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近乎佛教徒 Almost Buddhist (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

( 61 )
 
[收藏]
-  第 2 页  -

2943
#16 06-11-4 19:27
近乎佛教徒 Almost Buddhist  第二章    情绪和痛苦





    经过多年的沉思和苦修,悉达多仍然坚定不移地要寻找痛苦的根源,以止息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他前往位于印度中部的摩揭陀国继续禅修。在途中,他遇见了一位名叫苏提亚的草贩,供养了他一把吉祥草。悉达多视此为一个吉祥的征兆;在古代的印度文化中,吉祥草被认为是清静之物。悉达多没有继续前行,决定留在当地禅修。他在附近的一棵毕钵罗树下找到一块平坦的石头,铺上吉祥草当坐垫。他静默地立下誓言此身可烂,我可能化为尘土。但直到找到答案,我绝不起身(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当悉达多坐在树下沉思的时候,并非没有人知道。魔王魔罗听到悉达多太子的誓言,感觉到他的决心的力量。魔罗无法成眠,因为他知道悉达内在的潜能,能够使他的整个地盘陷入混乱。身为一个足智多谋的战士,魔王于是派了五个容貌最秀丽的女儿去诱惑太子,使他分心。当这些女孩(我们称她为天女,apsaras)出发的时候,她们对自己魅惑的能力充满信心。但是一接近正在禅定的悉达多时,美貌却开始消失。她们变得干瘪老迈,身上长出肉疣,皮肤发出恶臭。悉达多丝毫不为所动。这些沮丧的天女回到父亲身边,魔王勃然大怒。竟然有人胆敢拒绝他的女儿!盛怒之下,魔罗召集了他的部下,组成了一支大军,配备了所有可能想象的精锐武器。

    魔王的军队全力攻击悉达多。但是令他们惊愕的是,所有瞄准悉达多的箭、矛、石头和弹弩,一时接近了他,都化成为一阵花雨。历经长时而无功的战事,魔王和他的军队精疲力竭,完全败北。最后,魔王来到悉达多面前,使出全部的外交手段,试图说服悉达多放弃他的追寻。悉达多说,经历了这么多世的试炼,他不可能放弃。魔王问他,我们如何能够确定你已经奋斗了那么久。悉达多回答,我无需确认,大地是我的见证。同时,他以手触地。此时,大地震动,魔王当场消失无踪。如是,悉达多获得了解脱而成佛。他终于发现了从根源上止息痛苦的道路,不只是为他自己,也为了所有的人。他最后对抗魔王的处所如今被称为或菩提迦耶,而那棵树被称为菩提树。

    许多世代以来,这就是佛教徒母亲们说给她们孩子听的故事。


[ 本帖最后由 oting 于 06-11-4 20:07 编辑 ]

2943
#17 06-11-4 19:30
第二章  1  个人快乐的定义


[size=10]         问一个佛教徒“什么是人生的目的?”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个问题暗喻在某一个地方,也许在一个洞穴之中或者在一人山岭之上,存在着一个究竟的目的。仿佛我们可以透过追随圣者,阅读书籍以及熟悉秘教修行,来解开这个秘密。如果这问题是假设在亿万年以前,有某个人或神设计了一个人生目的图表,那么它就是一个有神论的观点。佛教徒不相信有个全能的创造者,而且他们不信为生命的目的已经、或需被决定和定义。

     对佛教徒比较适当的问题是“什么是生命?”。从我们对无常的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非常明显:生命是一个巨大的和合现象,因此生命是无常的。它是随时变化、短暂无常经历的集合。虽然有各式各样的生命形式存在,但其共通点是没有一个生命希望受苦。我们都想要快乐,无论是总统、亿万富豪,或辛勤工作的蚂蚁、蜜蜂、虾子和蝴蝶,大家都想要快乐。

     当然,在这些生命形态之中,痛苦和快乐的定义有极大的区别,即使在范围相对罗小的人道之中,也是如此。对某些人痛苦的定义,是其他人快乐的定义,反之亦然。对某些人而言,只要能生存下去便是快乐,对另外的人而言,拥有七百支鞋子是快乐。有些人,有臂膀上有个贝克汉姆模样的刺青就会快乐。当一个人的快乐取决于享有一片鱼翅、一根腿或一根老虎的阴茎时,快乐的代价是另一个生命。有些人觉得用羽毛轻搔是性感的,另一些人则偏爱乳酪碎磨器、皮鞭和链圈。英国爱德华八世宁愿娶一个离过婚的美国女子,也不要戴上大英帝国的王冠。

    即使在个人身上,痛苦和快乐的定义也时有变动。一个轻佻的调情时刻,可能因为其中一个人想要更认真的关系而突然变调,期待转为恐惧。当你是个小孩的时候,在沙滩上堆筑沙堡就是快乐。在青少年时期,看着穿比基尼的女孩,和赤裸上身的男孩冲浪是快乐。在中年,金钱和事业是快乐。当你八十多岁的时候,收集陶瓷盐罐是快乐。对许多人而言,不断调适于这些无尽而又经常变化的快乐定义,即是“人生的目的”。

    我们许多人从所处的社会学会快乐和痛苦的定义,社会秩序支配我们衡量满足的标准。这是一套共同的价值标准。来自世界两端的人,能够基于完全相反的快乐文化指标,却体验完全相同的情感-----愉悦、厌恶或恐惧等。鸡爪是中国人的佳肴,法国人则喜爱把肥鸭肝涂在吐司上。如果资本主义从不曾存于世界上,而每个国家和每个人都确切实践毛泽东务实的Gong颤哲学的话,想象一下世界会变得如何:我们会很快乐地活在没有购物中心,没有豪华的汽车,没有星巴克,没有竞争,没有贫富差距,享有全民保健的社会。而脚踏车会比悍马休旅车(Humvees)更有价值。然而,我们的欲求是学习而得的。十年前,在偏远的喜马拉雅王国不丹,卡式录放影机是富裕的象证。逐渐地,丰田Landcruiser越野车俱乐部取代了录放机俱乐部,成为不丹繁荣快乐的终极愿景。

