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乐关键词zt
南方都市报 本报记者 李如一
2003-11-10
声音艺术(sound art)
由于“音乐”一词早已不能涵盖当今活跃在学院内外的多种声音创作,我们用声音艺术一词取而代之,作为以“声音”、“声响”而非“音符”、“乐音”为创作素材的多种流派之统称。按照此定义,电脑音乐、工业噪音、微音乐派、电子原音音乐、录音艺术、具象音乐等等都可归入声音艺术之范畴。
工业噪音(Industrial Noise)
以英国的Throbbing Gristle以及德国的Einsturzende Neubauten为代表的乐派。强调死亡/血腥意象,在声响上较为随机、粗糙、勇猛,其现场表演往往极具奇观性。需要注意的是,工业噪音所活跃的20世纪70年代,声音艺术的概念尚未普及,但当今不少声音艺术家(尤其是噪音派)往往对早期的一些工业噪音团情有独钟。本次音乐节中来自上海的Aitar组合是典型的工业噪音风格。
数码硬核(Digital Hardcore)
作为摇滚的分支的Hardcore乐派以高速兼快、准、狠的作风为标志,在电子乐时代,以Alec Empire为首的一众乐人创出了所谓的“数码硬核”,以超高速的鼓机节奏以及被碾成粉碎的炫目音效为特点。中国数码硬核创作的先行者是前苍蝇乐队主脑丰江舟。本届音乐节上来自北京的孙大威以PandaTwin的艺名表演的作品是目前国内数码硬核曲风之代表。
具象音乐(Musique Concrete)
由法国人Pierre Schaeffer与Pierre Henry于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乐派。国内学术界译为“具体音乐”。具象音乐家会对采录到的环境声响进行剪切、横向拼贴、纵向叠加、倒放、拉长等处理,但通常不会将素材调变至无法辨识音源的地步。换言之,声响源的可感性是具象音乐的趣味之一。
声音物件(object sonore/
sound object)
由具象音乐的发明人之一Pierre Schaeffer创造的重要概念。声音物件一词凸显了声音作为“可被处理的对象”之属性,对于声音艺术家来说,声音物件是其创作的最根本素材,各种创作手法归根到底都可以归纳为“对声音物件的调变处理”。
音景(soundscape)
soundscape一词由加拿大作曲家R.Murray Schafer首次提出,可以理解为“用声音界定空间属性”,从声音艺术的角度说,音景不可能是一种单纯的为追求“身临其境”的媒介,或许可以将它比之于摄影。需要注意的是,Schafer以及加拿大学派的音景研究者及作曲家们常会从“音响生态学”(Acoustic Ecology)的角度来研究音景,本届音乐节中钟敏杰的作品就使用了部分音景素材。
录音艺术(Recording Art)
近年来新冒起的前进声音艺术派别。录音艺术在具象音乐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一步:将对声音物件的人为调变/处理减少到最低程度。记录式的环境声响采录为其主要创作手法。目前活跃的录音艺术组织有美国的Phonography团体(参见www.phonography.org)。位于美国加州的华人艺术家姚大钧于五年前发起“中国声音小组”,对中国各城市的环境声响进行采录与保存,部分作品已收录在今年出版的合辑《China:A Sonic Avant-Garde》中。
微音派(Microsound)/小楷声音(lowercase sound)
微音派讲求创作素材的精简,是极端噪音艺术的反面。而小楷声音(这一绝妙译法是由国内网友hitlike所创)则走入另一极端:用在日常环境下几乎听不见的超低音量创作。通常“小楷派”的唱片都要把音量旋钮扭至最大才能听得见。此派掌门人——德国艺术家Bernard Guenter常用禅宗等理论为小楷声音寻求合理性,但这一派声音艺术仍常被斥为“皇帝新衣”。
噪音艺术(Noise Art)
在前卫音乐的领域里,“噪音艺术”指的是以极强烈的电波噪音(通常来自反馈振荡、吉他效果踏板、自制乐器或由电脑软件自动生成)为作品主要构成的一派声音艺术。日本、北欧以及美国加州是噪音艺术家的聚集地,其中尤以日本的噪音艺术最为发达,自20世纪80年代初已开始创作的日本人秋田昌美(Merzbow)如今已成为噪音艺术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