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康老师没考虑前端设备底噪问题···过低的录音电平,即使后期可以提升很多,噪音也是跟着长大的···比如一台话放的自然底噪在-85dB,录到的电平只有-30dB,如果使用压缩器,上方的余裕可以进一步增大到30多dB,甚至更大···要是这样的音频,需要再大幅度提升音量,-85dB的底噪可一点地儿也不会客气的,拉30dB上来···-48dB就更糟,不极限去说了,这音频的底噪是个什么水平呀···人声在噪音海里游泳,只冒个头,弱的时候那叫噪音海里潜水···哈哈···
另外,有人说动态,其实人耳感知的听觉动态不仅仅体现在电平数值上,两台不同的设备,我们假设他们的录音电平一样,但是是在这种假设条件下,我们听到的音乐动态感会不会一样?不会感觉一台设备录得呆滞、平庸一些?另一台录得声音动态变化丰富、弹性十足一些?···有经验的人一定知道答案的!···就好比,洪金宝翻起跟头来,与一般的胖子人翻跟头,感觉上哪个更有动态?···
其实,动态变化幅度和变化时间(动态变化的速率),甚至是特定频段的收、放灵活度,都有很大听感影响,就像一根绣花针舞弄得虎虎生风,和一根柱子舞弄得虎虎生风,人看着、听着那个更有动态,这就类似于就像音频中的高频和中低频给人的动态听感···,我就觉得听音乐的动态,不能光看电平差值、参数标注的···所以,好设备赢的未必就是在电平动态参数上···一些老旧的,信噪比、动态参数看似不高的经典设备,为什么听起来就是灵敏、得劲,明明动态、信噪比参数极好的设备,却听着色彩单调、慵懒无奇···
所以呀,我觉得动态值的标准要想接近符合人的听感,估计怕是用电平峰值起落差值是表达不了的,怎么说都得用功率的瞬态变化差值和速率(不是平均功率额)来说事儿,才爽!···传输中音频的高、中、低频的能量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听觉中的动态更像感受这样的能量传递的瞬间变化值···电平峰值动态根本不能完全说明人感受的事儿···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1-4-16 23:49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