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李延亮采访--600元声卡出专辑!!

( 89 )
 
[收藏]
-  第 2 页  -

46
#16 04-2-13 09:55
这个帖子吧,如果发到创作 / 编曲 / 演奏或者吉他世界里,我觉得从文章的角度可以把它看成是对国内独立音乐人的一种鼓励

但是发到录音 / 制作里,我觉得就是有几分挑衅的意味了

3495
#17 04-2-13 12:11
这只是战略用途,打知名度的,并不在乎销量的。

5173
#18 04-2-13 13:21
从音色及音质上,简直就是在强奸大家的耳朵!!!

大家自己动手当然是好了,但是要出版,发行CD…………

291
#19 04-2-13 15:05
自从有“艺术”这个词以来,“技巧与本质”、“形式与内容”这样的各持一端的争论就永远相伴随!各持一端没什么不好,但重要的是是否言之有物!

“职业录音师”接受客户的委托尽力把声音做到最好,天经地义!
音乐人(不管是不是“职业的”)执着于内心的表达,无可厚非!

计算机音频技术带来音乐制作的低门槛,使得个人化、家庭化的专业音乐制作成为了现实。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迥异不同的,我相信,这种不同会带来“独立音乐”的丰富和多样,李延亮只是其中的一种。但他反映了目前阶段“中国特色”的一些普遍的问题或者说特点,比如说“600元的声卡”和专业角度的“粗糙”。
但是,这些差距已不足以阻止音乐人去完整的表达他的音乐构想了,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说了许多“务虚”的,再讨论点“务实”的。

一个完整的DAW的工作路径大致为:拾音环境——拾音话筒——话筒信号放大——AD转换——计算机——各种音频软件的综合运算——合成音频文件的烧录

楼上的录音专家们,说说你们有什么适宜中国国情的专业的解决方案。

46
#20 04-2-13 16:16
未来的中国流行音乐肯定会有很多音乐人去尝试自己搞录音,自己搞制作,这没什么错,毕竟他们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东西他们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但是首先这些人需要有一个责任的意识,对质量和商品价值的责任意识,国内的很多音乐人没有这种意识,当然也包括没有这种能力的,虽然自己有自己的感情,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对于录音质量上却没有太多的责任感,他们也不曾过多的将精力投入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开支上,我觉得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1333
#21 04-2-13 19:36
尹吾——请允许我这样称呼好吗?您的那张红色封面的cd至今还在我的cd盒里,前两天还有朋友在学校的bbs上以“红色尹吾”写了怀念的文章。在音乐上,没人有资格去指摘一个用心创作、对自己和音乐负责的艺术家;但是在技术上,我们该如何去要求呢?
    有段时间,我和我周围的朋友们中经常会传唱这样的歌儿,“只是离开这儿,离开这儿。离开这儿向前走,向前走,这就是我达到目标的唯一办法……”。可是老实说,就录音水平来说,这是一张很“粗糙”——我们又碰到这个词儿了——的专辑。也许当时无论是资金还是硬件环境都是很有限的,但事隔几年,到如今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国内音频硬件环境的发展并不过分,虽然比起国外还有很大差距,但至少,想要提高我们作品的声音质量已经变得没那么困难了。我觉得,更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观念:音乐人对自己的音乐是要负责的,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对自己作品的声音质量负责?
    您讲到“工作路径”,那么我们就按这个顺序讲起吧。首先说拾音环境,个人的小居室肯定不如录音棚的声学环境好,但是我们可以改善它。挂张窗帘,垫一块地板,找一个好点的位置摆放音箱什么的物什,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并不需要花费多少资金和时间,如果连这些也做不到,那就是懒了。
    再说话筒和话放。既然是home studio,像u87这种东西是没必要使用的。驴半仙推出的“不后悔产品”中就有很多价廉物美的东东可以用的。既然我们花了大笔的钱买琴,买效果器来获得好的效果,为什么要在拾音这么重要的环节上一毛不拔?
    下面就是AD转换进电脑了。Mac机就让我们排除在外吧。兼容机,选择intel芯片组的主板和cpu,四、五千块的机器已经就可以用来录音了。音频卡,虽然“妈呀破锣”之类的声卡是出了名的不大老实,但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用;何况我们还有很多稍高一点价位的音频卡可以选择,只要用点心,总会找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方案的。
    好,最后就是软件的问题了。目前的情况是,很多音乐人的文化水平,尤其是英文水平不是很高,看起英文的资料,或者学习一个技术性的新东西来多少有些困难,但那不代表就学不会了。cooledit可以搞定我们大部分的录音工作,而且它是有汉化的;sonar功能强大,但是我们只要学会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就可以了,同样已经有很好的汉化包可以找到。再学不会,我相信大多数在这方面先行一步的朋友都会愿意提供帮助。这一关也许会有点困难,但这正如我们在音乐道路上碰到的所有困难一样,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最后——准备一个四百块钱的刻录机,用nero,把我们录的那么多声音刻成数据——一定是数据而不是音频cd——光盘带去给录音师吧,看看有什么地方需要再补充一些,什么地方不好的需要重录一下。我们的创作部分已经完成,混音,母带处理该不是也想在家里完成吧?愿意的话做个混好的小样出来也无妨,理想的情况,如果音乐人同时也是技术上的高高手,拿着混好的小样去master一下就出版也不是不可能,对吧?

