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LOBO 于 2005-11-21 06:10 发表
所谓数字音频的"锯齿/台阶"状声音不好只是大家凭空想当然的结论, 没有任何科学根据, 就算数字录音到了NEVE老总提倡的48bit,192khz精度,在软件里一放大还是"锯齿/台阶"。
大家只要学习 ...
我不这么认为,NYQUIST定理是说,采样频率要高与声音最高频率的一倍,所以采样频率的一半通常被称为NYQUIST频率。在AD的时候,必须要在AD前低于NYQUIST频率的范围内加一个模拟低切,原因就是这些听不见的频率会对AD造成干扰。但在实际情况中,低切不可能把信号切干净,所以这也是高采样率的另一个好处,比如一个20KHZ的低切,在44。1KHZ的采样率下,不可能把22KHZ部分切的完全干净,但如果在192KHZ的采样下,它完全能把96KHZ的频率给切干净。所以说NYQUIST定理说的是AD,而现在讨论的是DA。
DA的时候,先从储存媒体储存格式解码,然后经过检错和揪错,然后是DA转换,转换方式为R-2R转换,然后过一遍DE GLITCHER,最后再过一个模拟FILTER把20KHZ以上的部分过滤掉。R-2R转换一是看你的采样率,二是主要看你的BIT率。从理论上说BIT率的重要性要大于采样率,因为“台阶”就是由BIT决定的。R-2R里的工作原理是电压的叠加,由若干个开关组成。当这些开关打开关闭的时候,并不会算出SINUS波来,你说的这种差值方法在DA的整个链条里有两个地方会用到,一是在解码揪错里,解码揪错的三种方法里有一种是计算差值,另外一个是在DEGLITCHER里,DEGLICHER是用一个电容,起到延迟的作用。当遇到突然出现的短暂峰值时,DEGLITCHER就会工作,以一个电容延迟冲放电来平滑过渡峰值前和峰值后的正常点的电压。
数字其实已经能做的够好听了,但只是成本没有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