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带”这俩字儿,让好多人入坑,母带EQ、母带压缩,但凡带“母带”的设备,有品质的都贵,贵不完全等于买一台就能根本解决多数问题,该在录音阶段用处理好的还得录音阶段去处理,该在混音阶段完成的还得混音阶段完成,前几步都没走好之前,母带好设备也难以彻底扭转···
母带设备贵在哪里?钱主要花在哪里?对我们的混音到底意义多大?有些问题可以理一理。母带,为了确保立体声,甚至多声道的参数精准,在元件选用和匹配上的成本(包括材料和技师薪酬,比如采用成本很高的波段档位步进电位器,又比如挨个用仪器测量配对、配批元件等等),至于功能,与通道EQ基本无异,硬要说有点差异:那就是母带均衡不能个性太狠,比如不能染色过分浓郁、风格过分的倾向性···,也就是更趋于中性的声音,以便母带工程师“以不变应万变”,毕竟不会买一堆母带EQ备用的···多也不过三两台,还不见得有心情换来换去。
如果不是上述的要求,那么通道全频的EQ,其实相对更物美价廉,并且它不用步进电位器,并不是全是缺点,至少可以确保调节范围更宽泛、连续可变的参数值,而不是一蹦一蹦跳着走的,至于染色风格,选对了甚至在混音阶段更好用···另外,EQ这东西不像混响,多通到可以发送给一台混响,三两台就管够···看看那些工程,哪一轨不需要以插入效果的方式来个EQ呢?都上母带EQ,那就需要有点家底,还别考虑多久回本···
总之,有些东西不能光看价格、逼格,使用中满足需求、好用有效才是合理方案。如果说有人想靠着母带一把就把味道、质感、各种平衡弄出来,4万块之上了,真的还不如整个品质不错的小台子,那样即使使用软件插件处理单轨,数字方式的单调、干冷薄等缺点也可以在音轨阶段得到弥补,合起来也就能有可听闻的整体优化,当然,不是随意一个所谓模拟台子,还得有经验的人挑挑···很多人不懈这个做法,总喜欢看老外的教程里那些,他们几乎不展示台子呀、硬件呀,就在屏幕上比划比划,混得有特好听···然后就简单得出是软件干的活儿,软件就能干出某质感。真聪明的话,拿来分轨,单个单个听听音质,那些教程分轨哪个不是好硬件录出来、处理过?听不出来自然就没法说咯···我不反对软件是潮流,自己也用,但是看问题还得理性,还得实践印证,还得逻辑说得过去,耳朵听得出来···其实,严格说,那些教程多数是软硬结合的处理方式,只是通常展示软操作,略去了硬处理···理由不必说,产业化的教程销售、插件销售,已经铺天盖地了,离开“软件”,他们手头的“生意”就得收工,你说他们自己该是什么立场、如何引导、表达?···这样说,还理解不了,也就当我没说了···
一说到硬件、软件就会戳痛一些人的神经,光说都承认软件效率高,方便、省钱,他们是不满意的,得大家都说软件跟硬件音质一样了,甚至干翻了经典硬件,估计才会开心一点···但是,这···这···有时候在特定场景下就很为难了。···我也从没说软件没用,该用就用,软件在很多事情上完全可以替代硬件,没错···但说的不是所有事情上都能完全替代硬件,也不是说任何方面都办得比硬件更好,简单说就是,得知道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优化结合使用,效率与品质找到一个合理的妥协点。
越聊越宽,干脆多说几句。我观察过很多干录音、混音的朋友,不少人都是寄希望于某件或者某几件神器,他们很容易忽视整个系统的统一性和设备能力的平均、普遍性,好设备自然就杯水车薪了···买各种单件的好话筒,买各种单件的好话放,买各种单件的效果器,反正说啥好我就买啥,但为啥最后效果一般?排除技术因素,最大的问题出在大局观、系统配置的实效性,录音、混音是个系统工程,找几个老元帅拖着一群泥腿子,能有战斗力么···显然不行吧,特战队单兵名不见经传、官衔也很低,但作战效力杠杆滴···这才是普通人该考虑的事儿···别天天盯着几大件,好不容易攒够钱,搬一台回来,用起来还貌似还不咋地···结果成了怀疑人生,结论就是经典不如纯软···如果自己的到的结论都是个假象,能说在这行当还能混出什么名堂么?找到正确的方法、方向,才是比什么都重要···
还有,丁老师和一个坛友说的,硬件学习起步,再用软件,我也觉得很有道理,只是我没有像他们那样总结出来···过去我的说法是,经典硬件是可以教会自己东西的,好的设备至少可以强化自己对好声音的定义,是很好的老师!听过好的,不好的就会产生对比、落差,进而选优运用···实践多了收获那是潜移默化的,然后到了纯软件混音的实战中,软件到底做得到好硬件的几成,先不论,至少···那才知道朝那个方向找呀、调呀···动不动各种不服,没任何好处···尤其是,明知道自己入行没两天,还很浅,也要倔强地杠到底···真是对自己的学习进程是无益的···别让看到的是“不行不服”,多让人感觉“不服不行”,光靠嘴和美好的愿望是没用的···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2-8-3 14:54 编辑
观众反应
:没事,yousing年纪大了,大伙不会介意他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