    当然,所有这一切的对象应该是已经有一定经济基础、正准备开始新的创作的音乐人。我个人的意见,“我们表现音乐”这句话很多时候已经成为一种借口,以此就可以为录音质量糟糕、演唱会乏善可陈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找个开脱的理由。但是我们究竟要不要对自己负责任?要不要对自己的艺术负责任?如果是要的,那么为什么不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得更好呢?我们既然在执著的表达着我们的内心,就应该让这个声音更响亮更动听,您说呢?

    说这些并不是有意指摘或者批评谁,更没有跟潮流搞批判的意思,一切用心表达、认真创作的艺术家包括您,都是我敬重的对象。作为一个录音师,我只是希望还执著于音乐事业的音乐人们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并且让这些作品能够以更加完美的形式和质量呈现出来。“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次远行”,我们的音乐之路和它赖以生存的音乐圈,音乐环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切都是要发展和前进的,既然要有发展,要有进步,那么就让我们去接受去追求吧,就像我们追求音乐和内心的表达一样的毫不退缩!

    一点个人意见,由于水平和时间有限肯定是很不成熟的,希望能抛砖引玉。也衷心的希望尹吾也好,李延亮也好,会创作出更多更出色的作品来!

1333
#22 04-2-13 19:45

我提到的文章,不知道会不会让人掉眼泪,呵呵

发信人: luque (有些收获不在终点只在过程), 信区: Rock
标  题: 红色尹吾
发信站: 碧海青天 (Tue Feb 10 20:37:29 2004) , 转信

    记得有一句话这么说:“有一种感动溢满胸口,却不知该怎样说出口···”
这种感觉,自我手里拿到了尹吾的这张唱片,便无时无刻的不围绕着我 。
    这是一张比较老的专辑了,老到我的大学时代的初期.一想起尹吾,便会想起2000年的那个夏天,想起在那个夏天的傍晚,走在林荫道上,空气中弥漫的是大学校园里特有的味道,耳边听着那首《出门》,听尹吾就那样唱着:“只是离开这儿,离开这儿。离开这儿向前走,向前走,这就是我达到目标的唯一办法······”,那时候我还没有看过卡夫卡的这篇散文,却仍然可以被尹吾简单直白的歌声所打动;又会想起在嘈杂的阶梯教室里,独觅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清静,手中翻动的是《大学物理》的课本,耳边不止一次响起的就是这首《请相信》······那是一段怎样的日子呢?现在回想起来似乎还可以感受到那种温温的感觉,那种在暖暖潮潮的空气中毛孔微张的感觉······
    第一次听到尹吾的名字,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知道了麦田的“红·白·蓝”系列。这
么长时间过去了,叶蓓有了自己的《双鱼》,就连久违的朴树都开始在唱《生如夏花》,可
是又有几个人记得尹吾,了解尹吾的音乐呢?那就是——被抛弃的红色。我喜欢这种说法,
有点儿悲壮的意味在里面···那时的尹吾已经让我感动,虽然所有的感动都只是来自“流
行也精彩”中的那些零零散散的播放,但只是这些片断的美好,却已定格为我那个夏天最真
切的回忆!我本来以为自己会忘掉的,尹吾的歌声会随着夏日的离去而离去。但没想到,一
年多后的今天,我长大了,学会了很多很多,忘掉的也很多很多,却浑然不知尹吾的歌声已
躲藏进了我记忆中的某一个角落,时时蓄势待发,等待着不知何时便将我淹没。

    于是,当我在音像店中,眼光不经意的滑过这张被红色所装点的专辑时,便再也移不动
自己的脚步了。当我的目光从这片色彩中经过,这单纯而浓重的红便唤醒了我几近沉睡的记
忆,霎那间自己的心有被击中的感觉。

    晚上,坐在书桌前,不经意的带上耳机,放进尹吾,按下play键,手中还不忘提起笔写
我的东西。可是,写着写着,笔便停了,我所有的思想都被尹吾的歌声所牵引,完全进入了
他的音乐世界···这是尹吾的音乐第一次如此完整的展现于我面前,我从头至尾的仔细聆
听,聆听这每一首既不华丽又不复杂的歌曲.。尹吾的音乐是简单的,在这个崇尚技术的年代,称不上精致,甚至显得过于老旧;尹吾的歌声是质朴的,不矫揉不造作,或是浅吟,或是低唱,或是发自内心的嘶吼···

    给尹吾的称谓很多,什么“新一代最具人文精神的创作型歌手”,什么“新文化音乐的
杰出代表”,我不在乎这些无甚意义的评价。我只知在这个时代,像尹吾这样用心唱歌的人
不多了,像这样真实坦白的歌声也不多了。我被尹吾所打动,一连两个多星期被这同一种感
动的心情所包围~~

