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中国组曲作完(此新疆民歌将会很流行)

( 227 )
 
[收藏]
-  第 3 页  -

1285
#31 08-1-7 00:27
关于情感的均衡  反愤青的音乐

巴赫音乐的细部有丰富细腻的感情,但总体上却保持感情均衡, 不充分强调一种感情,而是相反地,随时均衡情感。(象《马太受难曲》等戏剧音乐除外,但即使这类音乐,巴赫的音乐情感相比浪漫派也是很平和的)。

均衡情感的方法有:不断交替使用大调和小调,大三和小三和弦,并不较长时间地沉浸在一种调式(大或小)中,交替使用协和与不协和和弦或音程;交替向属和下属各方向转调;各声部节奏有快有慢,方向有升有降。

所有这些技术上的均衡带来的是真正古典Zhu义的情感上的均衡。这给人以理性的感觉。一些现代派音乐作曲上也似乎有理性,但带来的情感却是非理性的情感。而在巴赫的音乐里这两方面是统一的:技术理性,情感表现也理性。

毫无疑问,喜爱巴赫的多是右派,例如卡尔-波普尔;而摇滚青年愤青很多。喜欢贝多芬的左派很多(如列宁那样的祸害人类的“革命家”不少)。

[ 本帖最后由 abada 于 08-1-7 00:32 编辑 ]

1285
#32 08-1-7 00:58
除了专家以外,经过实验,多数普通人也很喜爱这些音乐。

原因是,普通人只听旋律,对其他方面根本不在意,只要喜欢这个民歌旋律,那么就会喜欢这些音乐。

这里不少人是只懂搞流行乐编曲、录音的人。他们关心的是象小姑娘对身上的衣服一样关心的编曲是否时尚、通俗流行。

1125
#33 08-1-7 01:36
都是你自己说的。。。
观众反应
:回复如下

1285
#34 08-1-7 01:45
吉他中国“古典吉他论坛”里聚集了国内古典吉他高手  包括李延亮的 南京老师 “左道”先生  看看他们怎么评价:

http://bbs.guitarchina.com/thread-565179-1-1.html

1285
#35 08-1-7 01:48
原帖由 skimy 于 2008-1-7 01:36 发表
都是你自己说的。。。


所有的引用都有链接  别学愤青乱说

1486
#36 08-1-7 02:16
没有听出任何美感.虽然我自己也很喜欢BACH.的作品... 副调只是种手法.最终还是要创作出富有美感的音乐...当然也只是我自己不喜欢。.我是没资格说楼主的音乐不好。.

1125
#37 08-1-7 02:45
重看了一遍,看清楚了,原来是先用钢琴做小样。。。

乍一看还以为你是直接用钢琴写成这么个样子。。。
有空我也发一首原创的复调上来。
钢琴的,当然没有“复”到你那种程度。

“均衡情感的方法有:不断交替使用大调和小调,大三和小三和弦,并不较长时间地沉浸在一种调式(大或小)中,交替使用协和与不协和和弦或音程;交替向属和下属各方向转调;各声部节奏有快有慢,方向有升有降。”

理论上你写得没有错,但是个人认为,这些你悟出来的理论你还用得不够好
我也没有什么依据,就是听觉上觉得不好听。

还有你的天涯歌女 里面的复调和弦 之间的关系太远了。
某些地方已经超出了听觉审美的范畴。

当然那些组曲弹成古典吉他之后,旋律和各个声部的走向应该更明确
应该会好听很多,期待你组曲的古典吉他成品。

[ 本帖最后由 skimy 于 08-1-7 02:51 编辑 ]

1689
#38 08-1-7 02:51
建议楼主买本《中国钢琴名曲30首》研究下,那上面的曲子编的真好,有音乐性,可以看出里面的技术都是为音乐服务的。
您的作品,太多技术性的黏合了,没有音乐的美感了,有点散,不像巴赫的那样。
巴赫的曲子总给人一种流畅进行,非要一气呵成不可的感觉。
观众反应
:很早研究过 对我而言酒劲已太小了

