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今天拿到了中音的Pump 8a音箱

( 332 )
 
[收藏]
-  第 18 页  -

13
#256 06-8-11 15:59

录音师千万不要发烧!

录音作品是一种标准产品,要适应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要适应最广大个体放音设备的个性调整需要。因此,录音作品的频响、比例、音色调整要符合最一般的情况。这么说,不是抹杀录音师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特色,但这个个性创造是有“度”的,如果为了自己认为的个性,把人声清晰度也弄没了,把许多乐器的声音搞疯狂了,那就是过头了,有人或许喜欢,但更多的人会觉得牵强。

录音师不要替发烧友干活,发烧友是个性张扬的,他们对某种音色、某种效果会达到痴迷甚至迷信的程度,林林总总的发烧器材就是这么做出来卖出去的。发烧器材因为着力于某种特定音色,大多不能用于专业制作,原因就在于它过于张扬个性。那么发烧友来当录音师呢?除非他能准确把握职业与爱好、工作与兴趣的关系,一般就会很糟糕了。如果让一个喜欢厚浆糊声音的发烧友来处理宋祖英的声音,除非就是搞笑,想必不会有合格的作品,宋祖英本人就不会认同:我啥时就过了更年期了?

录音师的个性是需要由标准来约束的,是笼子里的飞鸟,戴着镣铐跳舞。录音师好比是种稻米的,你要根据市场最一般的需要什么品种都种上,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吃粢饭,就全部种糯米,甚至拼命种血糯。发烧友就是买米做饭的,烂一点,干一点;熬粥还是炒饭,那是他的家庭事务,种米的不要去考虑。你把扬州炒饭种在地里,没有必要,吃力不讨好,也不会有广大的需求,因为就是扬州炒饭,各人的配料也不一样,提供原料的一方是无法穷尽的。

发烧友比较夸张,比较激动,他们买设备就是要用一种风格统一所有声音。录音师则相反,要冷静,要平和中庸,他的成功就是提供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材料,让不同要求的发烧友自己去打磨。录音师如果先把石头打磨光了,那么出来个不要光的要毛的怎么办呢?录音作品还不同于石头,一种节目,版本多多当然可爱,但没有经济上的可操作性。

录音师要有几个发烧朋友,他们的意见是一种时尚流行的参考。但不要把发烧友当总工程师,让他们来指挥你。

3569
#257 06-8-11 18:32
对了,楼主的评测,这里有。
http://ch.midifan.com/m_TechArticle/Detail.aspx?id=936

4417
#258 06-8-11 18:34

lhtlht

这篇类似的文章,已经被我等批的体无完肤,你居然视为圣明,我很晕!
你听过民乐的著名CD《龙韵》和《响宴》(原名《响韵》)没有?如果没有我建议你听听你就知道什么是发烧友了?尤其是《响宴》又出了SACD。

http://www.audiobar.net/viewthre ... &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mihu2000 于 2006-8-11 18:44 编辑 ]

4417
#259 06-8-11 18:45

大觉者

谢谢你贴出来了,不然又被删了!

3860
#260 06-8-11 18:53
看来这个论坛对“发烧友”存在很多误解

原帖由 lhtlht 于 2006-8-11 07:59 发表
录音作品是一种标准产品,要适应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要适应最广大个体放音设备的个性调整需要

不错,这正是监听音箱存在的价值,但是“广大个体放音设备”不等于质量低劣的设备,还有很多指标远远超过制作设备的高品质音响

原帖由 lhtlht 于 2006-8-11 07:59 发表
如果为了自己认为的个性,把人声清晰度也弄没了,把许多乐器的声音搞疯狂了,那就是过头了,有人或许喜欢,但更多的人会觉得牵强。

连人声的清晰度都达不到,连乐器的声音都是疯狂的,能称作发烧作品吗?

