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请问高品质的声卡AD模块到底强在哪?

( 30 )
 
[收藏]
-  第 1 页  -

980
#1 20-5-12 18:02

请问高品质的声卡AD模块到底强在哪?

之前做过一些实验,以下是我当初得到的总结:



但最近在看了《声频信号的仪表计量》这本书的内容后,发现了一个叫“防混叠滤波”的功能.
大致意思就是在模拟型号转数字信号的时候,首先会对模拟信号进行高切,一直切到当前采样率大于模拟信号最高频率两倍的位置.
否则转换过来的数字信号会有原本模拟信号并没有的一些较低频率的信号.

并且书中说采样率越高,那么对防混叠滤波的要求也就越低,从而在对混叠滤波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防混叠滤波比较难以实现),也能减少数字信号的混叠成分.

所以现在我算是某种意义上明白了为什么会对采样频率有高要求.

求大佬来科普下高品质声卡AD功能主要强在哪个方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01
#2 20-5-12 18:31
噪声低,失真小,动态范围大。

4243
#3 20-5-12 18:52
但凡设备与人的审美相关,极致的品质就难以用参数全部表达···

反过来说,除了通过参数评价设备,我们更应该学着如何从听觉审美和声音艺术角度来评价,关乎人的自身心理体验···审美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特立独行的主观···很复杂···数词、量词不好表达···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0-5-12 18:57 编辑
观众反应

980
#4 20-5-12 18:56
prismsound 声卡录音试验,48k比44.1听感略饱满,低频信息更完善,88.2有类似提升,比48k还好,继续提升96k就听不出区别了,工作经历告诉我相信耳朵比相信参数和理论要靠谱得多。之前有个说法说部分低端声卡提升采样率录制会略动均衡显得有区别,不知真伪。

1712
#5 20-5-12 19:28
抗混叠滤波器做的烂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技术在进步,电路在进步,算法也在进步。
观众反应

869
#6 20-5-12 19:49
我的体会16K或者17K真有可闻的损耗,上面的高频率好像是没感觉,但其实是有的,不相信可以做个简单的对比,同样一首歌曲或音乐导出22K的和处理掉17K的,再A/B切换对比试听,除非耳朵糟糕到很厉害了,一般都能听得出区别,音乐的层次丰满度越大区别越明显。也不用调很大音量,就中等音量就可以听出来,16K/17K甚至18K的就是少东西的,对听感是有区别的,年轻人群应该会更容易辨识出来。不过22K再往高了没对比过,设备都不太高端,估计不容易听出来了。
观众反应
:你得看是“哪首歌”,不是同一首歌就行了

5103
#7 20-5-12 21:38
才不去管什么参数呢,好听的就是好的,难听的话参数再高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最关键的就是俺也不懂参数

13856
#8 20-5-12 22:01
低端卡录个192效果也是不错的

4765
#9 20-5-13 00:37
手机录也可以的 就是很少人这么干。

31
#10 20-5-13 06:49
可以看一下李金城这两期视频对采样率的讨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T4y1G7h8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a4y1i78K

第二个视频会着重讲到你说的这个问题

31
#11 20-5-13 07:14
你图片的第一个总结是完全错误的。
人耳最高能听到20khz的声音,而对于为什么要44.1khz做为采样率标准,具体可了解一下奈奎斯特定理:

在进行AD/DA信号的转换过程中,当采样频率fs.max大于信号中最高频率fmax的2倍时(fs.max>2fmax),采样之后的数字信号完整地保留了原始信号中的信息,一般实际应用中保证采样频率为信号最高频率的2.56~4倍。

1712
#12 20-5-13 07:40
wushuaikang 发表于 20-5-13 07:14
你图片的第一个总结是完全错误的。
人耳最高能听到20khz的声音,而对于为什么要44.1khz做为采样率标准,具 ...