    这种把群体标准视为个人标准的习惯,在幼年时就开始形成。小学一年级时,你看到其他同学都有某种铅笔盒。你发展出一个“需求”,要有和其他人一样的铅笔盒。你告诉了母亲,而她是否为你买那个铅笔盒,就决定了你的快乐水平。这个习惯持续到成年。隔壁邻居有一台电视或一辆斩新的豪华休旅车,因此你也要拥有同样的----而且要更大、更新的。渴望并竞相拥有他人所有的事物,也存在于文化层面中。我们常常对其他文化的风俗和传统,比自己的评价还高。最近,台湾有位教师决定蓄起长发,这在中国是个古老的习俗。他看起来高贵优雅,仿如一个古代的中国战士,但是校长却威胁他,如果他不遵从“规矩”----意即西式的短发,就要把他开除。现在他把头发剪得短短的,看起来好像被电击了一样。

    目睹中国人为自己的文化根源感到难为情,令人讶异。但是在亚洲,我们可以看到更多诸如此类的优越/自卑情绪。一方面,亚洲人为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但在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的文化有点令人反感或落后。几乎在所有的生活层面,他们都用西方文化来替代----举止衣着、音乐、道德规范,甚至西方的ZhengZhi体系,都是如此。

    在个人和文化两方面,我们采取外来的和外在的方法,来获得快乐、克服痛苦,却不了解这些方法常常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我们不适应带来了新的痛苦。因为我们不仅仍在受苦,而且更觉得从自己的生活中疏离,无法融入体制之中。

    有些快乐的文化定义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用的。一般来说,银行帐号里有一点钱、舒适的住所、足够的食物、好穿的鞋子及其它基本的生活条件,确实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但是,印度的苦行僧(Sadhus)和西藏走方的隐士之所以感到快乐,是因为他们不需要一个锁匙圈----他们不必恐惧财产会被人偷走,因为根本没有什么东西需锁起来。


[ 本帖最后由 oting 于 06-11-4 19:36 编辑 ]

2943
#18 06-11-4 19:34
第二章  2  社会化的快乐定义
         

      在他尚未抵达菩提迦耶,或打算跋涉至摩揭国之前,悉达多坐在一棵树下达六年之久。长期以来,因为每日只吃几粒米、只喝几滴水,他变得消瘦憔悴。他不沐浴也不修指甲,成为其他共同苦修的寻道者之楷模。他严守戒律,不论当地的牧童如何用草搔他的耳朵、对着他的脸吹号角,都不为所动。但是,经历多年极端的苦行,有一天他了解到:这不是正确的,这是一条极端的道路,这只是一个如同宫女、孔雀园和珠饰汤匙一样的陷阱。于是他决定从苦行的状态中起身,前往附近的尼连河(即现今的帕尔古河)沐浴。他甚至接受了一位名叫苏佳达的牧羊女所供养的鲜奶,此举令他的同伴大感震惊。据说,这些同修们认为他是一个不良的道德影响,与他共处会妨碍修行,因此离弃了悉达多。

    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这些苦行者因为悉达多违背了誓言而离弃他。人类一直努力试图寻找快乐,不仅透过物质拥有,也透过宗教的途径。世界历史大部分是以宗教为中心。宗教以光明的道理和行为规范来号召大众,诸如爱你的邻人、修持布施和处世准则、静坐禅修、斋戒和奉献牺牲等等。然而,这些看似有益的原则,也可能变成极端而严苛的宗教教条,造成了人们不必要的内疚和自卑。我们常常可见虔诚的信徒傲慢地鄙视其它宗教,完全没有一丝包容,用自己的信仰把文化或实质种族绝灭予以合理化。这种具毁灭性的信仰案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人类不仅仰赖有组织的宗教,也仰赖世俗智慧----甚或ZhengZhi口号----来获得快乐,去除痛苦。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我必须在正义与和平之间做一个选择,我选择正义。”但究竟是谁的正义,而排除所有其它的正义。
    举另外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很能了解儒家的智慧吸引人之处,例如尊敬顺从长辈,家丑国耻不外扬等等。这些原则或许是明智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规则却造成了极端负面的结果,例如控制言论和镇压反对意见。举例来说,执着于“保留颜面”和顺从长辈的思想,导致了长久以来的欺骗和谎言,从对待邻居到对待整个国家,都是如此。

    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许多亚洲国家,例如中国和新加坡等根深蒂固的伪善,就不令人感到惊讶了。许多国家的领袖谴责封建和君主专政,鼓吹民主或Gong颤主义,但同样的,这些领袖们为臣民所敬畏,恶行秘而不宣;他们掌控权力,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或者钦点的接班人掌权为止。时至今日,古老的封建制度几乎没有任何改变。法律和司法是设计来维持和平、创造和谐社会用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司法体系反而对作奸犯科和富人有利,而贫困和无辜的人却因为不公平的法律而受苦。

    我们人类在追求快乐、止息痛苦上,用尽了无数的方法和工具,远超过任何其它的嗜好和职业。因此我们拥有电梯、笔记型电脑、充电电池、电动洗碗机、自动弹出完美土司的烤面包机、狗粪吸尘器、电动鼻毛修剪器、温热坐垫马桶、奴佛卡因麻醉药( Novocaine)、行动电话、威而刚、整铺地毯子……,然而不可避免的,这些便捷也制造了等量的头痛。

