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想在砸了上亿的人民币,耗费了数年时间及大量人力后,弄出一部不讨好不像样的作品。但在中国,这种飞蛾扑火的行为艺术却盛行不止,我不知道该感到欣慰还是悲哀。
《三联生活周刊》在最新一篇文章的开头写道:“国产CG动画大片《魔比斯环》的出品方没有想到,在8月4日上映前,他们遭遇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让观众相信这是一部国产电影。”
《三联》说的是整部片子“洋气十足”的问题。不过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三联》的朋友,《魔比斯环》的出品方不可能没有想到,而且是从一开始就想到了。环球数码(深圳)的经理许翎在六月初接受我的一次采访中,就谈到过这个问题。实际上,他们早就是铁了心要做一部“外国动画片”出来,从市场定位上,他们要走的是国际路线。
这样的决定是被迫的,因为我们的国产动画片生存环境非常不好。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争议。在如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什么都讲究抢夺先机。面对众人指责《魔比斯环》抄袭“指环王”、“星球大战”甚至“魔兽”创意的言论,环球数码表现得十分委屈,他们说这些创意本来就是他们的,只是他们“慢工出细活”,结果等自己作品拿出来时,人家已经把那些场面在全世界都热映了个遍。所以,错的不是他们,而是时间。
对环球数码探索中国动画出路的努力,我们还是应该给予褒奖。碰见他们任何一个工作人员,你都会听到他们向你倾诉这些年来他们有多么的不容易。打苦情牌是公司的一个宣传策略,这样的手段总会让一些富有同情心且想要支持国产动画片的人花钱走入影院。我承认,我就是被这样打动的。不过,我走进影院还因为好奇。
《魔比斯环》的特殊身份让它在宣传时有足够多可供吹嘘的材料,比如:“中国首部原创3D动画片”。这是让许多人恶心的第一个理由:人物角色故事都是从老外那里买的,原创精神何在?——后来才了解,原来他们认为这部片子是中国人出资拍摄,而且版权归属于中国人,所以就该被称为“原创”;
又比如,“中国百年动画巅峰之作”,从技术上来说,我承认。和所有国产过的动画片比起来(咱不和老外的产品比),《魔比斯环》确实是技术的巅峰了,至少,中国之前还有过自制的3D动画长片。但要想走上“百年动画巅峰”的宝座,却不仅取决于技术;
再比如,他们的宣传中,还讲到了《魔比斯环》的预告片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展映,“吸引了120多个国际客商的关注”,甚至得到了包括《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的“背书”。现在这个新闻已无从查考了,不过十条中文新闻里有九条都是来自环球数码的新闻通稿,津津乐道得厉害;在外文媒体中,却鲜见有之。我没搞到彼得·杰克逊的电话号码,等哪天搞到了一定得问问是不是这么回事儿,物极必反,我的胃口被弄坏了。但即便是真的,我认为那也不过是彼得·杰克逊的客套话,《指环王》里WETA做的效果,不是环球数码现在就能赶上的,更况且那时的彼得·杰克逊,没准还认为俺们中国制作了一个外星《指环王》来向他致敬呢,兴奋之余不免说两句好话;
还比如,宣传还称该片的制作班底云集了多少多少“顶尖制作人和动画师”。这里面当然首推法国艺术家Jean Giraud。可这人是谁,国人大多不知道。简单来说,Jean Giraud就是个画漫画和搞视觉设计的,和宫崎骏关系不错,为一些著名的大片出过力,像《第五元素》《异形》《深渊》什么的,掰手指头都数得过来。他自己最成功的作品无疑是在1982年与导演René Laloux合作的那部《时间之主》(Les Maîtres du temps),但国内恐怕很少有人看过。他1988年还和美国超级英雄漫画大师Stan Lee画过《银影侠》。
然后我可以告诉各位,他基本上是制作团队里最拿得出手的洋人了。不信我们接着看,导演是Glenn Chaika,宣传册上卖力地称他为“著名动画片导演,曾在迪斯尼担任《小美人鱼》的动画师,并执导《拇指仙童历险记》、《花木兰II》等影片”,不过,宣传公司似乎忘了一部真正可以吹嘘的影片,那就是《谁谋害了兔子罗杰》,他是里面的效果动画师。他这一辈子基本上就是个动画师,而在《魔比斯环》里作导演,属于他的第一次玩票。
