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心理声学的研究进展也非常有限。再想要往下研究就得仰仗着神经科学那些Doctor们一点点往外推人类的认知极限了。现在的心理声学很难解释为什么脑放,怎么脑放的,应该怎么脑放这些很要命的事儿的具体原因。我们在心理声学——神经科学这方面的无知程度就好比对着两个能反相抵消的音频扯着脖子说不一样差不多(当然,这句话不是谈论脑放,而是说原理)。意思就是我们根本没法解释,没什么原理。我们可以凭借最基础的数学知识知道两个能反相抵消的音频确实是一样的,但是脱离开数学,离开了计算机,到了脑子里我们完全没法证明脑放不存在。
我们可以解释清楚人耳能听到东西是因为有复杂的ADDA、放大器和各种压缩EQ在耳朵附近集结,但是我们根本没法解释为什么看着更好看的界面或者更贵的硬件会让声音在自己脑子里呈现出来的无比好听——是假的吗?是也不是,自己心里的事情真真假假又怎么说呢?
事实上,有些人一直在标榜听力差距,然而根本不是听力的事儿。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听觉疲劳不是人耳的听毛细胞都死绝了,而是负责听觉的神经已经习惯这种刺激了。但是表现出来的是什么呢?哎是不是这个低频没上午的足?人总喜欢怪罪于甲设备或乙软件,却不知道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不是什么设备的事儿,也不是什么软件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不懂得自己身体的机理以及不懂得正确的习惯和技巧而已。
做录音混音自然需要训练对于音乐的敏感度,但是我在这里问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假如A说UAD比Waves好,为什么?A说低频“下潜”更深,那么我问A“下潜“又是什么?A答不上来,或者支支吾吾又扯出一堆根本不是专业名词的词汇来。然后又一个个解释……总之解释不到能操作的参数上来。好像必须是UAD才能完成这个操作,是UAD吗?不是,只是A没有这个能力把自己听到的东西分解成可操作的参数而已。
拜托了,我们做录音混音训练的就是这种把直接得来的分解成可操作的基本属性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脑放神功“。和前面那位说扒带的兄弟差不多的。听一耳朵过去觉得这个音频好像有点刺耳于是我去拉拉中高频,听一耳朵过去感觉好像有点脏所以做做衰减。如果A连他要的效果怎么实现都不知道,只能靠UAD来满足自己的耳朵,且不说是不是错误的脑放,就算是真的差距那么大,也只能说明A真的是连混音的大门都没入。
那为什么扒带听错了就扒的不像,混音脑放开歪了也没见人说他混的不好啊?不还是照样被尊称为大师?
道理也非常简单,扒带有原来的曲子做参照,你做到极致也就是和原来的一模一样,超越了一些算你白赚的。但是混音可没有ABCD四个混音师来给你对比,我混出来是啥样就是啥样。别的不说,起码保证比纯编曲Demo好听,我就胜利了。我就可以继续这么混(四声)下去,因为无关紧要。反正大家吃不出来shi是什么味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