    各个国家在更大的尺度上追求快乐、止息痛苦,为了领土、石油、空间、金融市场和强权而证战。他们发展先发制人的战争,来避免预期的痛苦。就个人层面而言,我们也一样受预防性的医疗照护、服用维他命、找医生注射疫苗及抽血检查,以及全身电脑断层扫描。我们不断地寻找痛苦的证兆。而一旦找着,就马上寻求疗方。每一年,日新月异的科技、疗法和自助书籍,都试图为痛苦提供长久的解决方案,并且还想根除所有的问题。

*                 *                       *                    

    悉达多当时也是在试图根除痛苦。但他不是梦想着诸如展开ZhengZhi改革、移民到另一个星球或创造世界新经济;他甚至没有想到要创造一个宗教,或发展一套能带来安详与和谐的行为准则。他以开放的心灵来探索痛苦,透过勤奋不懈的沉思,悉达多发现,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事实上上,情绪即是痛苦。不论如何,直接或间接的,一切情绪都是生于自私,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执着于自我有关。更进一步的,他也发现,情绪虽然看似真实,但不是一个人本具存在的一部分。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神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诅咒或植入。当某些特定的因与缘聚合在一起的时候,情绪就会生起,例如当你突然认为某个人在批评你、忽视你,或者剥夺你的利益时。然后,相对应的情绪就会接着生起,在接受、陷入这些情绪的当下,我们就失去了觉知和清明。我们“被鼓动”了。因此悉达多发现他的解决方法----觉知。如果你认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须培养觉知,留心你的情绪,并且学会如何避免被鼓动起来。

    如果你像悉达多一样地检视情绪,试图找出它们的起源,你将会发现它们根植于误解,因此根本上是错误的。基本上,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在每一种情绪之中,都存在有分别心的成分。

    举例来说,一个火把以某种速度旋转,就会看起来象个火圈。孩童或甚至一些成年人在马戏团里见到这种景象,都会觉得有趣而迷人。孩子们不去区别手和火把上的火,他们认为所见的是真实的;视觉错觉所形成的火圈让他们兴奋不已。同样的,我们许多人过度关心自己身体的外观和舒适。当我们看着身体的时候,不把它们当作各个分开的部分,如分子、基因、血管及血液来看待。我们把身体视为一个整体;更有甚者,我们还预设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有机体,称为身体。由于确信身体是真正存在的,我们先是希望拥有平坦的腹部、细致的双手、壮硕的身形、黝黑英俊的面貌或曲线玲珑的身材。接着,我们迷恋它,把钱投资在健身房会员卡、润肤霜、纤体茶、南滩节食法(South Beach Diet)、瑜珈、仰卧起坐和薰衣草精油上面。

    如同被火圈所吸引、激动甚或惊咳的孩童一般,我们对自己身体的外观和健康状态有着种种的情绪。当我们看到火圈时,成年人通常都知道那只是一个形象而已,不会被鼓动。理性告诉我们,火圈是由组合的部分所造成----一支转动的手握着一个燃烧的火把。没有同情心的大哥大姐们可能会傲慢地嘲笑这个小弟或小妹。但是身为成人的我们看得到火圈,因此能够了解孩子们为何如此入神,特别如果是在夜间,加上舞者、迷幻音乐和其它动作伴随表演的时候,更令人目眩神迷。甚至连我们成年人,即使知道这虚幻的本质,也可能会兴奋起来。根据悉达多的观点,这种了解就是慈悲的种子。


[ 本帖最后由 oting 于 06-11-4 19:39 编辑 ]

2943
#19 06-11-4 19:38
第二章  3  无法计数的各种情绪        

      [size=10]  
   随着禅定的精进,悉达多开始了悟所有现象的虚幻本质。他以此了悟,回顾了过去的宫廷生活、宴会及孔雀园、他的朋友与家人。他了解到所谓的家庭恰如客栈或旅馆,不同的旅客进驻,有了短暂的联系。最终,这些聚集的人们在死亡来临或更早时就会各散东西。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或许会培养出信任、责任、爱,以及对成败的共同价值观,各式各样的戏剧都因之产生。

   悉达多能够清楚地看见,家庭、爱和团圆的想法,以及宫廷生活的一切迷人现象,很容易让人们深陷其中。他看见了其他人所见不到的,恰如成年人见到火圈一般,知道这一切只是幻相、和合,不具本质之部分而已。但是如同仁慈的双亲,悉达多不因为孩子们的迷惑而自觉骄慢或高人一等,反而看见这个转轮之中,没有恶,没有过失,因此也没有责任,这使得他解脱,只感到极大的悲心。

   看透了宫廷生活的表象,悉达多现在能够看见自己的身体是不具本质的。在他的眼中,火圈和身体具有相同的本性。如果有人相信其中之一真实存在----不论是短暂的或恒常的------那么他的信念就是根源于误解;如此,便是失去了觉察,也就是佛教徒所说的无明。我们的情绪,就是从这无明所生起。从失去了觉察到情绪生起的过程,可以用四真谛完全解释。我们接下来会谈到。
*                  *                     *          *

   这个世间存在着无以计数的各种情绪。每一刹那,无数的情绪因为我们的误判、偏见和无明而产生。我们熟悉爱与恨、罪恶与无辜、虔诚、悲观、忌妒和傲慢、恐惧、羞愧、悲伤和喜悦,但是情绪不只是这些。有些情绪在某些文化中有字眼可以形容,而在其他文化之中却没有,因而被视为“不存在”。根据佛教徒的说法,还有无数的情绪尚待命名,甚至有更多超过我们逻辑世界的能力来定义的情绪。有些情绪看起来是理性的,但大多数是非理性的;有些似乎平和的情绪,却根源于攻击性。有些则是几乎觉察不到的。我们可能认为某个人丝毫不动感情或漠不关心,但这本身也是情绪。