827
#23 04-2-13 23:48
支持DIY,我认为今后中国也能出现象Enigma那样高品质音乐作坊

388
#24 04-2-14 00:46
“600元声卡”是搞不出Enigma那种作品的

1738
#25 04-2-14 04:42
最初由 hww 发布
这个帖子吧,如果发到创作 / 编曲 / 演奏或者吉他世界里,我觉得从文章的角度可以把它看成是对国内独立音乐人的一种鼓励

但是发到录音 / 制作里,我觉得就是有几分挑衅的意味了

我很同意这个说法。基本上是言简意赅地概括我想说的了。
对于乐手、纯玩音乐的人,比如像李延亮这样的人,这么做是无可厚非的。他有他自己的道理,国外不是也有很多lo-fi的唱片么。我希望每个玩音乐的人都能像他一样利用自己现有的东西勇敢地DIY。
不过对于录音师,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因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假如一个录音师也赞同这种观念的话,他首先对自己的所从事的行业就是一种亵渎。
当然对于Enigma这样唱念做打俱佳的大师,就根本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事情了。
好多在这个论坛出没的人,大概就应该归类到最后这种大师堆儿里的吧。

2087
#26 04-2-14 12:51
最初由 audiofans 发布
有没有搞错,把NIN和李延亮放一块比,太抬举了。

NIN的那人,计算机编程水平一流,录音水平赛得过国内几乎任何一位录音师。乐器十八般武艺皆通。即使他的专辑,也是用钱堆起来的,设备一大屋子。


没这么比的.各有千秋...另外说到钱就更没法比了...还有环境...

56
#27 04-2-14 15:35
嘿嘿嘿.YIWU自己不有个棚吗?
用的也是600的卡?
道理他不懂吗?
某时出于某种时局的需要而说某样的话耳!

291
#28 04-2-18 22:16
发这个帖,主要是给音乐人看的,他们遇到录音问题有可能会到这来寻求帮助,希望他们能多多尝试、用于表达,哪怕现在用的是“600元的声卡”!

李延亮的两张专辑,确实是用采访中谈及的那些设备完成的。发行公司都是最主流的唱片发行公司——北京滚石的中新音像和北京京文唱片公司,发行覆盖全国各地,销量远优于那些制作费用不菲的晚会歌星。
而由我们“德乾多音像”制作,由北京京文唱片全国发行的这张《我的音乐我做主——全国数字音乐联盟①》,也是第一次收录了全国各地的音乐人在个人电脑上完成的13首优秀的作品,其中就有几个用的是SB LIVE。在我们的网站(www.dqdmm.com)有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这些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这对于音乐人是个好消息,对于唱片市场是个好消息,对于听众更是个好消息!但对于只做商业录音服务、又不大通音乐的录音师或者经营者,消息就不大好了!
技术变革会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甚至革命!而所谓革命,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就是利益的再分配,这自然就会有人欢呼,有人骂娘了!

我们确实有一个录音棚,从声学设计、装修施工、设备选购最后到MIDI制作、录音缩混,主要都是由我一人完成,而在这之前,对于任何一个环节我都是外行!我想用我个人的例子告诉全国各地的音乐人或音乐爱好者,有了打破地域阻隔的互联网,掌握这些环节比学吉他弹唱还要容易许多——两个月足以入门,两年足以成为专家!

好了,计算机不单解放了我们的手脚,也必将解放我们的头脑!让我们一同努力!!

顺便预告一下,明后天刊登的采访是小柯,大家多留意我们网站的更新。

12588
#29 04-2-18 22:46
这个话题居然还在继续?天哪!有些人耳朵不好,我们也不能怪他,是不是?

291
#30 04-2-19 00:04
最初由 kinghand 发布
这个话题居然还在继续?天哪!有些人耳朵不好,我们也不能怪他,是不是?


我知道这个话题让版主kinghand有点不高兴了,你的“录音教程”也曾经让我受益良多的,比如你介绍的在鼓组中施加超短程混响等手法!我也曾向许多的朋友介绍你的这篇教程,这里我一并代表他们和我本人向你表示感谢!!下回去北京也打算去你工作的地方看看,请你吃饭!

你最近录的眉佳的《爱情巧克力》和李延亮的第二张都是在京文发的,你想知道他们的发行量是几比几吗?要知道,眉佳可又是太庙首发式,又是侠骨柔情的胶片MV啊!!

没有哪个智力正常的音乐人会满足于自己的作品的(不管是音乐还是录音),此帖讨论的是中国的国情及其未来的趋势!我们下月会增加Millennia的话放,和APOGEE的AD转换,但现阶段,这并不适合中国广大的音乐人!

DAW的录音质量现在还无法与成熟的模拟技术相比,那kinghand 是不是打算把你的两套DAW送人,而改用SSL的数控模拟和SONY的48轨开盘录音机!!我想你不会这样干的是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