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就是合理,所以楼主看问题也不能绝对.
大音色是必然性.数字电子时代,数据量代表着信息量,更代表着我们复制对象的完整度.为什么硬盘TB前面的数字还在上升?而价格却一直在低?为什么一个系统就要占去100GB的空间而以前顶多几十MB甚至用软盘都可以装个Win32之类的?为什么一张单反照片就要用去好几十MB?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rmvb却总有人在追求蓝光原盘?因为人们需要更完整的信息(人类是很蠢很固执但没办法),人们需要操作系统把所有程序都预装完整从而一开机就可以工作,一插各种U盘就能自动配好驱动,人们要看到AV女星咪咪头上的折皱而不是名片大小的充满马赛克的缩略图(我知道这说起来很恶),人们想看到钢铁侠的背景里面远离20米远的那个穿帮的群演卖萌的傻笑.音乐也是一样,可能超级玛丽主题曲三个乐器声部就能取悦人们,但钢琴沉默时踏板轻微的松开的声音,也能迷倒一大片,况且那是steinway的.
系统性能和储存确实是当前的瓶颈,但这不会阻碍人们对大数据量的追求,同时这也是驱使硬件厂商发展新科技的动力.一张sd卡可以放下相当于几十张CD的容量,这在二十年前也许只是人们喝咖啡时聊到外星科技时想到的.但目前我从来没遇到过商业摄影师抱怨,说相机分辨率太高导致细节太多.多的可以抹去,少的是没法补回来的.
我不是唯音色论者,也不是非要看到每一根毛才能撸起来的那种,但我希望我有选择权,能随时点击低清高清和超清那个按钮...就好比虽然大多数mixing里面贝司要切掉超低频,但我很感激采样厂商始终保留这些低频给你去do whatever you want,我听不出来16位和24位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我会选择使用24位的音色,因为我知道,即使我不在乎的某些细节,总会有人在乎.大音色的优点,就在于我和别人在乎的不同点,它都给满足了.
不过,赞同楼主关于录吉他的部分,相比音色多么逼真,我觉得不如自己拿真乐器试一试,也许没那么难.我从来都不会弹吉他,直到某天一赌气买了木吉他和电吉他,然后几乎没用过软音色.尽管solo的难度甚至低于儿歌水准,但确实省下了泡妹子的时间...真的...
晚上和朋友去酒吧看恒大,预测恒大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