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动态范围等于音质。?

( 56 )
 
[收藏]
-  第 3 页  -

925
#31 21-9-27 01:05
凉席 发表于 21-9-26 23:18
音频文件可以随便转换位深。。。后面自己想

我一个44.1 16 的音频导出的时候 选了48 24 导出来跟44 16有何不同?

9176
#32 21-9-27 09:19
wdqzs 发表于 21-9-27 01:05
我一个44.1 16 的音频导出的时候 选了48 24 导出来跟44 16有何不同?

可能与原始的44 16相比多了一些噪音

96
#33 21-9-27 12:45
对对对

2686
#34 21-9-28 03:38
不等于,但包括

1188
#35 21-9-28 06:44
动态范围是一个客观的物理参数,可以被量化性的测量,而音质这个词,说白了 主观成分更多一点,是没法被量化的。所以 没有可比性。
观众反应

318
#36 21-9-28 09:20
这个跟影像是一样的好的设备拍出来的东西就算是转成很低的格式也能看出它的本质算是不错的,如果只是听个响的话什么声卡都够用

96
#37 21-9-28 10:32
水水水水

96
#38 21-9-28 10:52
的说法的

96
#39 21-9-28 10:57
打发打发

96
#40 21-9-28 11:05
硕士生

239
#41 21-9-29 13: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64
#42 21-9-29 15:27
就是因为有你们这些“大师”,天天鼓吹“耳朵收货”,二十年前也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
我观察了很久,还真就是同一批人,盲听每次都闹笑话。

就是因为这样,音质才会被你们越说越玄。
所有的参数、标准的制定,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量化“音质”这个概念。
你可以说某一些产品的动态范围高,但是听上去不一定比动态范围低的产品好听,但这不代表动态范围本身没有意义。它还是能表述一些东西的。这两款产品最终声音的差别,可能会反映在别的指标上,比如THD。
动态范围不能完全代表音质,那我们就多引入别的指标啊,一个THD,一个crosstalk,再加一个信噪比,够不够?
还不够,就再引入新的标准。总有一天,消费者不用把每个声卡都买回家,也能比较出个123来。
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大到表头、响度标准,小到各个声卡的参数、各种人为设计的测量仪器,他们为什么存在??
为什么??
不就是因为人耳不可靠吗?

观众反应
:希望这天早来到,目前似乎参数还不够全面·.

2594
#43 21-9-29 18:09
还真是,里面混了好多卖卡的





我不发表意见!!

我是坐看演戏的

本帖最后由 dukkey 于 21-9-29 18:13 编辑

4243
#44 21-9-29 18:54
音质的意义里,原本就该包含两个方面:

1、客观音质,以参数标识;
2、主观音质,以人耳听觉判断。

能同时关注到这两个方面,才算是能真正客观的在讨论“音质”的意义!···很多时候,参数与听觉是很统一的,比如,信噪比在某个范围内,人耳也可以感知,参数也可以描述体现···也有时候并不统一,比如:电子管这个元件,天生很多参数指标都不如晶体管,一度被冷落到几乎淘汰,现在却依然很多人喜欢,也依然被大量使用在音频设备中,且很多都不是一般人买的起的(不用多说吧,德律风根就是个大户)!···还有,大家都知道老1073的老牛失真很大,染色很重,本该进入垃圾桶的东西,却价格居高不下,无论大师、小白都想拥有!···如果一纸参数就能表述音质的全部含义和实际体验,为什么人们还要广告用一些大师的实录作品来做宣传?

所以,随便找点现实实例,有头脑的人都没法直接简单的得出结论···更何况音乐是给人听的,如果哪天仪器可以用作声乐、器乐艺术大赛的评委了,且大家都能认可结果的公正性,那么眼睛看音质、评价艺术品质的日子可能就到来了,在此之前,我认为耳朵,且是有特定素质的耳朵,依然有着对音频设备这类艺术相关类产品评价的主导意义,参数还会是参考数据···就好比,销售商以傲人的参数做宣传时,买家很难直接拍下,依然想听觉确认好听···相反,大家都觉得很好听的时候,往往就有人可以直接下单,而未必还去一项项查一遍参数确认···这都不是偶然···想不明白的话,确实是多说无益的事~··

关于人类的耳朵不可靠(实际并不仅仅在于耳朵听的表象,更事关人脑的心理审美),这就说长着一张嘴,却吃不出食物的化学成分和记录不下吃了多少克一样,这张嘴太不可靠!···在音乐艺术这件事情上说耳朵不准确,我就不知道谁还能用仪器测量参数把歌给听了?···显然,这就像责怪梵高画的向日葵不太像地里长的一样无趣~!就像读完“飞流直下三千尺”充满怀疑,非得实地测量一样无趣!就像看一群人听一首歌听得泪流满面,自己没反应还说这群人有毛病一样无趣!···适合研究雷达、激光、N维数控机床、量子纠缠等绝对高科技,但应该不太适合艺术,艺术有时候确实太主观···

关于听错、猜错,真的没有关系,没有人天生就会,也没有人能一辈子不错,即使这人就是一个世界顶级大师,一样会出错!老NEVE再世,也做不到听啥不错的结果!论坛里很多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更有很多这样走过来,然后走出去后干着职业音乐人的活儿,都不再有时间回来陪我们猜着玩了,忙着把过去的“猜错”变现呢~!不需要数着别人的错误去嘲笑,但请记得找到自己的错误去解决,才具有建设性,循着实践的规律、实用性、可用性去不断完善,真有必要的话,那就把可能的错都犯一遍,想过一遍,对才会越来越近···

关于玄学,所有心理学、美学课程都是玄学,如果你在大学认真上过这两门课,你就会知道里边大量无法用量化和参数描述的研究内容···照说,这玩意儿就是个大忽悠···都同意?喜欢把艺术类当理工类理解的人太多了,极致的“高人”已经公开叫嚣发明了“相声公式”···说白了,就是想在艺术上走捷径的人太多了,不想多培养自己的艺术情感体验,却想要一步登天···聊艺术、谈审美搞不下去、没有存在感的时候,就开始聊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等等,并凌驾与艺术规律之上···哈哈,显然术业有专攻,这学艺术人的相对弱项,有些人利用得很好···他们不是在艺术学上追赶,而是用脱离专业、职业规律的别的方式,想达成鸠占鹊巢的效果···找到存在感、淡化自身艺术修为缺陷、弱化能力的差异,找一席之地而已···

当然,最后我也要说,听辨是为音乐制作服务的,是为了在脑海里确立一个听觉审美标准,不能落入只听差异、只听新鲜、只为听对骄傲,却忘记了录音、混音的最终目的,忘记自己听到的差异在自己的操作实践中转化为现实意义···自学找对方向不容易,把握尺度更不容易···过与不及都是祸!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1-10-3 15:36 编辑
观众反应

868
#45 21-9-29 20:14
好理解的说是波形最小到最大这个范围起伏更大和声音密度还原度通透度就挂不上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