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关于 脑放

( 35 )
 
[收藏]
-  第 2 页  -

1568
#16 19-6-10 20:08
溺水鱼 发表于 19-6-10 20:03
  原谅我很少来音频转了,这个脑放是什么概念?以前没听过呢?现在做业务也没听谁提过,不知道具体是个什 ...

“脑放”指的是能验证结果一致,但听的时候会觉得不一样的情况,不存在经验上的差距的情况。

扒带的比较并不合适。

1160
#17 19-6-10 20:16
Tee 发表于 19-6-10 20:08
“脑放”指的是能验证结果一致,但听的时候会觉得不一样的情况,不存在经验上的差距的情况。

扒带的比 ...

哦哦,那么这个脑放,对应扒带来说,应该就是扒带中的那个倒推能力了,其实就是经验与知识的一种综合能力,对于综合能力不一样的人来说,听同一个东西,在脑中呈现出来的状态,肯定就有区别了。

4342
#18 19-6-10 20:32
溺水鱼 发表于 19-6-10 20:03
  原谅我很少来音频转了,这个脑放是什么概念?以前没听过呢?现在做业务也没听谁提过,不知道具体是个什 ...


370
#19 19-6-10 20:58
溺水鱼 发表于 19-6-10 20:03
  原谅我很少来音频转了,这个脑放是什么概念?以前没听过呢?现在做业务也没听谁提过,不知道具体是个什 ...

有这个意思
所谓脑放
确实和听到没听到 听懂没听懂有关系
个人认为它更像是对声音信息的一种收集和分析能力

798
#20 19-6-10 21:24
溺水鱼 发表于 19-6-10 20:03
  原谅我很少来音频转了,这个脑放是什么概念?以前没听过呢?现在做业务也没听谁提过,不知道具体是个什 ...

请问你在日本吗? 还是在国内的日本公司?

815
#21 19-6-10 21:53
脑放就是心理声学

心理声学(psychoacoustics)是研究声音和它引起的听觉之间关系的一门边缘学科。心理声学一词似乎很令人费解,其实很简单,它就是指“人脑解释声音的方式”。压缩音频的所有形式都是用功能强大的算法将我们听不到的音频信息去掉。例如,如果我扯着嗓子喊一声,同时轻轻地踏一下脚,您就会听到我的喊声,但可能听不到我踏脚的声音。通过去掉踏脚声,就会减少信息量,减小文件的大小,但听起来却没有区别。

它既是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心理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心理声学本可包括言语和音乐这样一些复合声和它们的知觉。这些可见语言声学、音乐声学等条,本条只限于较基础和简单的心理声学现象,即①刚刚能引起听觉的声音──听阈;②声音的强度、频率、频谱和时长这些参量所决定的声音的主观属性──响度、音调、音色和音长;③某些和复合声音有关的特殊的心理声学效应──余音、掩蔽、非线性、双耳效应。

百度百科的,大概看看
观众反应
:看起来很复杂,不那么好计算啊···哈哈·.

1712
#22 19-6-11 06:56
dazawang 发表于 19-6-10 21:53
脑放就是心理声学

心理声学(psychoacoustics)是研究声音和它引起的听觉之间关系的一门边缘学科。心理 ...

其实心理声学的研究进展也非常有限。再想要往下研究就得仰仗着神经科学那些Doctor们一点点往外推人类的认知极限了。现在的心理声学很难解释为什么脑放,怎么脑放的,应该怎么脑放这些很要命的事儿的具体原因。我们在心理声学——神经科学这方面的无知程度就好比对着两个能反相抵消的音频扯着脖子说不一样差不多(当然,这句话不是谈论脑放,而是说原理)。意思就是我们根本没法解释,没什么原理。我们可以凭借最基础的数学知识知道两个能反相抵消的音频确实是一样的,但是脱离开数学,离开了计算机,到了脑子里我们完全没法证明脑放不存在。

我们可以解释清楚人耳能听到东西是因为有复杂的ADDA、放大器和各种压缩EQ在耳朵附近集结,但是我们根本没法解释为什么看着更好看的界面或者更贵的硬件会让声音在自己脑子里呈现出来的无比好听——是假的吗?是也不是,自己心里的事情真真假假又怎么说呢?