他的理解也没啥错啊,实践出真知嘛。顶多就是没找到多少17k以上有可闻内容的东西做实验而已。44.1完全是因为模拟时代的PAL制式,高于40是因为给落后的抗混叠滤波器留slope

1712
#13 20-5-13 07:46
这论坛里顶多聊聊采样率,你再问他们“高品质AD好在哪儿”这就超纲了,除了主观评测,大多数人也说不出哪儿好,为什么好来。还是去翻翻Wikipedia,看看ytb吧。

4243
#14 20-5-13 08:05
纯理工码数程序猿···极少数是音乐家、艺术家,音乐家绝大多数基本都算不了稍稍复杂的纯数字计算···

糟糕的是这俩事情有点联系,又似乎总是鸡同鸭讲,关键看在什么人群中讨论···当然,知识可以越多越好,但少有人能是啥都明白的天下通,尤其是艺术审美,没型没影没公式的,看起来特没谱~哈哈哈···音乐人不装“特能算”,理工男也别装“都能听”···别以为有那么些交集,话能一句说完,实际上那些设备生产参数、技术等等纯物理数码,与音乐创作,已经是隔行隔山了,别上来就想把人家术业专攻的山头也给平了,没那么简单的···合作也许更好点~!

搞清楚自己倒是算数是自己的专长、职业,还是艺术审美创作是自己的专长、职业,这俩没搞明白,容易串位的,串位了连自己该站哪儿都不知道,还总觉得有人挤自己呢···

使刀的大厨,从不问这刀怎么打的,只管挑顺手出活儿好的用,成就的就是个好厨子,从来没想当铁匠···当然,铁匠可以讽刺厨子不会打刀,也可以想象厨子一定很想琢磨锻刀工艺···自-Wei吧,哈~~谁在乎!实在说,在厨艺圈子里,偶炫锻刀技艺吧,可以的,厨子们可以长见识!但非要总拿锻刀的事儿跟一群职业厨子切磋“刀工、厨艺”,还总以此为傲,高人一等似的,这就···尴尬了····

你不知道,你不懂,我也可以给你个谷歌链接~!自己去翻!老牛逼了~!看几篇自己关注的文章、资料而已(很多或许都还是一家之言,未经论证公允的),真是自己的研究成果,相信就是音乐人也赞你,但未必学你、跟你、粉你,人家有自己关注的事儿呢~,毕竟更深的物理、数字、编程等技术讨论更适合在专门的论坛···还是个站位和串位问题···干嘛非得在厨子面前秀锻刀呢···跟锻刀的行家秀去呀,只怕真是遇到锻刀的行家,却又只能秀秀录“波形”了···典型刷存在感嘛···必须己技之长克他人之短,方能逼格又涨~!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0-5-13 08:56 编辑

1712
#15 20-5-13 08:55
“使刀的大厨,从不问这刀怎么打的,只管挑顺手出活儿好的用,成就的就是个好厨子,从来没想当铁匠···”

说得好!但是使刀的大厨,自己对如何养刀,磨刀,用刀,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有的可能经验跑偏,跑去请教一位老铁匠,老铁匠也能为其指点一二。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工程,碰见交叉学科,第一反应不是怕!不是糊弄!不是说“我根本不需要这些知识,或者我只需要从我的角度理解它!而是多学!多问!倘若这世界上第一位铁匠和第一位厨子之间从未有过交流,厨子也从未学习过如何养刀磨刀,那如今怕是也没有网路上或者酒店里各位大厨向徒弟们传授的“厨刀经”了。

还是那句话,不怕无知,就怕不求知,不求真!
——————

又看到了一篇“秀长短”的论调,怕是在有些人眼中,见不得任何知识的顺畅流通吧!知识和经验,从来都是从有者流向无者,从高者流向低者。只听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却从未听到“尺比寸在尺上短”来!凡是经验、知识的科普、流通,真理与谬误的碰撞,都不分青红皂白打为“秀优越”,那要么是这些人不适合这世界,或是这世界不适合这些人。
这世界就是一个知识共享,取长补短的世界,我不如人,便谦虚请教于人。我长于人,便不吝赐教于人。我之见与他之见如针尖麦芒,那就一定要分出个谁更穿透来!两种知识分属两种领域,那便你方唱罢我登场。本是一个快意恩仇的江湖,偏被描成了个泼皮无赖的秀场,人心所想即为眼所看。
本帖最后由 wangnov1 于 20-5-13 09:03 编辑
观众反应
:楼下看你的傲气吧···别装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