   情绪可以是幼稚的。举例来说,你可能会因为别人应该生气却不生气,而感到生气。或者某日,你可能因为伴侣的占有欲太强而不悦;但是隔天你又因为她的占有欲不够强而不快。有些情绪可以令旁观者发笑,例如英国查尔斯王子对当时的情妇卡米拉说,他转世为她的卫生棉条也无妨。有些情绪展现为傲慢自大,例如住在白宫的人把他们对于自由的概念强加于世界。把个人的观点透过威力、勒索、诈欺或隐微的操控,强加于他人身上,也是我们的情绪活动的一部分。基督徒和回教徒热衷于劝导异教徒改信,让他们免于被地狱之火和诅咒所毁灭,而存在主义者则积极地想要把有信仰的人转变成异教徒。情绪有时也以荒谬的傲慢呈现,例如印度人效忠于英国殖民者所塑造出来的名为印度的国家。当美国总统布什在林肯号航空母舰的舰桥上,宣布战胜伊拉克时,许多美国人感受到一种莫名的自我正义感,虽然事实上,战争才刚开始。拼命想要获得重视也是一种情绪;看看马来西亚、台湾和中国大陆较劲,看谁能够建造出世界最高的大楼,仿佛那是性能力大的证明。情绪也可能是病态而扭曲的,因而导致恋童癖和恋兽癖。曾经有人甚至在网络上刊登广告,证求自愿要被杀害的年轻男子。他收到了六个人的回应,并且真的杀害并吞食了其中一人。

2943
#20 06-11-4 19:41
第二章  4  直探根源:(不存在的)自我         

        
       所有这些不同的情绪及其结果,都来自于错误的理解,而这个误解来自一个源头,也就是所有无明的根源----执着于自我。

    自我只是另一个误解。当我们看着自己的身体(色)、感受(受)、想法(想)、行为(行)和意识(识)的时候,我们通常制造出一种自我的概念。人们受制约,把这种概念视为恒常而且真实的。举起手来,我们认为我就是这个形体。我们认为我拥有这个形体,这是我的身体。我们认为,形体就是我,我很高。我们指着自己的胸膛,认为我住在这个形体之中。我们对于感受、觉知和行为也会这么想。我有感受、我是我的觉知……但是悉达多了悟到,不论是在身体里或外,都找不到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足以被称为自我。如同火圈的视觉错幻一般,自我也是虚幻的。它是谬误的;基本上错误,而究竟上不存在。但是如同我们被火圈所迷惑一般,我们也全都被自我所迷惑了,执着于谬误的自我,是无明的荒谬行为。它不断地制造更多的无明,导致了各种痛苦和失望。

    当悉达多发现没有自我,他也发现没有根本存在的邪恶,而只有无明。他特别地深思无明如何创造出“自我”的标准,将它附着于完全没有根基的和合现象上,加以重要性,然后拼命地去保护它。他发现,这个无明直接导致痛苦和伤害。

    无明单纯的就是不了解事实,或对事实了解不正确,或认识得不完整。所有这些形式的无明,都导致误解和误判,高估和低估。假设你正在寻找一个朋友,忽然看到他在远方的田野中。一走近,却发现你误把一个稻草人当做是他了。你一定会感到失望。这并非有个恶作剧的稻草人或你的朋友试图偷偷摸摸误导你,而是你自己的无明背叛了你。任何源自无明所做的行为,都是冒险。我们在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行动,就不会有信心。我们根本的不安全感因此而生起。创造出所有这些有名或无名、已知或未知的各种情绪。

    我们自以为可以爬到阶梯的顶端,或自以为搭乘的飞机即将顺利起飞而且会平安抵达,唯一理由是我们在享受着无明的喜乐。但是这不会长久,因为无明的喜乐只不过是不断高估对自己有利的可能性,以及低估障碍自己而已。当然,因缘会和合,事情会如愿发生,但是我们却把这种成功视为理所当然。我们把它当做证据,认为事情就该如此,认为我们的假设是有根据的。然而,这样的假设只不过是喂养误解的食物。每一次我们做出一个假设----举例来说,我们认为了解自己的配偶----我们就会象打开伤口一般地暴露自己。任何时刻,可能会推翻我们假设的无数个状况之一会突然出现,在那上面洒盐,使我们退缩哭嚎

2943
#21 06-11-4 19:45
第二章  5    习气:自我的盟友[size=10]

   悉达多了悟到自我并非独立存在、自我只不过是一个标签、因而执着于自我就是无明,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发现。然而,虽然自我这个标签或许毫无根据,要摧毁它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执着于这个称作自我的标签,是所有的概念中最难以破除的。

   悉达多摧毁魔罗的故事,就是他发现自我是谬误的象证。我们没有必要相信或不信欲界魔王是否真实存在;魔罗只不过是悉达多的我执。故事中,描述魔罗是个英俊威武、无役不克的战士,这个比喻相当适切。自我,如同魔罗一般,威力强大且贪得无厌、自我中心且虚伪欺诈、贪求众人目光、机敏伶俐且爱慕虚荣。我们很难记住,自我如同火圈的幻相一般,是和合而成、不独立存在而且善于改变。