事实上,有些人一直在标榜听力差距,然而根本不是听力的事儿。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听觉疲劳不是人耳的听毛细胞都死绝了,而是负责听觉的神经已经习惯这种刺激了。但是表现出来的是什么呢?哎是不是这个低频没上午的足?人总喜欢怪罪于甲设备或乙软件,却不知道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不是什么设备的事儿,也不是什么软件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不懂得自己身体的机理以及不懂得正确的习惯和技巧而已。

做录音混音自然需要训练对于音乐的敏感度,但是我在这里问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假如A说UAD比Waves好,为什么?A说低频“下潜”更深,那么我问A“下潜“又是什么?A答不上来,或者支支吾吾又扯出一堆根本不是专业名词的词汇来。然后又一个个解释……总之解释不到能操作的参数上来。好像必须是UAD才能完成这个操作,是UAD吗?不是,只是A没有这个能力把自己听到的东西分解成可操作的参数而已。

拜托了,我们做录音混音训练的就是这种把直接得来的分解成可操作的基本属性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脑放神功“。和前面那位说扒带的兄弟差不多的。听一耳朵过去觉得这个音频好像有点刺耳于是我去拉拉中高频,听一耳朵过去感觉好像有点脏所以做做衰减。如果A连他要的效果怎么实现都不知道,只能靠UAD来满足自己的耳朵,且不说是不是错误的脑放,就算是真的差距那么大,也只能说明A真的是连混音的大门都没入。

那为什么扒带听错了就扒的不像,混音脑放开歪了也没见人说他混的不好啊?不还是照样被尊称为大师?

道理也非常简单,扒带有原来的曲子做参照,你做到极致也就是和原来的一模一样,超越了一些算你白赚的。但是混音可没有ABCD四个混音师来给你对比,我混出来是啥样就是啥样。别的不说,起码保证比纯编曲Demo好听,我就胜利了。我就可以继续这么混(四声)下去,因为无关紧要。反正大家吃不出来shi是什么味儿的。

2583
#23 19-6-11 08:09
听力差异肯定是有的,不然听音训练是用来干什么的?听到的声音有主观客观,客观存在是必然的。不要走入虚无论,认为不可判断。
但是,人类并不是一个非常健全的系统,分辨力不高,而且还受心理影响,这心理学不单是神经科学的事。比如,当年美洲土著站在海边,根本看不到入侵者的船,因为他们没有船的概念,船到了眼前,才看到,所以说人脑居然稀奇到如此地步,没有概念的东西居然看不见,听不见。比如很多未经训练的人,听不见贝斯,听不见三角铁等。不是他听不见,而是他不能分辨,因为没有概念,声音在脑海中无法形成一个清晰的意识。
声音分音量,频率,动态,密度等等,我说我自己为例子,在大家没有提到密度的时候,我根本没注意到密度,没有提动态的时候,我对动态也是糊里糊涂,可能有时候能注意到,但是绝没有现在那么清晰。这也是教育的差距,国人和西人的差距,我说这个包括很多,比如乐器学习等。
我说这个的目的在于,你听不出来,不代表别人也听不出来,(但是听力正常的话可以训练),听不出来的原因是什么(也是因为脑放)。但是我也不是说听出来了就是对的,就是真的有东西(脑放过度)。
还有就是有的确实是脑放过度,有的不是啊。这个边界很重要,比如小版本差异,服务器差异,确实脑放过度了。但是线材,等等确实是有差异,否定一切的革命小将们,这是不对的,这对你们提高也很不利。

另外大家说话可否三思而后说,不要一来就侮辱,嘲讽,每个人都不是全能,全对的,我说这个包括新,老辈。这些讨论很重要,但是能不能体面一点,根据事实说话。

4243
#24 19-6-11 09:39
回头看这个论坛,脑放,一直被用作一个带侮辱、嘲讽的词儿,用于对一些人听出差异的朋友的攻击,尤其是康版那贴PT2018与2019,还有我为M狂的UAD相关那贴···,只是这些天,我们不为“脑放”辩解,坦然承认它就是人脑特性,所以侮辱、嘲讽意味才淡下来一些。但是怎么说这个词字出生就带着不正当的味道,尤其是对明明能感受差异,且并无贬损他人,而无端遭受围攻的,并不遥远,何其壮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境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语境,事实都在论坛里摆着,该体面的时候跟人体面地表达,不该体面的时候,就无需体面(当然无需体面不能等同于失态),有句话叫:话糙理不糙,谁中谁知道!


回复观众反应:你中性的言辞,我不会回应任何东西,至于讨论,我们之间没有这个基础,也就没有这个必要···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19-6-11 14:33 编辑
观众反应
:壮烈啥啊。。。那是两回事好吧

7721
#25 19-6-11 10:13
“脑放”这个东西,关键看什么时候我们需要而什么时候我们得排除。

不要非黑即白的思考问题啊。。。。。

当音乐处于创建阶段的时候,作者当然是需要尽可能多的“脑放”,帮助他煽动激情,有动力去创作出音乐。如果音乐的创作者连自己都感动不了,他的作品凭什么去感动别人??再举个例子,优秀的歌曲创作者,他在写歌的时候,实际上脑子里就已经在回荡着成品出来的声音感觉了,后续的工作、所有的创作技巧其实都是为了把这些感觉尽可能传达出来。

而当音乐处于后期处理阶段的时候,作者则应该尽可能排除掉“脑放”,让他冷静的处理每一种声音,达成精确而合适的结果,以便于他的音乐在任何人的任何音响设备上都“不难听”(或者说,在任何音响设备上都不能暴露出明显的缺陷)。


总之,我个人认为,在音乐创作的前后两个阶段,我们对于“脑放”的取舍应该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因为这两个阶段的工作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让音乐“尽可能更好听”,后者是为了让音乐“尽可能不难听”。

然而“音乐制作”这个工作,比较折磨人的地方就在于,我们需要频繁的在这两种态度之间来回切换,一会需要脑放洞开来进行构建,一会又需要冷静严峻的进行技巧堆砌和细节把控。这种极端感性和极端理性的统一正是让大多数人半途而废的最大障碍。。。。。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人是挺自虐的一件事~~~~
观众反应
:所以才需要锻炼脑力而不是听力,听力没法锻.

