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35 )
 
[收藏]
-  第 3 页  -

95
#31 05-5-6 00:03
超级大垃圾。以前对徐的感觉不好不坏,看了以后,无限反感无限反感。

2520
#32 05-5-11 00:29
又看了一遍,这次是一边翻着茨威格的原著一边看的,电影演到哪我就把书翻到哪,对比对白和修改之处,有意思

44
#33 05-11-23 10:28
很想看看这电影`

453
#34 05-11-23 11:37
原帖由 klimt 于 2005-3-20 13:55 发表


我觉么着跟孔雀没啥可比性 音乐还算可以


看这片子基本上没啥感觉。
除了将故事转嫁到中国40年代左右,整体还算忠于原著。不过,电影相对叙述的太过平了,没达到文字那种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没看过 ...

刚好相反我觉得《孔雀》没什么看头,它就是抓住了60,70年代人的怀旧心里,让这些人看到了儿时景象。而且从整个影片的拍摄手法上也没有什么新意,多看看法,德,意,西等欧洲国家早几年的片子,你就会发现~~~~故事的结构上把中国在那个年代最为集中的人物特点都规到了一个家庭,有点牵强吧~~~~得奖的原因我觉得,还是国外对中国那个年代的了解成分多了一点。从我看完,到最后的影评,好像让人觉得不在这部片子里看出些什么就不会看电影似的,误导!!!看过后并没有影评人说得那么玄!
我还是比较喜欢《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507
#35 05-11-23 12:53
说到怀旧心理,《孔雀》并没有《电影往事》的怀旧那么做作——让你只看到怀旧,我更愿意把《孔雀》当作青春残酷片来看待。《孔雀》的故事,你也可以把它放到现在,里面所有角色的困惑都是一代一代人还在困惑的东西。把所有问题笼罩在一个家庭里,也是为了突显问题与矛盾。

至于欧洲早期的片子,不知道楼上说的是多早。欧洲早期片子有很多是玩形式主义的,毕竟那个年代他们有玩形式的空间。
故事的角度,特别是北欧,很多电影都是从个人存在主义的角度去描述。

我依旧认为《来信》跟《孔雀》没有可比性,《孔雀》里面的情感更过于复杂。《来信》一片太过矫情。如果你没看过原著,直接看片子了的话,我只能说遗憾。

对于电影的理解,和对音乐、对视觉、对文学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好,这跟性格还有经历有关系。

[ 本帖最后由 klimt 于 2005-11-23 04:56 编辑 ]

2024
#36 05-11-26 12:51
同意楼上的,“青春残酷片”用的挺好的(想到《牯岭街》去了...),我喜欢《孔》那整片的色调场景人物对白和肢体语言,确实怀旧,更主要的是情感的冲击力,与如今现实社会的强烈反差。
《来信》原著还是高中看的,影片公映还是看的首映,没想到看后就象喝了碗白开水。抛开故事变成北平咱国内的事不说,也可能是对原著先入为主的导致,影片看后只有一个感觉:失望。
感觉唯一的亮点就是扮演女人幼年的林园在片中对男主角的那种神态,举止,对原著人物刻画的还算不错。

btw:百年华诞已近尾声,今年诞生的好作品屈指可数,不过有一两部精品也算“万幸”。(个人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