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 由 红茶君 于 15-1-26 21:13 发表
音乐本身就是艺术,用科学的角度去衡量艺术我觉得是行不通的,
反之亦然,用艺术的角度衡量科学也是行不通的。
原帖 由 红茶君 于 15-1-26 21:13 发表
非要讨论哪个好就一定要都用过才有发言权,
未必。
原帖 由 红茶君 于 15-1-26 21:13 发表
我用过比较高级的模拟硬件,也用过软件,我还是喜欢硬件远超于软件,
那是你的主观喜好。可能只能代表你一个人,也可能代表绝大部分人,
但是主观喜好无法更改客观科学事实。
原帖 由 红茶君 于 15-1-26 21:13 发表
我只是使用者,对于设备我只是跟随而已,如果之后的时代数字更加完善
更加主流我会愿意转平台的,但是现在这么多的大师都是在用模拟硬件,
那么我还是相信他们的判断,
我相信自己的判断。我的脑子长在我自己脖子上。历史上有太多人把别人
的脑子当自己的使,一味盲从,随波逐流,造就了文化打嗝命,浮夸放卫
星,大炼钢铁,大锅饭等的只要自己稍微动动脑子就能避免的历史惨剧。
原帖 由 红茶君 于 15-1-26 21:13 发表
至于Bigger,说真的,真果粉用iPhone绝对不是为了装逼,而“假混音师”
在音频这个专业领域的一线中是非常非常少的,一个世界知名的混音师,他
的耳朵和技术肯定都是真货,因为他是干这个的装逼是为了给别人看,你待
在自己的棚子里除了发推发脸书,邀朋友来和一些个客户,普通人根本不会
在乎你的哪些个铁皮箱子,所以我不赞同Bigger这种说法
这只是搞搞笑,何必当真呢?
原帖 由 红茶君 于 15-1-26 21:13 发表
至于分享工程参数,至少我是不会分享我的工程参数,为什么我要把我
的作品的参数给别人分享呢?如果你有作品并且愿意分享所有参数的话请
先实践 声音是科学,但是音乐是艺术。
对,本帖不讨论音乐艺术,只讨论声音科学。艺术我不能帮你做。但科学
我可以辅助大家理解。
原帖 由 红茶君 于 15-1-26 21:13 发表
我觉得你的这种想法才更冷漠,把所有东西都量化这种模式我个人不喜欢。
事实上,我们现在发行的绝大部分音乐都已经经过若干次量化。所有数字
音频中的所有东西全部都已经过量化,那么要找到你喜欢的音乐,看来只
能用古法黑胶或磁带了。
原帖 由 红茶君 于 15-1-26 21:13 发表
某种程度上,混音师和指挥是很相似的,无论是什么等级的指挥家他都无
法做到两场演出完全一致,如果数字真的能做到完全一致,我觉得这也并
不能算作一个优势,至少我现在是这么想的,
我们需要区分不一致性的来源,如果这个不一致性来源于演奏者或演唱者
那么这种不一致性会给音乐增添活力与韵味,但如果这种不一致性来源于
后期处理,那么混音的质量与确定性将因为这样的不一致性而受到威胁,
不一致性越夸张,最后混缩的结果变数就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后,整个混
音就会完全失控。
原帖 由 红茶君 于 15-1-26 21:13 发表
如果一个音频工作者把自己的工作还当做是艺术的话,他就不应该把所有
的工作流程定得那么死,死干活的是机器不是人。
同意。
原帖 由 红茶君 于 15-1-26 21:13 发表
艺术不需要过度的客观,因为大部分人都太客观,所以他们无法成为艺术家。
很深刻。非常同意。但是这个世界只有完全没有艺术的技术,而并不存在
完全没有技术参与的艺术。若在搞艺术的时候完全不关心技术,艺术也会
搞不下去。所以搞艺术的需要研究一点相关技术,而技术需要客观的态度。
我们需要将这些无情且冷漠的客观态度限制在技术领域,一旦进入艺术的
世界,就让这些冷冰冰的客观见鬼去吧。
[
本帖最后由 avis 于 15-1-27 03:0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