   习惯让我们软弱,因而无法对抗自我。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习惯,都十分顽强。你或许知道,吸烟对健康有多么不利,但那不一定能说动你戒烟,尤其当你喜欢吸烟这个仪式时;纤长的烟条、熏红的烟草、缭绕指尖的轻烟。然而,自我习惯并不只是像烟隐那么简单。从无法追忆的时候以来,我们就都一直耽溺自我。它是我们认同自己的方式。它是我们的最爱,但有时候又是我们的最恨。我们以最大的努力试图去证实,就是它的存在。几乎我们所做的,所想的或所拥有的每一件事物,包括我们的心灵道路,都是为了要确认它的存在。是这个自我,害怕失败,渴望成功;害怕地狱,渴望天堂。自我厌恶痛苦,却喜爱引起痛苦的原因。它愚蠢地以和平之名发动战争。它希望觉醒,却厌恶觉醒的道路。它希望作社会主义的工作,却要享受资本主义的生活。当自我孤独的时候,它会渴望友谊。它对其所爱的占有欲,会展现为激情。甚至可能导致侵略。它的假想敌----假如设计用来征服自我的心灵道路----常常被它收买,并且被吸收同伙。它耍弄诡计的技巧,几乎无懈可击。它象桑蚕一般,把自己织进网中,但它不像桑蚕,因为不知道如何找到出路。


[ 本帖最后由 oting 于 06-11-4 19:46 编辑 ]

2943
#22 06-11-4 19:48
第二章  6 与自我作战
   [size=10]   
       在菩提迦耶的战役之中,魔罗使出各式各样的武器来攻击悉达多。他特别祭出一大量特殊的弓箭。每一支箭都拥有毁灭的力量:引发欲望之箭、引发心智昏沉迟钝之箭、引发骄慢之箭、引发冲突之箭、引发自大之箭、旨发盲目迷恋之箭,以及引发丧失觉知之箭等等。我们在佛教经典之中读到,在每一个人心中,魔王仍然未被击败----他随时对我们发射各种毒箭。当我们失去觉知,执着自我之时,那就是魔罗的麻药。逐渐地,毁灭性的情绪必然随之而来,渗透我们全身。

   当我们被欲望之箭击中的时候,一切常识,沉着和清明都不见踪影,而假尊严、随落和不道德就缓缓渗入。中了毒的人会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无所不用其极。一个被贪爱击中的人,可能会认为在街上拉客卖春的河马性感,而让枯坐在家中的美人痴等。如同扑火的飞蛾和上钩的鱼一样,世上无数的人都曾因贪恋食物、声名、赞誉、金钱、美貌和崇敬,而随入陷阱之中。

   贪爱也可能表现为对权力的欲望。执着于这种贪爱的领导人,对于他们的权力欲望如何地摧毁世界,完全视若无睹。如果不是因为某些民族对财富的贪婪,高速公路上早就会充满着太阳能动力车辆,而不会有饥荒。而此同时,我们又对不正义感到不满,怪罪于乔治布什等人。我们被贪婪之箭击中,看不到事实上是自己的欲望----例如拥有廉价的进口电子产品,奢华的悍马休旅车等便利----在支持着这个正在摧毁世界的战争。每天在洛杉矶的尖峰时段,道路上堵满了成千上万辆只有一人驾驭的车辆,而共乘车道却空荡荡的。即使是那些抗议“不为石油流血”而示威游行人,也仰赖进口奇异果,制作他们的水果冰沙。

   魔罗的弓箭制造了永无休止的冲突。纵观历史,那些被认为超越欲望,作为正直与德行典范的宗教人物,也一再地证实对权力有相同的饥渴。他们用地狱的威胁和天堂的来操控信徒。今天,我们看到政客为了操纵选举和争取民调支持,已经到了可能用战斧飞弹轰炸无辜国家而毫不手软的地步。只要你赢得选举,谁在乎你是否赢了战争。其他政客假装神圣地吹棒宗教、让自己挨枪、制造英雄、假造灾难,全都是为了满足他们对权力的欲望。

   当自我充满骄慢的时候,会以无数的方式化现----如心胸狭窄、种族歧视、脆弱、害怕被拒绝、害怕被伤害、麻木不仁等。出于男性的骄慢,男人压抑了过半数人类----女性----的能力和贡献。在求偶期间,双方都各自表现出骄慢,不断地评估对方是否配得上他们,或者他是否配得上对方。豪门贵族为了一段不知是否会长久的婚姻,在为时一天的婚礼中挥霍;而在同一天,同村的人正因为饥饿而奄奄一息。一个观光客赏给他推旋转门的门房十美元来炫耀自己,而下一分钟,却为了一件五美元的T恤,和努力养家糊口的小贩讨价还价。

   骄慢和自怜息息相关。我执纯粹是一种自我纵容,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的都更艰难更悲哀。当自我发展出自怜的时候,便让其它人生起悲悯的空间消失了。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中,许多人都曾经受苦,并且仍在受苦。但是某些人的痛苦却被归类为比较“特殊的”痛苦。虽然确切的统计数字无法取得,但是我们可以相当确定欧洲人殖民北美所屠杀的原住民人数,不少于其他有记载的种族绝灭之死亡统计。然而,并没有一个广被使用的词汇,例如“反犹太人”或“大屠杀”来形容这个难以想象的屠杀。

   由史达林和卢安达胡图族人所主导的大屠杀,也没有辨识的标签,更不用说精致的博物馆,为了复仇而提出的法律控诉,以及没完没了的纪录片和剧情片。回教徒呼喊着被迫害,却忘记他们蒙兀王朝的祖先们以传教之名,证服了大部分亚洲所造成的破坏。他们所带来的浩劫----曾经为了敬爱不同神祗而建的纪念碑和庙宇被摧毁的众多遗迹,至今仍然有迹可循。

   还有一种归属于某个学派或宗教的骄慢。基督徒、犹太教徒和回教徒都有相信同一个上帝,就某种意义而言,他是兄弟手足。然而,由于这些宗教各自的骄慢,以及各自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宗教之故,所导致的死亡人数至今已经超过两次世界大战罹难人数的总和。

