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 由 yousing 于 15-1-27 11:29 发表
【下面展开回复】
你问:什么是精确?是你现实的身高精确,还是体检表上的数字精确?
我答:体检表上的精确,因为现实的身高是数据源,而数据源没有精确度。
你追问:试问不谈数据源,你的精度是相对什么而谈的呢?
我答:数据源不具有任何精确度,你难道可以说某人的身高长得很精确?
你追问:我问你某人跟某明星是不是很像,你说他跟牛不像。源都不要了,
你凭空谈精度?不要参照?这就是你说的科学和证据?
我答:数据源是必要的,但数据源没有精度。而且我也没有像你这样的比较。
你问:圆周率是现实存在精确,还是3.1415926····精确?
我答:3.1415926····精确,现实中不存完美无瑕的全圆,所以现实中的圆
周率精确度较低。
你问:你又一次无视数据来源于现实的基本研究态度。既然现实的圆那么的不
圆,3.1415926·····是谁告诉你的?上帝么?科学?!!!
我答: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祖冲之对于圆周率的计算就已经完全脱离现
实。使用纯数学模型计算。如果通过实际测量取得圆周率,其准确
度会被圆形的制作工艺,环境对其的影响与测量器具的精度极大地
限制。你的数学需要恶补。
你问:音频是是连续不间断的电平变化精确?还是每秒采样xxxxx位间歇的
数字更精确····
我答:若以人耳来收集、感知、评估音频信号,这两种可以做到相同的精
确度。当精确度达到或超过感知器的最高分辨能力时,对于此感知
器的精确度达到其上限。继续提升精确度将不会对感知器感知的精
度有任何作用。就好像没有空气人会死,但是如果给你一万亿立方
米的空气或者一万亿亿立方米的空气,虽然这两者相差一亿倍,但
请问这两者对你的呼吸质量有影响吗?
你追问:人类生理、心理特征对听觉的主观感受,在你的所谓科学中,只是
个道具,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反驳别人是唯一的用处吧?
我答:我对于空气的比方并不是主观感受,而是客观的事实。如果你觉得
一万亿立方米的空气与一万亿亿立方米的空气会对你的呼吸质量有影
响,你可以继续这样觉得。我没有义务改变你对一万亿亿立方米空气
的挚爱。
你追问:呵呵···到这会儿,你那么严谨的求精求实的态度居然不要精度了,
搬出人听不出来就够精准了?你的客观去哪儿了?
我答:这恰恰是对客观最好的诠释。当精度已经达到或超过解析力上限时,
停止继续提升其精度才是最客观的做法。当你只需要一辆普通家用车
的时候,我们就没必要在上面装一个千万马力的核反应堆。对自己不
需要也无法感知的精度你还满腔热情地不懈追求,这在任何有理智的
人看来都会认为你这是在钻牛角尖。这是强迫症,不要放弃治疗。
你说:····我只能对你科学的态度表示怀疑·····多少空气都不是关键,只是你喜
欢用“量”的问题掩饰我们谈论的“质”···很容易迷惑一些人···呵呵···
我的结论:无可比性!
我答:量和质本来就是互通的,量变成质变。量化的精确度虽然是量的问题,
也能直接影响音频的音质这个质的问题,这就是量与质转换的一个
好例子。当然量变达到一定上限后就无法导致质变了。所以量与质不存
在绝对相关性,就像我的例子,空气少了人会呼吸困难,此时加入空气
会对呼吸品质产生质的改变,而一旦供给的空气达到人类消耗的上限,
继续提升空气的量将不会继续带来呼吸品质的提升。
[
本帖最后由 avis 于 15-1-27 17:3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