1285
#39 08-1-7 02:52

回37楼

我觉得这里大多数人都受“音乐制作”的影响,也往这个方面去听赏和注意。
要训练的凭鼠标点出的、每个音力度都一样的MIDI就可以辨别一首复调的质量。

很欢迎你发首复调上来。不过最好带谱,一页也好,或MIDI文件最好了。

不看谱分析是很难辨别一首复调作品的质量的。耳朵可能被“一时的效果”所欺骗,而对复调而言每个细节都很重要---耐听比好听重要。

[ 本帖最后由 abada 于 08-1-7 02:54 编辑 ]

1125
#40 08-1-7 02:53
楼上的。。。说出我想说的了。。。
确实是太多的技术黏合。
我也喜欢不协和与协和的交替。。。
但楼主的这种协和与不协和有点过分了。。。
貌似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和弦
有点故弄玄虚

1689
#41 08-1-7 02:55
复调这种东西很危险,复调本身就是太多技术性的东西了,是一种纯粹理性的产物,复调研究深了,其实是在研究数学了。。。
很多人研究复调技术到了痴迷境地了,技术一流,可是写出的东西已经不是“音乐”了,音乐毕竟是一种艺术,艺术往往不能用纯粹理性的东西来支配,否则就变成科学了。

1708
#42 08-1-7 02:56
“不看谱分析是很难辨别一首复调作品的质量的。”

这句写的好啊,概括了abada您的心声 请允许我换一句话来表述一下我理解中您这句话的意思:“abada笔下的复调作品是用来看的,用来听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美感的。视觉比听觉要重要”
观众反应
:独奏者慢练的时候 细部重要性就显露

1285
#43 08-1-7 03:01

柯普兰:有天赋的听众

听兴德米特、辟斯顿的作品,需具有一副懂得复调的耳朵;听维拉·洛博斯的作品,需知其色彩之丰沛;听普兰克和汤姆森的作品,需敏锐灵秀。听斯特拉文斯基晚年的作品,须爱其风格、精密与个性,听米约的作品,须喜其饱含嘲弄意味之音响。瓦斯是最难理解的一位,而最易理解的当然是肖斯塔科维奇。

但是,无论当代作曲家的风格是易于理解还是难以领悟,对于外行听众来说,记住作曲家的意图还是明智的。作曲家的意图未必是创造象肖邦和莫扎特那样美妙的音响。人们虽然想那样做,却未必可能。因为作曲通常不是出于喜好,而是由于需要。

未入门的音乐爱好者如果仍坚持希望听到与过去时代的名作一样的音乐,并感到只能从中获得乐趣,他就仍会感到当代音乐有些特别。接触一部具有严肃命题的现代音乐作品,必须首先领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然后应准备听到对于音乐诸要素--和声、旋律,音色、结构等--不同以往习惯的处理手法。

欲阐明新音乐的某些特别之处,最好的办法也许是尽力回答下面几个人们最常问到的问题:为什么新音乐一定要那么不谐和?

要对这个颇为麻烦的问题做出令人满意的答复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音乐里的不谐和音纯粹是相对的东西。在你听来不和Xie的东西,在我听来却可能相当悦耳。

现代旋律使人感到困难的部分原因在于和声。许多听众陷入陌生的和声的迷网之中,以至永远无暇辨听正在演奏着的曲调。由于具有严肃意图的音乐作品大都采用同时奏出的独立旋律,因此,即使是传统旋律听起来也需全神贯注,因为它是复调织体。所以,同样的体裁,如果旋律深奥些,则需要更加用心地听(有些作曲家--不只是当代的作曲家--往往在这方面做得有些过分,忘记了人的听觉的吸收能力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总之,我是说,旋律确实存在,只是它不是人们可以立即听出来的那种类型。

说当代音乐缺乏情绪和感情,理性的巧妙构思多于浪漫色彩,对吗? 这一错误的见解,根深蒂固,不是简短的一段文字能够讨论清楚的。如果您听了一部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感觉它冷漠且过于理性,那是由于您应用了一种不适用的比较标准。音乐爱好者大都意识不到自己受到浪漫手法的影响到何种程度。我们的听众习惯于把十九世纪音乐的浪漫Zhu义看成是一切音乐,因为它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种富有表情的音乐;可是,人们总是忘记,早在浪漫Zhu义盛行前的几百年中就出现了许多伟大的音乐作品。

