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好玩的理解:比如有天,贝多芬同志脑子有了一个动机,334554321123-22.....,那么这个动机在脑子有了,老贝就在嘴上哼哼,哼熟了找个琴记下自己的哼哼.那么他当时记下的哼哼是什么调,就是这部作品的初始调式.当然后面的扩展,复调,转调等等就是作曲技巧的事儿了,后面加上还要考虑乐器容易演奏程度,人声音域等等来定调.(这个初始是C调哟),那么他为什么不把自己所有的哼哼都变成C调呢.就是色彩的原因了,这个哼哼中的感觉来自人声的音域,而普通人声的音域只有两三个八度(专业人士除外).而最紧张的那个音也就是最高音假设它为嗨C,这个高音C是6,是1,或是其它2345......就是不同调式了.想必你能理解这不同的调式对于情感表达来说差别是很大的.同一旋律或和声进行转调之后色彩也是不同的,比如很多流行歌到最后利用提高半度加强高潮,那其实就是加强紧张度.无论是不是纯音乐,音乐都是人声的扩展,也就是说动机那一部分最重要,动机那部一般是不会超越生理极限的.器乐作品动机也是一样,他不会超越乐器的音域的,但做为古典音乐,能够在人们脑子里很容易记住的作品,即便象钢琴这样的器乐作品,你抽出它的动机单看,一般也是不会过三个八度的,这个很有意思.巴赫的平均律及很多为创作而创作的器乐作品真的很难记.扯远了.......,调性挺复杂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