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18-3-9 16:00 编辑
做录音、混音的设备、设施开销一般会远远大于编曲的设备、设施开销,做录音、混音的设备追求一般总是会高于编曲的设备追求,···原因很简单,编曲更多指望在音乐本身的基础上表现音乐,和-Xie软件音源遍地的年代,更是如此,一机一卡一箱一键盘,编曲水平够好,编曲作品即可入流,剩下的与成品CD的那段距离,就都交给混录、母带去做了···而录音、混音需要在编曲的固有基础上来更出彩,除了技术和理念,自然也更需仰仗设备加分(事实上,这个阶段的工作也必须有更多高要求的设备、设施支撑,包括录、混环境声学),因为录混音、母带环节更接近最终成品完成阶段,不能在心理上指望后面还有谁能再给一笔添彩···所以,主观上,更不能放过可优化、提升的任何点滴细节···而这一切都是在好上求精,代价必然是成倍的翻滚···。···个别设备牛逼却混音后更差的遭遇,我很同情,但是这不是行业运作总体规律,无需就此红尘看破···
追求无可厚非,物尽其用方为正道,没有该与不该···视角不同而已,山下的人看山上的人一样渺小,反之亦然,站自己脚下的位置做出反应很正常,只是我们需要彼此看到对方的位置才好···别吃着面食,或者啃着红薯、土豆苞米饼子,甚至辟谷人士,总在心里臆想别人吃米饭的都痛苦到无法下咽···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