原帖由 lhtlht 于 2006-8-11 07:59 发表
录音师不要替发烧友干活,发烧友是个性张扬的,他们对某种音色、某种效果会达到痴迷甚至迷信的程度,林林总总的发烧器材就是这么做出来卖出去的。

恰恰相反,理智的发烧友不会纠缠与某种音色和某种效果,他们比一般人更关注作品的整体平衡

原帖由 lhtlht 于 2006-8-11 07:59 发表
发烧器材因为着力于某种特定音色,大多不能用于专业制作,原因就在于它过于张扬个性。

越是高档的发烧器材,越不会过分张扬,街头的组合音响才是最张扬的

原帖由 lhtlht 于 2006-8-11 07:59 发表
那么发烧友来当录音师呢?除非他能准确把握职业与爱好、工作与兴趣的关系,一般就会很糟糕了。

虽然没有数据支持,但我相信国际上很多大牌录音师都是发烧友
比如雨果的老易

原帖由 lhtlht 于 2006-8-11 07:59 发表
录音师好比是种稻米的,你要根据市场最一般的需要什么品种都种上,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吃粢饭,就全部种糯米,甚至拼命种血糯。发烧友就是买米做饭的,烂一点,干一点;熬粥还是炒饭,那是他的家庭事务,种米的不要去考虑。你把扬州炒饭种在地里,没有必要,吃力不讨好,也不会有广大的需求,因为就是扬州炒饭,各人的配料也不一样,提供原料的一方是无法穷尽的。

我也用面条比喻过录音作品,我的观点是。你要提供比较清淡、不偏重某种口味的面条,具体调味可以让消费者自己放佐料
但你必须确保你的面条(或者大米)是高品质的,而这种高品质,就需要一定的发烧精神

原帖由 lhtlht 于 2006-8-11 07:59 发表
发烧友比较夸张,比较激动,他们买设备就是要用一种风格统一所有声音。

你再一次误解或者说冤枉了发烧友,你说那种(比如用两头翘的均衡)统一所有音乐的作法,恰恰是发烧友最嗤之以鼻的

------------
我建议那些认为发烧友就是听飞机大炮、高频低频的人,真正去听一些发烧友所津津乐道的发烧专辑,去看看那些专辑到底是什么风格的

13
#261 06-8-11 19:15

看来我是触动了有些人的灵魂深处!

蒋介石形容孙科是一触即跳,我们现在有些人也是一触即跳!
你不要急嘛,别人说什么你都急?
时间一长,心脏不好。
别人说什么你都不愿意听,该怎么进步啊?
不对的地方你要硬着头皮听下去嘛。
听完了要消化、吸收,不要光吃不咽、活活噎死。

3569
#262 06-8-11 19:37
这要看我们怎么定义“发烧友”这个词了。
其实我觉得我也算发烧友罢。不过发烧友之间也不一样啊。有的的确造诣很高,有的懂得少。所追求的声音也不一样。我认为真心喜爱音响的都可以算是发烧友。
胆艺轩那篇“阿德”的故事是给我震撼最大的一篇文章。从那以后我对发烧的看法就变了。

[ 本帖最后由 大觉者 于 2006-8-11 11:40 编辑 ]

