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常见的例子:
很多吉他内部有减重孔或边角空心,造成了比全实体的同型琴在声学延音共振方面有加强,就连STRAT的那种护板设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共振特性
但减重孔的缺点也很明显,中频不凝聚,声音在合奏中不突出,说好听的叫空气感,说不好听得叫“虚”
现在很多人挑琴都走进了一个误区:爱不插箱子听原声共振,这样测的结果,减重琴明显声音会更讨喜,在人气很高的strat类尤为如此,被冠以“钟响很强”“铃响很强”等溢美之词
但这种琴在实际使用中,往往会造成很多局限,尤其对干活风格种类比较杂的使用者,容易变成玩着很爽但干活别扭的高档玩具,换了N个拾音器琴还是如此“个性”
而另一方面,拾音器和电路也是和琴体特性配合的一个整体,却时常被人忽视,认为只要共振声音响,那么换拾音器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内部电路的布局,电位器电容的大小,电位器及DPDT开关质量,布线合理性,内线用的纯铜/镀银铜,与线配合的焊锡成分60\40?63\37?或含银多少?这些都要考虑到。
最基本的问题,要换的拾音器,用在原琴的琴体或电路上合理吗?
这些都对音色有慢慢累积的影响,并不是说换个名牌拾音器,换个发烧电容,自己随便焊一焊声音就能有向好的方面改观——当然变化是肯定有的,至于声音好坏,在不知结果的“音色实验改造”的前提下,对人有一定的催眠性
建议,如果只是觉得共振好听,而插电声音不喜欢,那么买下来换拾音器也是一种风险,因为你最终要的是插电声音,单纯的声学共振也同样具有迷惑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好吉他也要插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