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混音时,有种东西,有人叫它“包围感”,或者是“氛围感”···描述未必合适,我也不知道如何表达更合适,大致类似戴套的冰墩墩或者脱壳的冰墩墩···只是“氛围”不是"敦敦”的外壳,界限、轮廓并不是“硬的”···而更像是自然过渡到空气中···又或者类似于“氛围钨丝灯”的“光晕”···能看清到灯的内部,但却让感觉更柔和、有融合感···
其次,密度、质感的稳、有分量,能明辨存在,但不会冒,也不太容易造成尖锐···
基本就是,有包裹且有密度的适度高频,不容易产生尖锐,刺耳,分量也得到了中、低频分量的平衡、承托、围裹,高但不翘、不刮、不锐,更不虚、不薄,失去中低频的托底、包围···就像是尖锐的锯片,嫩嫩的小手,徒手握上去,痛感会明显···但是···戴上透明橡胶手套,我们才可以稍稍用力握紧,有一定的耐受性···
为避免误会和一些牛角,这句话我先说:类似此类感觉,混音技术尤其重要,这显然没错!但是···想趋于这样风格的更好感觉,那就是某些设备带来的“副产品”(有些人将其归于染色,也行),且在一些老经典设备中,这种副产品存量丰富。不过,由于电子行业的发展,更新、更近期的设备和技术下,这个味道的相对含量一般会趋少,声音更趋直白与裸露、氛围托底也就更少了···还有就是,技术基本无法产生这全部的“副产品”···只能平衡各种声音已知存在的相互关系比例···没有的东西也无法完全弥补,固有的东西更无法根除···
声音的纵深感,甚至每个音色的轮廓感,亦是得益于此···整个过程,必须要技术支撑,但不是纯技术能做得如此完美就是···所以,混音中,技术、设备,各得其所,相辅相成,特定风格听感,完全替代其实很难···
另外,“母带”并不万能···这种感觉更多未必是母带给的···就像,某人需要吃三大碗饭才能吃饱,但认为只吃最后的第三碗就行,那结果一定是吃不饱~!···所以,注意力别只盯着第三碗!前两碗对于填饱肚子绝对也是尤其必要的···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2-9-23 11:17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