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质数据差异”和“听感感觉差异”,在音乐这个事情上,可能还有一点点不一样···
比如,同一个台子的两个通道条,所有配置都一样,供电也是相同电源,听起来“听感”也一样,但是回录的音频却无法反相抵消干净,显然某些数据上是有差异的,但对于听觉音质听感,我们会感觉是一个“味道”···
研究“音质差异”对于音乐艺术来说,主要还是应该研究影响听感的因素,而不是忽视根本目的去死磕其他,或者以其他几乎对人的听觉审美不造成太多影响的数据,来证明差异对音乐“音质”影响的必然有无···所以,艺术审美不同于纯粹的科学“对事不顾人”宽泛客观认知研究的本身,人类的主观感受不可能被无视的···
数据就如拐杖,是辅助工具,目的是让人能走起来···而不在于死磕拐杖本身的无意义环节···
差异研究有必要,但不要走出“音乐艺术”的目标区,就如NEVE、SSL、API等等音频设备,都不可能一样,我们不是不允许差异存在,而是能否在人的审美中体现价值···某些差异不会完全等同于(作用于)人审美中的“听感音质”判断,属于不着重点的研究和多说无益的东西,无需过分关注···
总之,越来越发现,很多对于“音乐音质”的鸡毛蒜皮的事儿,作为艺术工作者本身不需要像科学家那样,让自己的音乐感受、听辨取舍能力正常一点,可能更具价值,也是更正确的方向···没有比让自己建立“听觉审美平衡感”的事儿更重要、更值得大家做了···古代几大美女应该一人一个样,审美评价显然不是靠三围数据之类就能搞定,即使有了比较规律性的数据,也是根据人的体验“提炼”出来的参考,学习研究不应该本末倒置的···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0-11-2 17:58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