   种族主义从骄慢的毒箭中溢出。许多亚洲人和非洲人都指控西方的白种人是种族主义者,但是在亚洲,种族主义也同样地根深蒂固。在西方国家,至少有法律来对抗种族主义,并且会公开地加以谴责。一个新加坡女孩,却不能带她比利时籍的丈夫回家会见家人。在马来西亚,中国裔和印度人士即使已经在当地定居数个世代,也无法取得“土地之子”(也就是马来人)的身分。许多在日本的第二代韩国人,仍然不能归化成为日本人。虽然许多白种人领养有色人种的小孩,但是亚洲的富裕家庭领养白种小孩的可能性并不高。许多亚洲人会作何感想。如果这些移民建立起自己的社区,在当地谋职,从老家进口新娘,世世代代说自己的语言,拒绝使用地主国的语言,还外加支持祖国的宗教极端主义的话,会是什么状况。

   忌妒是魔罗的另一支箭。它是最强大的失败者情绪之一。它毫无理性,而且制造荒诞的故事来让你分心。它会在最出其不意的时刻突袭,甚至可能在你欣赏交响乐的时候。虽然你从来未曾想过做个大提琴家,甚至从未摸过大提琴,但是你可能对那个无辜、素未谋面的大提琴演奏家开始嫉妒起来。只因为她的才华洋溢,就足够让你的心中毒。

   世界上多数人都嫉妒美国。许多宗教和ZhengZhi狂热人士揶揄批语美国,称美国人是“魔鬼同路人”和“帝国主义者”,这些人会为了尚未到手的绿卡而卑躬屈膝,否则就是早已经拥有一张。出于纯粹的忌妒,而且常常是受到媒体的诱导,社会上大众几乎总是批判任何成功的人或事,不论他是在金融、体能或学术上的成功。一些新闻记者声称是在捍卫劣势和弱势的人们,但是常常不敢指出一些“劣势族群”其实是狂热分子。这些新闻记者拒绝揭露任何弊端和罪行,而极少数直言的,却要冒着被诬蔑为极端主义的风险。

   魔罗想要争取更多追随者,因而聪明地鼓吹自由,但是如果有人真的行使自由,他不一定会喜欢。基本上,我们只想要让自己,而不想让他人拥有自由。难怪,我们真的行使所有的自由,就不会被邀请去参加任何派对了。

   这个所谓的自由和民主,只不过是魔罗另一个控制的工具而已。


[ 本帖最后由 oting 于 06-11-4 19:49 编辑 ]

2943
#23 06-11-4 19:51
第二章  7 那么爱呢?      
       [size=10]
   或许有人会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是痛苦的----爱、喜悦、创意的启发、虔诚、狂喜、和平、团结、满足、慰藉等情绪呢?我们也认为在诗词、歌谣和艺术上,情绪是必要的。我们对于痛苦的定义不确定而且相当有限。悉达多于痛苦所下的定义却是更广泛,但也更具体、更清晰。

    某些种类的痛苦,例如嗔恨、忌妒和头痛,具有明显的负面性质,而其他的一些痛苦而比较幽微。对于悉达多而言,任何具有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质的一些痛苦。举例来说,爱或许是愉悦而令人满足的,但是它不会凭空独立地出现。它得依赖某个人或某件事物,因此是不可预料的。一个人的爱最少需要依赖一个对象,因此就某种意义而言,他就常受束缚了。而其他许多隐藏的状况更是数不清。因此,为了忧郁的童年而责怪父母,或为了父母的不睦而自责,都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我们无法察觉许多隐藏其中、相互依存的因缘。

    有一个不容易翻译的佛教谚语,大致上可以这么说:一切朗旺(rangwang)都是快乐的,而一切贤旺(shenwang)都是痛苦的。“朗”指“自我”,而“旺”指“力量”、“权利”或资格。而“贤”指“他人”。广义而言,快乐的定义是,一个人拥有完全的控制、自由、权利、安逸,没有障碍,没有束缚。这意指有选择的自由或不选择的自由。能安然地积极活跃,或安然地从容悠闲。

    有些事情我们能做,而将世界扭转成于己有利,例如,服用维他命让自己变得强壮,或喝一杯咖啡来提神。然而我们无法让世界保持静止不动,好让另一个海啸不会发生。我们无法阻止鸽子去撞击挡风玻璃,也无法控制高速公路上的其他驾驭者。我们人生的一大部分,是在努力让其他人高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感到舒适。和一个老是发脾气的人生活在一起,不是件美好的事情;但是,我们无法让另一个人的情绪永远保持昂扬。我们可以尝试,甚至有时候会成功,但是这样的操控需要大量的维修和保养。只在恋爱初期说一次“我爱你”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做正确的事情----送花,关怀一直到最后。只要你一次没做到,你所建构的一切都可能会分崩离析。而有时候,即使你关怀备至,你的对象可能会误解,可能不知道如何接受,也可能完全不接受。一个年轻男子期待着和他的梦中情人共享一顿烛光晚餐,想象那个夜晚将如何开展,他将如何赢得她的芳心;但是,那只是他的想象,他的猜测。不论有没有依据,都只是一个猜测而已。基本上,我们无法永远百分百准备妥当。因此,我们的障碍和对手只需要做百分之一的准备,就能够造成所有的伤害。

    我们或许会认为,自己不是真正在地受苦。即使是在受苦,也没有那么糟糕。我们不是活在贫民窟中,或在卢安达被屠杀。如果这种态度来自真正的知足和珍惜拥有的事物,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珍惜是悉达多会认为可取的。但是,我们鲜少真正地满足;我们的心时有一种永不休止的唠叨,想要从生活中获得更多,而这种不满足就导致了痛苦。