1712
#26 19-6-11 13:47
黄黄 发表于 19-6-11 08:09
听力差异肯定是有的,不然听音训练是用来干什么的?听到的声音有主观客观,客观存在是必然的。不要走入虚无 ...

你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命名用错了。确实不是听力的事儿,除非做手术,否则耳朵只会越用越废物。但是这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就算五六十岁,保养得当也不会差到哪去。
再比如你说的看不见船的事儿,是视网膜偷懒罢工了吗?也不是,这和应激反应的Freeze一样都是一种对突发状况的“不理解”,神经反射是需要慢慢建立的,确实就是神经科学的问题。不然也没得领域可找了啊。。。

2583
#27 19-6-11 13:58
wangnov1 发表于 19-6-11 13:47
你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命名用错了。确实不是听力的事儿,除非做手术,否则耳朵只会越用越废物。但是这是 ...

我说的差异并不是耳朵物理听力,而是学习客观听声音的过程,可以说是去脑放过程,专门有训练的教程。听得出来没有的是脑放,听不出来有的其实也是脑放。但是实际有没有又是一个客观的课题,不随听没听到而改变。这个涉及到基础哲学,但是我还是相信客观不随主观改变。所以必然有一个事实。再说到程度问题,还有站队问题,这两个都是很需要谨慎一些的事。不是一次脑放就所有观点都是错的(当然也不见得是对的)。也不是说,我们都是新生代,我们就要打倒所谓大师老人。还是要以事实为准绳。相对wangnov还比较理性一些,但是现在很多人上来就是讥讽一番。说到底又有什么意义。
本帖最后由 黄黄 于 19-6-11 14:08 编辑

1712
#28 19-6-11 14:09
黄黄 发表于 19-6-11 13:58
我说的差异并不是耳朵物理听力,而是学习客观听声音的过程,可以说是去脑放过程,专门有训练的教程。听得 ...

其实和前面yousing说的一样,脑放这个词被污名化了。但是污名化的主体不是某些人而是从HiFi圈子就开始有这种风气。正视脑放,把控脑放其实是我们每天都再追求的事情。
对于听力的问题是我理解错你的意思了,不好意思哈。——
顺便解释一下,没有什么新老,也没人敢在这里自称大师。那都是所谓的假想敌,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只要在某一方面失去了科学精神,都有可能分分钟变成假想敌。比如我错误理解了你的意思就算是一种。但是只要正视自己的错误,该有的成就还是都有的。没什么要打倒谁,只是纠正错误而已。
本帖最后由 wangnov1 于 19-6-11 14:12 编辑

2583
#29 19-6-11 14:46
wangnov1 发表于 19-6-11 14:09
其实和前面yousing说的一样,脑放这个词被污名化了。但是污名化的主体不是某些人而是从HiFi圈子就开始有 ...

我认为的脑放就是不好的意思,脑放不对的。
锻炼听觉(避免和听力混淆)的过程是客观听音的过程,我个人认为是去脑放的过程。我说这个的意思是,很多人很相信自己的听觉,都没仔细鉴别,就上来嘲弄一番。实际上客观还原声音这个能力并非天然就有的,越不经训练实际上是越听不到的,有过扒带经历的很好理解这个事情(当然也不是说听到了就是真的有)。但是经过训练,大部分时候是能较客观还原声音的真相。
题外话了,这个能力非常重要,比如评判一个吉他音色是不是真的好听,混音是不是成功等等。如果大家都是一样的,那每个混音都会是完美的,因为听得准了,无非是动手调整的事了。问题就在这个,实际上,混音就要建立一个音色谱系表,何为好听,何为正确的声音。而这个谱系表是和文化,个人经历有关的,不单是神经科学的问题。比如中国人听不惯失真。在文化的基础上,又涉及到人类听觉基础的问题,比如听到刮玻璃声就难受。综合起来,在音色,密度,动态,宽度等等上认真做,才能成就好的混音。


1160
#30 19-6-12 19:01
路啦啦 发表于 19-6-10 21:24
请问你在日本吗? 还是在国内的日本公司?

是国内的公司,公司也是中国人开的公司,只是属于日本Xing公司的全职外住公司。意思就是只做Xing的业务。2007年去日本Xing总部参观过,当时算是业务量最大的时候。不过,我2015年的最后一天做完,就没再做了。算算在公司干了13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