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舞台返听系统,很好玩的,从搞音响到现在,一直也在瞎琢磨,也想出一些个人的小想法!
为什么有舞台返听的出现呢,上学的时候上学校艺术节上唱歌有经验的,学校的大礼堂只靠外扩的声音除了找不到拍子之外,连调也找不到.后来搞乐队了,才晓得有个东西叫返听,前面的问题得以解决,但是不是所有演出场合都有返听的,结果演的时候各搞各的,完全不在一个拍子上,才知道,舞台返听是多么重要!后来自己搞音响了,自己就更琢磨了一下!
我想起初的返听一定就是能有个声音,抓住主要的东西,能和拍了就可以了,随着发展,优秀的乐手为了更优质的演出,开始要求返听的内容更准确,以便自己的演艺表达的情绪更好.在到后来,返听不在单单为了准确,观众们既然也得到了优质扩声带来的聆听享受,那乐手也不单单是演奏的机器,自己演奏的同时,自己也更要求有享受,而且比观众更特殊,不论多少观众都只能共同聆听一套扩声,而乐手则可以每个人有自己的一套聆听系统,于是有了今天庞大复杂的舞台返听系统,我在想,对于大型或优质的中小型演出里,舞台返听和主扩等等阔音环节,都是一个等同的扩声概念,而我们一般的租赁人则更加被"返听"两个字所迷惑,其实而言,只是叫法不同,实则都是扩声,只不过一个给观众听,一个给演员们听,但都离不开一个"听"字,那就都是音响人该做好的事情.
看见楼主提出的三个问题,我有个人的理解!
一.我们在调返听的时候,都是用话筒直接扫向音响的,所以做到不反馈不是什么难事,而且鼓组自身声压就比较大,实际MIC的增益比人声要低的多,更用意控制,重点在与控制好距离和角度,更多注意的是低频的反馈,这个问题不大!
二.有人说MIC的拾音比较干净,但我觉得是拾音能更好的还原再现乐手本身的音色,因为有很多空间感和喇叭单元的特性不是靠直接取信号能够表现的,这就好比音响在"唱歌",和人的唱歌扩声是一个道理!
三.还是调整,包括内容的放送.
到目前为止,返听已经可以有很多手段来实现,喇叭的扩声,内耳的监听,我想交响乐团就只能看指挥了,我一直有个疑问,交响乐团的演奏家门在演奏时,自己是否能欣赏到和观众一样的聆听品质,还是只能听到身边的部分乐器?
就个人而言,如果我是演员,我还是喜欢喇叭的放送,耳机不是很习惯,而且有些时候限制动作等,不过这是习惯问题,还是大多数人为了演出的品质和自由方便的程度习惯了耳机的放送,毕竟耳机放松的质量是很高的,对音响人是相对轻便的,喇叭的放松就可以不去介意带上了耳机与外界的心理隔阂,一个好的音响人如果考虑的演员的感受,能够高质量的放松一些现场环境的内容,那更是优秀!喇叭虽然感觉更自然,但是它毕竟有个相对于演员本身最佳的聆听区域,这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演员的活动范围,于是有了返听的侧面补声,还增加有超低音的返听,让演员和观众有同样的聆听享受.但是系统过于庞大和烦琐也是传统喇叭作为返听的一个问题,所以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各有利弊!但是有些场合是必须用耳返的,当场地的反射声大到连喇叭返听都无法抗衡的时候,那耳返是必须的,不然你一句话出去之后,反射回来的声音不停的叠加,很快你就不知道自己再说什么,或是演奏什么了,这个时候耳机是必须的,还有就是小型的室内场子,如果是乐队,直达声都已经很难控制了,要得到理想的扩声,耳返是非常好的选择!
记得看到很多人问,为什么歌手都带了耳返,怎么还有喇叭的返听,有的场合吗是要摆着好看,或者以备无线耳返被频率干扰产生问题后不至于一下没有,算是个备份保险,更多的是有伴舞的演员,有时人数众多,不能都给耳机吧,给不过来的.但是他们也要合拍的,所以喽!
返听的调整我现象很多人的调整方法都不同,和主扩一样,我只说说我自己的应用方法!
其实和主扩一样,我都是用测试的,测试话筒摆在大概乐手所在的聆听位置,基本调平,然后再用话筒去扫,基本上这个时候在安全增益下已经不太会有反馈了,然后增大话筒在返听里的音量,再扫,然后在台子上利用4段参量均衡再调整一下比较突出的频率,这样随便怎么演,就舞台返听一块,啸叫基本上都杜绝掉了,这在两个系统独立运作的时候非常理想.但是大多数我们又是一张太子在负责着主扩和返听,不过在聆听位置通过测试调整系统后,基本上已经不太会有啸叫发生,然后就是在主扩里把话筒声音和乐器声音调整到最佳的EQ,然后再用话筒扫返听音像响,如果在安全增益下有啸叫发生,那么就去拉返听音响的处理EQ,这时候就要牺牲一些所谓的音质,但是这起码已经可以和自如的按乐手要求给内容了,不再收啸叫的困扰,我个人是做乐队为主,所以返听的调整已经变成我不能去忽略以便轻松的事情了,但也养成了一个对返听扩声重视的态度,这是我最收益的,也是真正的轻松!希望我们这些相对年轻和经验赏浅的音响人能共同重视扩声当中的每个细节,来整体提高我们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