13
#263 06-8-11 19:56

我也有相同的观念

“录制派”发烧友的主要领域是录音,限于中国国情,他们是中国发烧友中不常见到的一族(至少我的感觉是这样)。根据日本发烧友发展的情况来看,他们必须在全社会的发烧水平相当高之后,才会出现。约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的音响器材制造已进入国际水平,推动了社会上发烧热潮的形成 ,晶体管使录音实现了小型化,器材成本降低,促进了许多发烧友加入录音行列,开展了“录音演奏会”、“回归自然录音”、作品的聆听、讲评与评奖等有组织的录音活动,从而形成了“录制派”发烧友一族。
         “录制派”发烧友是发烧界真正的“金耳朵”,他们有很丰富的声音体验和赏析声音的功力,更能体会音效对人类情绪的影响,也更能把握音效再现,有的人勘与录音师、调音师的技术相媲美。
          “录制派”发烧友被称为发烧界“摄影师”,他们的主要兴趣是:
           1、体验现场声音与录音重放的差异,
           2、 培养把握声音现象的能力,忠实于原音,使之艺术化。讲究在录音中,把声音、场景与个人情感融合在一起,追求作品的个性化和丰富感情, 通过录制器材和技巧对声音达到诠释。
           3、 进行录音技巧探索和技术研究,逐步培养自己的录音专长,以体现对音效的追求。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满足于书本的和现有的录音技术,常为了达到某种音效,出尽“奇术怪招”,而且对录音位置、录音方式、调音方法也有自己特殊的理解。
           4、DIY或打摩录音器材,制作自己特殊的录音装备。
           5、录音蒙太奇是“录制派”发烧友最终制作出作品的主要手段,也是他们对人类——自然感情的流露和艺术理想的集中表现。有的将音乐加上自然音色,有的把音乐片段进行连接,有的追求声音的“色彩化”、有的甚至就是用自然的声音编制作品…,简直无奇不有。如有人用一百多个惊涛骇浪的录音片段来制作出“音画”作品的,等等。
           6、将录音作品作为对自己境界的表达,对录音作品进行欣赏与交流,收集其他“录制派”发烧友的作品,进行录音表达手法的比较研究,培养自己对录音作品的欣赏能力。
           7、撰写录音的体会和文章。尤其是一些情景交融的录音体会和经验,为录音水平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
         由上面的讨论来看,“录制派”发烧友无论是整体水平还是发烧素养方面在发烧界中都是很高的一族,他们的出现,必将对发烧技术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860
#264 06-8-11 20:09
原帖由 lhtlht 于 2006-8-11 11:56 发表
“录制派”发烧友的主要领域是录音,限于中国国情,他们是中国发烧友中不常见到的一族(至少我的感觉是这样)。根据日本发烧友发展的情况来看,他们必须在全社会的发烧水平相当高之后,才会出现。约60年代末——7 ...

说得很好,真正的发烧友是理智的、对声音非常挑剔的那一帮人,从合理性讲,“录制派”(其实我是第一次看到这种说法)发烧友应该是从实践上、理论上都应该超越其他发烧友的,就像高水平的大厨必须比他的顾客有更高的食品鉴赏力一样。

他们做出来的东西,是其他发烧友欣赏、鉴赏、学习的标杆

商业录音作品应该做到风格中庸,但决不能质量平庸

4417
#265 06-8-11 20:12

lhtlht

《响宴》和《龙韵》就是发烧友录的,这个录音也是我一直比较喜欢的,论坛里有多少人也能录出这样的作品,于建兵给我的cd签名时,他还不愿意给我签,说我捣乱你要什么签名,我当时开玩笑的说:“于爷签过名的cd,指定声音不一样”。

4417
#266 06-8-11 20:16

lhtlht

我只是认为你是老调重谈,没什么意思,我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懂,哪有什么灵魂深处,充其量一个玩闹而已。

6298
#267 06-8-12 08:41
原帖由 lhtlht 于 2006-8-11 15:43 发表
【原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于在齐国听了《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于 是感叹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可以达到这种程度!”
...

我还看到过另一种解释,说《韶》是一首器乐,“不知肉味”的“肉”是指声乐。孔子听了《韶》乐以后竟然忘记了声乐的美妙,不想听声乐了。比喻《韶》的美好。还有一个说法是“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思是说“人的歌唱比任何乐器都要美妙”。所以说孔子的原意并不是说“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而是深刻认识了器乐的美妙。

3860
#268 06-8-12 10:12
原帖由 迷离 于 2006-8-12 00:41 发表

我还看到过另一种解释,说《韶》是一首器乐,“不知肉味”的“肉”是指声乐。孔子听了《韶》乐以后竟然忘记了声乐的美妙,不想听声乐了。比喻《韶》的美好。还有一个说法是“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思是说“人 ...

好像我也听过这种说法
联系到后面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几乎可以肯定前面的“肉”是指人的嗓音

呵呵,我发现大家的知识都很丰富,话题也是变化莫测。哈哈

2009
#269 06-8-13 00:11
我就想知道 这个音箱 6寸的 有没有 T6A 好!

4417
#270 06-8-13 02:34

不是故意的

过几天我就可以拿到P6a,听完了在告诉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