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是个好设计。因为它可以节省至少一个keyswitch键位。
而且这种思路应用在其他乐器上,可以很方便的搞出更多不同度数的Trill——例如,如果谁家想做马头琴音源,那么会发现在马头琴上面,大二/小二度,大三/小三度的Trill都是挺常见的技法,如果用传统的“每一种Trill都设置一个KS键位”的方式,这就要吃掉4个KS键位。。。。
CSS现在有个挺让人火大的缺陷是:它的KS键位不能跟上面的音符同时卡着格写,否则大概率触发不出来上面那个音的正确技法。。。。必须提前一点点写,这就会导致卡着格剪贴MIDI事件条的时候经常会丢失第一个KS键位音符。。。。
不过这还不是最让人恼火的。最让人恼火的是:CC1表情线的点,必须画在KS键位音符的后面,且必须在KS键位音符的后面点一个CC1的点,否则也会导致上面的第一个乐句音符触发不出正确的技法——CC1的点必须写在KS键位音符音头的后面,不能写在前面!也不能卡着格与KS键位音符写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必须写在它后面!
于是这就导致我必须频繁的横向放大卷帘窗,在KS键位音符和乐句的第一个音符之间的微小时间间隙里点一下CC1,这无疑严重增加了操作的繁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