情形是这样的:今天的音乐作品中相当一部分与早期音乐的美学联系比之与浪漫Zhu义时期音乐的美学联系更为紧密。浪漫派音乐家所表现的那种尽情的人格化的热情和冲动已非我所取。在你看来,这可能是件憾事。然而,事实是--可能是无法规避的事实:上个世纪末,无论怎么说,浪漫Zhu义运动已经到达顶点,从那以后已再没有任何新的东西可以从中吸取了。

但是,即使是作曲家也感到难以摆脱浪漫Zhu义的影响。所以,听众对此不能及时地理解就更不足为怪了。文学界没有设想让纪德(Gide)、曼恩,艾略特去学着维克多·雨果或沃尔特·司各脱的口吻抒发情感。那么,为什么要指望巴托克、米约去以舒曼或柴科夫斯基的嗓音歌唱呢?如果当代的音乐作品在你看来是枯燥乏味、深奥莫测的,似乎没有表达感情或情绪,那么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很有可能是你不愿意生活在你自己的时代里。

在本文结束之前,我倒想提出我个人的一个疑问:为什么音乐听众似乎很不愿意将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可能的话)视为一次挑战呢? 当我听到一部音乐新作,而又未能理解它时,我会为之发生兴趣--希望一遇机会就与它再次接触。这便是挑战,这使得我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经久不衰。

可是,我沮丧地注意到,我个人的这种反应并不具有代表性。人们大都爱把音乐当作一把躺椅,希望高枕其上,以求解脱一天生计的紧张,放松一会儿,并得到一些宽慰。可是严肃的音乐决不是催眠曲,特别是当代音乐不是为了催你入睡,而是为了唤醒你而创作的。它意在使你振奋激昂--甚至可能使你疲惫劳乏。可是,你去看戏、读书,所寻求的不正是这样一种刺激吗?音乐又何以例外呢?

也许新音乐听来使人感到古怪的唯一原因是:在一般民众听音乐的过程中,与大量的普通音乐相比,新音乐听得太少了,而普通音乐年复一年地上演。广播和音乐会的节目,唱片商的广告,院校的课程--一切都在强调(可能是不经意的)这样一个概念:“正常的”音乐,即过去的音乐,是人们所熟悉的、业已证明其本身价值的音乐。粗略的估计表明,我们所听到的音乐中仅有八分之一可以称得上当代音乐--这一估计主要适用较大的演奏音乐的中心区。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听众要求音乐演出者让他们多听听当代音乐,否则它就仍可能总是显得古怪。要是能经常让人们听到当代音乐就好了。



摘自萨姆·摩根斯坦编《作曲家论音乐》p.287-292,茅于润等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



附:

柯普兰:有天赋的听众

要能敏锐细微地鉴赏音乐,就要具备一个重要的条件,即:精深地理解存在于不同时代的音乐表现手法之间的自然差别。了解音乐史有助于高明的听众识别作品风格的差异。以表现欢乐为例,在斯克里亚宾的作品中听到的那种欣喜若狂的情调,在格鲁克甚至在莫扎特的歌剧里是听不到的。“习惯”于十六世纪末叶She会生活的人,不会到那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中去找不应该找的东西。同样地,“习惯”于巴罗克时代晚期的音乐表现手法的人,会立即感到它与现代音乐的某些方面相似。抱着在十九世纪丰富和声中寻求安慰的希望去对待所有的音乐,其结果必须是大失所望,这是今天许多音乐爱好者都有的一个共同的毛病。

1689
#44 08-1-7 03:04
建议楼主买本《中国钢琴名曲30首》研究下,那上面的曲子编的真好,有音乐性,可以看出里面的技术都是为音乐服务的。
您的作品,太多技术性的黏合了,没有音乐的美感了,有点散,不像巴赫的那样。
巴赫的曲子总给人一种流畅进行,非要一气呵成不可的感觉。

观众反应    abada :哈哈哈! / 留言:很早研究过 对我而言酒劲已太小了  

-----------------------------------------
喝酒喝到北京二锅头的境界,当然可以说珍藏了三百年的名酒的酒劲太小,但是二锅头就是最高档的酒么?
观众反应
:中国左派文人太多 作曲浪漫派过剩

1689
#45 08-1-7 03:08
想问问楼主,您的试唱练耳到了什么境界了??
随便抽一段平均律难度的四声部赋格,你能否不用任何乐器,只凭借内心听觉就把这个曲子的实际音响效果“听”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