    悉达多的解答是----培养对情绪的觉察。如果情绪正在起的时候,你能够有所觉察,即使只是一点点,不能够限制它们的活动;它们变成象有监护人在旁的青少年。有人在监视着,魔罗的力量就会减弱。悉达多没有被毒箭所伤,因为他觉察到这些只不过是幻相。同样的,我们自己强大的情绪,也可以变成象花瓣一般地不具杀伤力。当天女接近悉达多的时候,他清楚地了解,她们如同火圈,只是和合而成的,因此她们失去了诱惑力,无法动他一丝一毫。同样的,只要了解我们所欲求的对象事实上是和合而成的现象,就能破除诱惑的魔咒。

    当你开始注意到情绪所能够造成的损害,觉知就会开始发展。当你有了觉知----举例来说,如果你知道自己正站在悬崖上行走不再那么恐怖,事实上,它反而是非常刺激的。不知才是恐惧的真正根源。觉知不会妨碍你的生活,反而让生命更加充实。如果你在享用一杯茶,而且了解短暂事物的甘与苦,你将能够真正的享受那杯茶。


                                     To be continued......

[ 本帖最后由 oting 于 06-11-4 19:54 编辑 ]

2268
#24 06-11-4 21:31
我只觉得和人类理解论所表明的那些道理差不多

3777
#25 06-11-4 21:58
我想看小乘密宗的入门书籍,不知道有没有。感觉印度人的瑜伽好神秘啊,哈哈

4702
#26 06-11-5 00:02
推荐南怀谨的解经系列。。。

深入浅出。。。

2943
#27 06-11-5 20:34
恩,不错。南怀瑾老先生是真正的大才子,佛道儒无所不通。

2943
#28 06-11-5 20:36
第三章 一切是空
   
   悉达多证悟不久,他的话语,我们所称的“法”(Dharma),开始深入印度各阶层的生活。它超越了种姓制度,吸引了大众,不分贫富。西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原是一位残酷的战将及暴君,曾经为了巩固政权,不眨眼地杀害他最亲近的亲人。然而,甚至连阿育王,最终都在法中找到真理,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并且被认为是在佛教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护持者之一。

   由于众多如阿育王一般的护持者,佛法得以持续兴盛,跨出印度疆界,传播四方。在西元第一世纪左右,距菩提迦耶一千多公里,在西藏的一个叫恰格叉的小村落,另外一位具有非凡潜能的凡人出生了。他的童年境遇悲惨,于是这们迷惑的年轻人学会了巫术。为了报仇,他杀害了数十位亲戚及邻居。事发后他逃亡,遇上了一位叫马尔巴的农人。马尔巴是伟大的佛法老师兼大翻译师,教授了他现象的本然以及生活的方式,如同悉达多所曾教导的一般。这位年轻人被转化了。他就是密勒日巴,西藏最有名的瑜珈圣者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歌咏和生平故事仍然启发许许多多的人。他的智慧遗产,历经老师和弟子代代相传,直至今日,不曾间断。

   密勒日巴教导我们:悉达多话语不像我们为了消遣或寻求刺激而翻阅的其它哲学论述,读完就放回书架。佛法事实上是可以实践、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上的。密勒日巴的第一代弟子中,有位聪慧的学者,叫瑞琼巴。虽然密勒日巴劝他:修学并重比光是研读书籍来得重要,瑞琼巴还是前往了印度,到当时伟大的佛教哲学学院,立志要接受正统的教法。事实上瑞琼巴也追随了许多印度大学者及圣者,并且勤奋学习。多年之后,当他回到西藏,老上师密勒日巴来到一阵空旷的平地迎接他。他们相互问候,正在那儿讨论瑞琼巴的研习时,忽然一阵狂猛的冰雹自天而降,旷野中无处可躲,密勒日巴瞧见地上不远处有一个牦牛角,巴上就躲到里面去了----牛角没有变大,而密勒日巴也没有变小。在牛角内,密勒日巴吟唱了一首歌,让瑞琼巴知道在牛角中,空间还大得很……如果这位弟子了悟空性的话。

   你也许会认为密勒日巴的牦牛角只是个童话故事。或者,如果你是容易轻信的那种人,可能会认为那是西藏瑜珈士所表演的一种法术。但这两者都不是,我们往下读就会知道。


2943
#29 06-11-5 20:38
第三章  1  抓住空性  


   悉达多征服了魔罗和他的魔军,证悟了本具存在的空性。他了解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纯粹只是空性,而我们将某种“真实性”附加或标示于其上而已。人们将世界标示或理解为真实,是来自于强烈的个体与集体的习气----我们所有的人都这样做。这个习气如此地强大,而空性的概念对我们而言又是如此地无趣,因此几乎没有人愿意去追求如同悉达多的了悟。相反地,我们恰如在沙漠中走失的旅人,瞧见远处有生气盎然的绿洲,这绿洲只是热气在沙上的反射而已,然而,由于绝望、饥渴与期待,这位迷失者把它看作是水。他用尽了力气,走到那儿,才知道这是海市蜃楼,于是极度失望。

    虽然我们不认为自己这么绝望,而且相信自己是受过教育、正常、清醒的,但是当我们看见及感受一切都是真实存在时,我们的行为就如同那位沙漠中的迷失者。我们急切地想要找到真实的伴侣关系、安全感、表扬、成功,或只是安详宁静。我们甚至能抓到与欲望相似的东西。但就象那位迷失者,当我们依赖外在的实体性时,终究会失望。事物并不如其所显现-----它们是无常的,而且不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如果我们象悉达多一样确实地去分析,就会发现诸如形体、时间、空间、方向、大小等附加的标签,都很容易被解构。悉达多了悟到,甚至自我都只存在于相对的层次,恰如海市蜃楼一般。他的体悟,终止了期待、失望与痛苦的循环。在证悟的时刻,他自忖,我已找到了一条深奥、安详、非极端、清晰、满愿又有如甘露一般之道。然而,如果我想表达它,如果我想教给他人,没有人有能力听闻了解。因此我将留在林中,安住于此祥和状态之中。据说,天王因陀罗和梵天听到了悉达多的计划,现身恳求他不要退隐林中,请他为众人说法。他们说,虽然不见得每个人都能了解你所有的教法,但是有少数的人可能会了解,能帮助这些少数的人,就非常值得了

