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关于本论坛的怪现状!--一个音箱引发的无聊争论

( 331 )
 
[收藏]
-  第 13 页  -

9177
#181 06-8-6 02:19
建议雨后出晴把同一次抓的WAV复制一份再反相叠加,看看抵消后,测试的电平是多少?

我想做一下对比可能会更公平一些

3860
#182 06-8-6 02:35
试验四——补充试验

其实,这个补充试验跟抓轨没什么关系,只是为了验证我的实验方法是否合理而以

方法:将同一个wav文件反相后,跟原始波形进行相加,看结果是否等同于静音波性

结果图:



结论:
从此图看出,统计结果与绝对“静音波形”是完全一样的,说明我的试验方法是合理的——因为如果波形完全相同的话,经试验得出的结果的确是“静音”,反之,说明两个波形并不完全一样

3860
#183 06-8-6 02:36
原帖由 kang 于 2006-8-5 18:19 发表
建议雨后出晴把同一次抓的WAV复制一份再反相叠加,看看抵消后,测试的电平是多少?

我想做一下对比可能会更公平一些

呵呵,我们想到一起了,第四个实验正是这样做的

3860
#184 06-8-6 02:43
最后我觉得可以归纳如下:
1,通过软件抓轨的方式,并不能100%准确地将CD音频还原
2,可以近似推断CD机在播放CD时,也无法做到完全精确还原
3,如果某张CD经过”改造“——比如颜色笔描绘,那么通过抓轨这个方式可能无法验证是否有变化,因为即使不“改造”,每次抓取的波形也不完全一样。。。。。但是,应该可以通过对比其差异大小来验证(比如实验中不同软件抓取,由于相差较大,甚至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明显不同)。。。。。。。后面就看“大觉着”的实验结果了

[ 本帖最后由 雨后初晴 于 2006-8-5 18:48 编辑 ]

3860
#185 06-8-6 02:55
补充:
通过第四个实验可以看出,硬盘在读取wav音频时,可以做到100%的精确,所以最后结果为“静音”——但只是“读取”而已,暂时无法试验证明通过硬盘“播放”WAV时也能100%精确。因为“读取”和“播放”有可能应用的纠错方式不一样。

由此也似乎可以认为mihu2000的观点——同一个音频文件复制到不同硬盘后,声音会发生变化——并不一定就完全没依据。

6370
#186 06-8-6 03:29
路过看到雨兄的帖子,我顺便插嘴一下题外话...

我以前就是通过“反相抵消+振幅统计”来判断ape格式是否为无损的,测试结果:反相叠加后振幅统计后的数据,证明ape的确是无损的压缩格式。(FLAC和WMALossLess结果也一样)

[ 本帖最后由 elunxp 于 2006-8-6 03:3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631
#187 06-8-6 11:47
都是牛人!
继续看吵架!
。。。。。。。。。。。。继续关注!

4417
#188 06-8-6 12:34

雨后初晴

谢谢你的解释,如果有可能的话麻烦您再做个实验,也就是我说的,硬盘的IDE线,不同的IDE线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镀银的是最好的,您可以找品牌主板的线和电脑城几块钱一米的线比一下,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667
#189 06-8-6 12:53
可笑啊
动动大脑想一想,你们下载的A片,难道换了一个盘就损坏不能看了?
移动音频文件会有变化,居然也有人相信,电脑普及这么长时间了,怎么还有电脑盲……

5395
#190 06-8-6 13:01
我说两个东西:

数据的传输
音频流的传输


电脑中的数据在传输中(比如硬盘拷贝,网上下载等等),无论是什么格式的
文件,在传输过程中是绝对不会出现任何错误的,如果真的出错了,所导致是整个文件
全部错了,而不会某一段出错或者质量变差。比如从网上下载一首歌,要么就是完美无缺的
,要么就是不能播放的,而不可能出现音质变差,或者中间一段质量变差等等问题。
为什么数据格式有这种问题呢?因为所有的数据在传输中都被加入了纠错编码,计算机
有个良好的性质,就是非0即1,就是说如果计算机通过了纠错算法找到了错误的数据,只要把
那里的0变成1,或者反之,就可以做到把错的改对。比较古老的纠错方式比如01二元群往
矩阵里套算秩这类的纠错就能纠1位误码,更何况是现在这么高级的算法了呵呵
硬盘见的数据拷贝,是数据的传输,是连一个采样点都不可能错误的,如果真的错了,
会导致整个文件无法读取,而决不会改变音质。


