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为什么纯音乐的作品要用不同的调来表现出来呢?

( 25 )
12
 
[收藏]
-  第 2 页  -

134
#16 08-12-20 00:57
我想可以这样理解吧:

不同调是为了作品内容与乐器(包括人声)的搭配。举个例来说,吉他用不同弦弹小字二组的c出来的声音的紧张度是不一样的,出现的效果也就完全不同,钢琴当然也不例外,这样乐器的发音是靠击弦震动共鸣箱的方式,所有的现在各个音区的粗细与弦数是不一样的,造成他们各自的音色也不同,不信的自己拿波形软件测测就知道。这样一来音色在个音区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符合作曲者内心的音乐。

134
#17 08-12-20 01:01
补充一点,还不明白的自己挑一首歌的一小段,从c调开始往上唱,相信应该能感觉到紧张度与音色变化。我个人推荐用欢乐颂的第一句来做试验!

1487
#18 08-12-20 08:55
15楼问的好。如果只从音域理解就片面了,#C小调换成C小调音域就不合适了吗?所以还是那两个字:色彩色彩色彩。。。。。。LZ好好理解去吧。

23
#19 08-12-20 17:51
不明白呀。。。

21
#20 08-12-20 23:47
综合整首乐曲的发展 它的音域应当在适中的范围。比如一开始随便定在了一个调上 但是却越写越高,并停在了较高音域上,在高就无法继续了 没有可听性了 就可以把原来的调降几个 这个后来就不会太高了 听的时候不会那么疲惫。。但总这样顾及当然麻烦 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规划好。
调性的感觉。很多人对调很敏感。甚至是升还是降。很多作曲家都有自己偏爱的调。定一个调的原因可能是出于深思熟虑,也可能出于写作的方便,也可能出于随机。^ _ ^

150
#21 09-1-13 21:50
由于作曲当中出现的乐器音域不一样,所以要用不同的调性,比如小提琴的高音区和中音区演奏色彩是不同的,所以要用合适的调性来演示.

1190
#22 09-1-14 02:20
我有个好玩的理解:比如有天,贝多芬同志脑子有了一个动机,334554321123-22.....,那么这个动机在脑子有了,老贝就在嘴上哼哼,哼熟了找个琴记下自己的哼哼.那么他当时记下的哼哼是什么调,就是这部作品的初始调式.当然后面的扩展,复调,转调等等就是作曲技巧的事儿了,后面加上还要考虑乐器容易演奏程度,人声音域等等来定调.(这个初始是C调哟),那么他为什么不把自己所有的哼哼都变成C调呢.就是色彩的原因了,这个哼哼中的感觉来自人声的音域,而普通人声的音域只有两三个八度(专业人士除外).而最紧张的那个音也就是最高音假设它为嗨C,这个高音C是6,是1,或是其它2345......就是不同调式了.想必你能理解这不同的调式对于情感表达来说差别是很大的.同一旋律或和声进行转调之后色彩也是不同的,比如很多流行歌到最后利用提高半度加强高潮,那其实就是加强紧张度.无论是不是纯音乐,音乐都是人声的扩展,也就是说动机那一部分最重要,动机那部一般是不会超越生理极限的.器乐作品动机也是一样,他不会超越乐器的音域的,但做为古典音乐,能够在人们脑子里很容易记住的作品,即便象钢琴这样的器乐作品,你抽出它的动机单看,一般也是不会过三个八度的,这个很有意思.巴赫的平均律及很多为创作而创作的器乐作品真的很难记.扯远了.......,调性挺复杂的说.

1481
#23 09-1-14 15:10
其实为了忽悠你。忽悠得象坐飞机一样忽上忽下,就爽了。

1861
#24 09-1-14 23:07
我来乱说一下。。。。如果你的冰箱里只有土豆,可你却想让这顿饭吃的有味,你会把土豆做成:酸辣土豆丝,土豆泥,红烧土豆,凉拌土豆,清炖土豆等等等等。来解决我们味觉上的疲劳。。。。。。

[ 本帖最后由 云里飘 于 09-1-14 23:08 编辑 ]

1190
#25 09-1-18 01:37

回复 fexmy 在 #25 的 pid=2209336 的贴子

有才!<春江>用#F比F还好弹呢,一溜黑键五声抚过.......跟抚筝似得.

14
#26 09-1-22 17:18
避免枯燥 老见同一个东西烦 和为什么有了钢琴又要有吉他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