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个人觉得East.West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什么技术性的突破

( 15 )
12
 
[收藏]
-  第 1 页  -

2680
#1 22-8-1 23:46

个人觉得East.West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什么技术性的突破

本想订阅一个,刚刚上官网看了看,主打音色基本上还都是很多年前的东西。

1121
#2 22-8-2 00:29
EW一直就是吃老本的典范,这么多家厂商自己的播放器,它的烂可以排前三

十年前它的主打产品是一个标杆,但今天很多厂商已经赶上来了,没有必要被它过去的名声唬到

1210
#3 22-8-2 01:12
bug严重,很多连奏相位问题,多是玩配器不太重视乐器法的用户。

近些年有技术突破的大概就OT、AI、AV 不多的几家吧,尤其infinite铜管木管。

2844
#4 22-8-2 08:07
接触比较晚,在很多其他优质音源的对比之下,感觉这一家音色质量非常一般!挑拣着用最好

958
#5 22-8-2 09:27
本来就一般

138
#6 22-8-2 09:39
EW刚接触   学习中

8991
#7 22-8-2 10:19
下载太麻烦

2130
#8 22-8-2 12:04
EW现在是营销公司,各种卖货套路,音色水平就是吃老本

704
#9 22-8-2 14:14
GTM 发表于 22-8-2 01:12
bug严重,很多连奏相位问题,多是玩配器不太重视乐器法的用户。

近些年有技术突破的大概就OT、AI、AV 不 ...

AlAV是啥东西

577
#10 22-8-3 01:03
EW一向喜欢新瓶装旧酒。  换汤不换药,加几个新乐器和自动配谱软件就是 新版了,很正常

701
#11 22-8-3 23:28

aiav是啥

1121
#12 22-8-3 23:57
AI应该是指Audio Imperia,就是做Jaeger和Nucleus的那个
AV是Aaron Venture,就是做Infinite woodwind和brass的那家

OT其实还是传统的采样音色厂商,没啥技术突破,就是因为它的东西卖得贵,所以有钱弄更好的声场、请录音师多录几个话筒,采样更加精细而已;Audio Imperia最近几个有技术特点的音色也不是它自己的,是靠跑男Performance Sample的技术;Aaron Venture的技术不新鲜,跟Samplemodeling一样都是用半采样半物理建模,技术上的难点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被Samplemodeling解决了。

跑男的技术特点是用脚本把短音和连奏做在同一个封装里,根据音符的长短自动触发相应的演奏法而不需要用键位切换。只不过他的限制很大,基本就只有这几种技法能整合在一起。所以这个技术出来的音源都是那种一招鲜的特化场景用途。比如专做短音断奏的音色,只有连奏的音色。

物理建模的音源也是走差不多的思路,实际涉及到特殊技法,它们还是会有键位切换,无法仅仅靠键盘上弹长短音来实现所有技法的所弹即所得。
观众反应
GTM

7784
#13 22-8-4 02:45
EW【曾经是】引领时代的顶尖音色公司~~~~

但他们确实有好几年没出过什么“划时代”的产品了~~~泯然众人矣~~~~

1210
#14 22-8-4 11:38
mohsohsenshi 发表于 22-8-3 23:57
AI应该是指Audio Imperia,就是做Jaeger和Nucleus的那个
AV是Aaron Venture,就是做Infinite woodwind和br ...

一能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如OT AI在铜管木管的连奏方面的表现),二能率先做到某些功能(如特殊技巧Rips,infinite还真不需要键位切换,直接弹出来),我觉得就已经是技术突破了。

你觉得怎样是技术突破?人工智能连奏或无限话筒吗?我喜欢看你的回复,有料,多说点。

1121
#15 22-8-4 15:57
GTM 发表于 22-8-4 11:38
一能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如OT AI在铜管木管的连奏方面的表现),二能率先做到某些功能(如特殊技巧Rips ...

OT解决连奏属于老思路,在最开始有采样音色的时候就存在。自从引入力度层之后管乐音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相位,导致不同力度层之间音色产生重叠,听起来就是突然叠了一个自己的镜像。而OT的做法是干脆不做力度层,采用音量大小代替力度,所以它所有管乐的连奏不会有相位问题。可惜是这样就损失了不同力度下,管乐本身音色的变化。VSL在这方面走在OT的前面,它用的是一个叫Timbre Adjust的技术,可能是模拟的,也可能是通过剪辑整合的,通过CC来控制音色的变化。VSL自己的管乐也有相位问题,因为它也是走的力度层采样的思路,但Timbre Adjust提供了另一种解决办法,由用户自己选择配合音量控制而放弃力度层控制。

物理建模开始于十几年前,infinite的技术跟Samplemodeling类似,所以先行的技术突破在S公司而不是Av,同样都是不需要键位切换,只不过很多控制变成了CC,如果不用辅助控制器是无法解放双手的。
物理建模最大的短板在于声场和乐器的物理音色难以完全模拟,当前的技术还是太容易出现瑕疵,这是很多人追捧喷火的原因。其次通过将声音进行分子级的数字化,然后在数据上还原,目前还没能做到,这个属于战未来,物理建模的终点会是AI乐手。

midi拟真,作曲家是追求实录的效果,只不过传统是交给乐手演奏,乐手通过自身对乐谱的理解,塑造接近作曲家理想的乐句,他们本身会保留一部分自己的理解,这是他们作为乐手的经验,不能由作曲家决定的,这是实录的人味所在。而midi技术则是交给电脑去完成这个过程,技术所限,使用电脑的作曲家就必须对过程进行极高程度的干涉,事无巨细都由他自己进行调教,效果则取决于作曲家的乐器技术,采样是切片音乐,它是彻底把乐手的音乐性打碎的,通过脚本进行重新拼接,再由制作者去进一步编辑,因此有所能有所不能。如果AI能接乐器在数字世界重建,然后通过学习掌握人类乐手的经验,那么以后就能用来模拟实录,完成midi拟真最初的构想。不过经验还是来自于人,决定美感的还是人,它是不能代替人的。

CSS系列是实现这个想法的一个开端,所以它能成为近6、7年来的弦乐神器。它的思路是解决连奏音与音之间过渡的不自然,它把采样做到很细,把快中慢三种速度的过渡都录下来,然后交给Kontakt的脚本根据midi信息去判断该播放哪一个类型。脚本需要时间去读取运算,于是才有CSS那很夸张的延迟。
这个想法被进一步发展,Audiobro的MSS和ISW的东京弦乐就是走的这个路线,它们改进了这个机制,用完善的脚本来帮用户把音块拉齐并补偿延迟。依靠DAW自身的延迟补偿功能提供运算时间。这种方法其实就是预录乐句,它选择切片的单位是几个音连在一起的短句子而不是单音。

把这个做到极致的是Straight ahead Sample,它让演奏家给一个技法录上好多个乐句,然后脚本会自动分析midi音块的间距、长短来判断该触发哪一句。只要打开前视模式,就相当于得到一个看着你乐谱,按照自己理解进行演奏的乐手。只不过这会带来极大的工作量,对于多话筒的编辑难度也会成倍的增加。有一部分音符固然是不受控,但之前的切片采样,不也是总有个别地方怎么调都不对劲,我认为这种妥协换取真实度是值得的,跟实录里的情况是很像的,人类乐手也不是100%受控。

上面基本上就是目前音源的技术突破前沿了
观众反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