这个人参与的作品中(同样掰手指头也可以数得出来),就《小美人鱼》和《谁谋害了兔子罗杰》还像回事,但问题是,它们都不是3D动画。同时,他自己根本就没有个像样的导演生涯,之前唯一一部导演过的电视动画《拇指仙童历险记》还恶评如潮,至于《花木兰II》,那是人家Darrell Rooney和Lynne Southerland执导的,怎么能顺手牵羊把导演的帽子戴到他的头上?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真正动画导演经验的人,尤其是大师级经验的人,现在却被委任为我们《魔比斯环》的灵魂导师,大家也就可以猜到会产生什么后果。有的国内媒体还把他称为“国际动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美国著名动画大师”,更有甚者,说什么“他还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会员,要知道,这可是每年掌握着各种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作品生杀大权的人”,说得牛哄哄的,好像他就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院长一样,靠,蒙谁呢!
然后,还有一个,Steven D. Katz。某媒体帮着宣传:“制片人Steven D. Katz被公认为数码技术的领袖,纽约最大的三维角色动画和特效公司Curious Digital的创建人,Steven曾经同杰克逊一起设计Neverland Ranch的情节,他还是斯皮尔伯格的老师。”Steven D. Katz什么时候成为《魔比斯环》制片人的,我不知道,据我之前拿到的资料,制片人里是没有他的,前期他在该片里担任的职务是“视效顾问”。这个人,基本上没拍过什么电影(只似乎有一部叫《抗议》的短片),他最著名的成果就是那本“畅销电影教材”《Shot By Shot》。他与斯皮尔伯格什么的有什么私交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他那个号称“纽约最大的三维角色动画和特效公司”的Curious Digital,我在Google上翻完了前三页都没找到(中文介绍不算)。根据Google的排名规则,各位应该明白了点什么吧。
至于Bob Koch和Kelvin Lee担任过《玩具总动员2》、《昆虫总动员》、《精灵鼠小弟》等3D大片的动画师,模型监制Wayne Kennedy也是曾参与过《隐形人》、《星球大战前传》、《黑衣人》的模型师,这些倒是不假,但他们在这些响当当的电影里地位究竟多高,影响力究竟有多大,难说。个人估计,普通工作人员而已(也算不错啦)。
其实,我本来不想扯出这些幕后制作的东西的,但随着考证的深入,我的兴趣倒是越来越浓,因为给这些宣传中过分神话了的人还原本面目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这部影片;其次就是环球数码提供的材料老是与我掌握的材料有出入,事实必须讲清楚。就像特效指导Manny Wong,他们说这人曾担任《后天》的特效总监,但他实际上却只是该片的一个“高级群体合作技术主任”。而且,即便是在《魔比斯环》自己的官方网站上,也出现了一些奇特的资料错位现象,中英文版本并不统一,十分的有趣,例如,在他们的中文版面(
http://www.moebiusstrip.net/cn/html/index.htm)上,写着“环球数码媒体科技研究(深圳)有限公司与深圳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而在英文版(
http://www.moebiusstrip.net/html/index.htm)上,则写着“THIS FILM IS JOINTLY PRESENTED BY GDC ENTERTAINMENT LIMITED AND THE SHANGHAI CHANG NING DISTRICT MULTIMEDIA CENTER”(意即“环球数码和上海市长宁多媒体产业园联合出品”),中文版里,长宁多媒体产业园只在“特别鸣谢”里出现过,而在英文版里,“深圳电影制片厂”却只字未提。更好玩的是,我在IMDB电影库资料里还发现了制作公司中多了一个叫“BloodWorks”的(
http://imdb.com/title/tt0267024/)!真是乱得够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