然而,数据的传输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速度太慢,纠错需要建立在整个文件,
或者一段文件传输完毕之后的前提下。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等不到整段
文件都传完才用。举个例子,看影碟的时候,我们需要一按播放就开始播放,而不是
等DVD机把整个盘片的数据都读取一遍才看。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要,人们
定义了“流”的概念,即是说,我可以保证数据不间断地传输,但是不保证它的正确性!
这样可以做到即便一段错了,我也可以跳过它,看下一段。
好比你把DVD影碟盘片钻一个洞,还是可以看得,但是你把一个数据盘片钻一个洞
那里的文件就完了。

音频流就是“流”的其中一个,所以,音频流才传输中无法保证它的正确性(但是即便出现了
错误也是可以读取得)。你所说的CD,正是在传输这种音频流。所以,
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两次完全一样的抓轨。即便反相之后出现了误差,
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很多设备到电脑传输的也是音频流,比如USB声卡等等
传说中的jitter~


文件的传输只要没传坏就不可能出现任何错误(除非有人管内录叫文件传输),可以负责任的说,任何说把一个音频文件从这里copy到那里然后说自己能听出区别的人都是在扯淡。



那么关于音频流的传输,确实和各种能够产生干扰的因素都有关,其中自然也
包括电源线和电脑机箱横放与否。但是能听的出来吗?谁能听出整首歌RMS达到-5时
区别仅仅在-80DB左右的区别!!!测过DA转换时,模拟线路传输时,音箱在播放时低噪是多少吗?不说别的,声卡的低噪是多少测过吗……
说自己在顶极mastering棚里面听出区别估计都没几个信的,更何况是在没有声装
的屋子里了!电脑风扇声都够了。

退一步说,干扰大到了每次抓轨干扰都能被明显听出来了,这哥们
估计住在雷达上……

推一千步说,每次抓轨都是不一样的,你怎么知道哪次抓得是对的?那次是错的?

退一万步说,就算我,大觉者,大头梦,XP等等一干反对这个论调的人耳朵都没奇人的好
他换跟电脑电源线世界上就他自己能听出天翻地覆地区别来,那算他厉害。
可是我拧个效果器的钮,我能让全世界都听出变化来,身为录音师,
是应该换线呢,还是拧钮呢?

退一亿步说,对不起,我们是搞录音的,我们只合轨,不扒轨


mihu2000,本来懒得再理你,可是你应该对所有被你误导的初学者负责

667
#191 06-8-6 13:04
原帖由 门子 于 2006-8-6 13:01 发表
我说两个东西:

数据的传输
音频流的传输


电脑中的数据在传输中(比如硬盘拷贝,网上下载等等),无论是什么格式的
文件,在传输过程中是绝对不会出现任何错误的,如果真的出错了,所导致是整个文件
全 ...


坚决顶之

667
#192 06-8-6 13:13
任何说把一个音频文件从这里copy到那里然后说自己能听出区别的人都是在扯淡。

mihu应该熟练背诵这句话100次

5395
#193 06-8-6 13:20
顺便再说说吧,mihu除了说过复制声音文件听起来会不同这种能够可笑的理论以外,
还说过一些关于摆音箱,摆房间,音箱底下颠东西的论调,相比上面的理论,
这个理论要靠谱的多。但是!但是!他那些理论只不过是基础声学的一点点小皮毛,
有不少还是错的。声学是科学,不是糊喷。为什么音箱后面不能靠墙?那是公式算出来的,不是
试出来的。你的棚要录什么,隔音要多少,吸音要多少。都是岩绵,多厚的?密度多大的?
房子里面驻波怎么样?是不是做强吸音?合格的声装团体能告诉你我装好了留多少0.几秒的混响
用什么低频吸收盒,RT60是啥,最佳听音位置在哪,这都是测试+计算的,怎么可能是仅仅靠听就听出来的!你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准的?真是奇了怪了!


声学基础
作者:杜功焕,朱哲民,龚秀芬 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7305036315

买本这个看,看一页比听某人忽悠强无数倍。

4417
#194 06-8-6 13:23

门子

我也懒得理你,但你说了很不在行的话,我需要捋顺一下,
1、我说过了有变化,这和录音没关系,只是个学术讨论。
2、换电源线也是一个学术讨论,具体好不好,还是要看是不是适和你,这和你说的事根本就没关系,我也可以负责的
     告诉你,就是那条超时空的电源线换在P8a上就不是很好,还不如原机带的线,所以什么东西都不是千篇一律的,不过你非要说死了,张三配李四在那都好,我也没办法。
3、我当然要为初学者负责了,我那件事说错了,就算是抓轨的问题,这和录音有关系吗?
4、有严重错误的你不纠正,那可是真的误导,你到没看出来,可想而之你的水平!还录音呢?你也就是贴贴歌,做个小样的水平,别骂录音师了,让别人笑话。

4417
#195 06-8-6 13:28

shane

你的问题我就不想说了,抄书都抄错了,也只是可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