量以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关心的事情做实际的对比,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听觉判断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听觉敏锐的人一般不是天生的;二、通过实践验证自己关注的问题,结果相对来说感触更直接、深刻,引发自己的思考也会更深入。总之,科学合理的实践比抱死只坚信已存在的手段(甚至明明有结论质疑的手段)、想当然、道听途说等等,要有意义得多;
第六、对于一个很多人有感的现象,少用“你去证明一下”来说事儿,为什么就不能证明一下什么自己无感呢?···专门研究物理声学的科学家们都还在路上忙碌,工具都还没给你们造好,你要以“能感觉就能解释”这样巨大科学未知难题来证明没有的话,显然你能获得安慰···要知道“专家”“大师”已经被污名化,但人总得相信有人比自己能力上可能更好,不信就多比比,自己在某个事情上花了多少时间、精力,有多少阅历、经验,做过什么被行业中人士认可的事,别只想着自己服与不服,好好有头脑地认真看看再说;
最后,我不否认某些现象和讨论,正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利用,他们不关心本质,只关心利益本身,利己则夸大,所以就像某人跳高很行,在一些人嘴里可能就是这人会飞,这样说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这人小时候喝的他卖出的奶粉,所以为了买奶粉,他什么都敢说了···诸如此类,都是需要脑子判断的···正确的结论就像砂石里的黄金,需要用心淘才会得到,而对于音频行业的从业人员,耳朵管用、心里有明确的标准,无疑才是避坑的法宝!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3-3-5 22:32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