    悉达多尊重他们的请求,于是出发前往瓦勒那西(Varanasi)。在当时,恒河边上的瓦勒那西附近的鹿野苑,遇见了当初由于他破了誓言,喝了苏佳达供养的羊奶而离他而去的伙伴们。他们看到了悉达多远远走来,就共同决定不理会他,不跟他打召呼,更不用说站起来对他顶礼。他们讥讽说,那个骗徒来了。然而,对一位如悉达多一般了悟空性者,诸如赞誉及批评、尊重及藐视,好与坏的概念全都不重要。这些都是薄弱的注解,因此不需要认为它们是实在的而加以反应。因此悉达多完全不自负、不迟疑、也不骄慢地走近他们。由于他毫无自我意识,步伐如此庄严,这五位禅修者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悉达多于彼时彼地,给了第一个开示,而这些过去的同修,则成为他的首批弟子。

2943
#30 06-11-5 20:40
第三章  2 我们有限的逻辑   [size=10]  
   
    悉达多信为教法不易,是千真万确的。在这个被贪婪、骄慢和物质主义所驱动的世界城,即使只是教导爱、慈悲、利他等基本原则都非常困难了,更不用说空性的究竟实相。我们被短暂的想法所困,被现实性所囿限。对我们而言,能够掌握而且即刻有用的东西,才值得我们投下时间和精力。以这种条件看来,佛陀所定义的空性似乎完全无用。我们可能会这么想----思索现象世界的无常及空性有什么益处?空性能带来什么利益?

    以有限的理性,我们对什么是有道理的,什么是有意义的,有一套定论----而空性却超越了这个限制。这似乎是由于人的心智以一种不恰当的逻辑系统在运作,因此纵然同时有着无数其他逻辑系统可供使用,空性还是无法装进我们的脑袋。我们的操作是总以为这一刻之前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假如有人告诉我们整个人类进化就在啜一口咖啡的瞬间发生,我们就无法了解。同样的,当读到佛教经典上说地狱的一天等同于五百年,我们会想这些宗教家试图恐哧我们顺服而已。然而,想象和你的挚爱共度一周的假期----时间象弹指般就消逝了。而与流氓强奸犯一同关在牢里一夜,就象度日如年。如此去感受,时间也许就不那么确定了。

    有些人可能容许一点点未知进入我们的思维系统,给予;神通、直觉、鬼魂、灵性伴侣一些空间,但是我们绝大部分依赖黑白分明、有科学基础的逻辑。有少数所谓的“天才”可能有勇气或技艺来超越习俗,而只要他们的观点不是太过分,还可能用艺术家之名得到认同,象达利(Dali)等人。还有一些闻名的瑜珈士,他们故意逾越一点点,因而被尊为“神圣的狂人”。但若你真正超越了能被接受的范围太远,如果你完全接纳空性,人们很可能认为你不正常,疯狂及不理性。

    然而,悉达多并非不理性,他只是明确地指出一般的、理性的思惟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或不愿超越我们自己的舒适区去了解。用昨日、今日、明日这种线性的概念来操作,比如说“时间是相对的”,来得实用得多。我们没有被设定成这么想的:我能不改变大小或形状而进入那牦牛角。我们不能破除大和小的概念;相反的,我们一直被世代传下来的安全而狭隘的观点所局限。然而,当这些观点被审视时,却都站不住脚。举例来说,这个世界如此依赖的线性时间观念,无法说明时间没有真正的起始也没有终止的事实。

    我们用这种充其量只能说是不准确的理性,将事物度量或标示为真实存在的。在我们认证的过程中,功能、延续性及共识这三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认为如果某个事物有功能----举例来说,你的手似乎有拿着这本书的功能----那么它一定以一种恒常,究竟、有效的方式存在。一支手的照片就不能有相同的功能,所以我们知道它不是真正的手。类似的,如果某个东西似乎有个持续的品质----例如我们昨日见到一座山,而今天它还在那儿----我们确信它是“真的”,而且明天,后天还会在那儿。而当其他人确认他们也见到同样的东西时,我们就更加确信它们是真实存在的。

    当然,我们并非随时随地都有有意识地在推论、确认、标示事物的真实存在----这是在我真实存在的手中的一本真实存在的书----我们是在潜意识相信这世界确实存在之下来操作,而这影响了我们日常生活每一刻的思想及感受。只有在极少的状况下,当我们照镜子或看到海市蜃楼时,才认为有些东西只是表象而已。镜中并无血肉、海市蜃楼中并没有水。我们“知道”它们不是真的,它们没有本具存在的本质。这一类的理解,本来可能带我们更深入,但我们只停留在理性心智所允许的范畴而已。

    因此当我们听到一个人不改变尺寸,就可容入牦牛角中时,我们没有太多选择-----我们可以很“理性”,认为这根本不可能而驳斥它;或者我们引用某种对法术的神秘信仰或盲目崇拜而说,当然,密勒日巴是多么伟大的瑜珈行者,当然他能这么做,甚至还不只是这些呢。这两种见解都是扭曲的,因为否认是一种低估,而盲信则是一种高估。


[ 本帖最后由 oting 于 06-11-5 20:41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