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些小建议:
首先,接活时,应该给客户(或中间人)听听自己发挥正常水平的扒带作品,对方看得上再谈价格。之后还要说好是扒带?还是改扒?有些客户是希望在扒带时,能在原编曲的基础上稍作变化的。最后才开始制作。有中间人在交流上确实会有一定障碍,但这也没法,大家也不要认为中间人什么也不做,他至少是发现客户的人,没有中间人,活就落不到我们手上。当然,有机会直接与客户建立联系是最好的。
然后说说本曲扒带的效果,扒带在最终的效果上,应该比编曲更容易掌握,因为有原曲作为目标对比,在后期的平衡与效果方面,是有原曲这个参考标准的。特别是如《我是歌手》这种平台,对伴奏品质的要求是很高的(这里我很奇怪,我是歌手的伴奏,全部是现场乐队现演的,怎么中间人会请楼主出扒带?)。
目前楼主的这个扒带,中间的采谱细节就不说了,这个方面国内的客户其实有审核能力的并不多见。但是平衡,声场……等出来的总体效果,大多数客户是能听出来的。这个扒带在各方面的乐器采谱技巧上,确实可以有提升。
比如钢琴的节奏,有几个地方出现了较明显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已经超出了人性化的范畴,属于节奏不稳(需要调整),另外钢琴部份,特别是前边清淡时,力度上的抑扬顿挫感不够强烈,弱的地方应该再弱一些,强的地方应该再强一些。(纯钢琴的位置能听到叠了BASS,不知道原曲是不是这样,我个人感觉这样配器有点奇怪,前半段不要BASS的话,感觉会正常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后面进鼓组时,感觉鼓组进得有点突兀的原因,如果BASS也是在进鼓时,那个下滑音才跟着鼓一起进,感情上就更容易令人接受一些。)
鼓进入之后,问题就比较多了,边击声音太大了,后来发现,是套鼓总体都太大了,混响上没有分开,使鼓组立体感不够,显得有些平面。吉他铺底还好,背景层的东西,也不引人注意。
弦乐进来后,键盘味太重了,声相上至少要分到左右两边去,如果会弦乐组的统配的话,尽量还是把弦乐依照至少四轨的概念来扒,目前这样,中音区与低音区太空了。
主音吉他进入的音量太大,制作技巧也比较生硬,这种演奏上很风骚的乐器,客户要MIDI的话,就一定要仔细制作了,做得太假,就会掉份儿。在有原曲作为参考的情况下,特别是吉他的揉弦,勾弦,一定要用弯音表现一下,吉他听起来是否生硬,主要就看弯音的表达。
另外,鼓组的吊镲,一直用的是同一个键位的吊镲!特别是在连续击打时,老打在同一个镲片上是不顺听的,加上力度还没变化,听起来就十分痛苦了。另外,在吊镲连打的位置,套鼓一般是会有一个鼓花的,那类节奏的鼓花才容易出现这种吊镲连击的打法,但目前的扒带中,吊镲连击时,套鼓是空的,没有鼓花填充,如果原曲就是这样的话,那就太无语了。
类似3分16秒位置,看看你的和声是扒错了,还是和声没有统一,类似这种低音不稳定的听感还有多处,这也是业务上的大忌讳,和声走向不完美是可以的,很多客户并没有判断和声编配是否好听的能力,但是和声如果打架,稍专业一些的客户就能听出来,而这是制作人是否专业的其中一个标准。绝不能打架。
小经验:扒带时,和声可以扒来与原曲不一样,但自身必须统一,就是说要错,也要错成一样的,这样的话,只要这个和声在前后和声的进行中是顺听的,那么客户一般也不会计较的(日本扒带除外。),所以和声统一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