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关于宿主是否真的存在音染?

( 35 )
 
[收藏]
-  第 3 页  -

27
#31 22-10-13 10:56
对我而言,这里分了三个问题。1.DAW fader对声音品质是否有影响;2.是用 Fader 做音量比例还是用 Trim、Gain 这种插件做音量比例;3.DAW 导出后的音频是否跟在混音界面时听到的有差异。
1. Fader原本就是个VCA,如果在硬件中肯定多多少少对声音起到影响,特别是动态方面,在DAW中或许也会有,但不需要太在意,因为在混音我们会监听,会根据音轨播放出来的声音做调整。
2.我们换个思维来看的话这个问题会更清晰。在 DAW 中我们可以把 Fader 理解成一条轨道中的最后一级插件,如果你用的是 logic,轨道的电平表显示的是 Post fader的信息,如果你混音前用 fader做了平衡,那再在轨道中插入效果器,电平表信息将与插入的效果器中的表的显示有差异,特别是使用动态处理器时。所以我一般是用 DAW 自带的 Gain在第一级效果器做音量比例调整。这样,一来不需要担心第一个问题带来的心理负担,二来轨道电平表也是显示这最后一级插入效果器处理完后的电平信息。至于音量自动化,我依然是用fader 做的,这样显示得更清晰,能在音乐进行时看到轨道之间音量改变的相对关系。对我而言混音要的是声音艺术化,而不是单纯的声音稳定。
3.由于summing算法的不同,不同 DAW 导出必定会有差异。这个差异很需要被 DAW 使用者认知,不是为了用于DAW之间的平行对比,而是用于导出前和导出后的声音对比。混音时混音师是根据导出前的声音对音轨进行处理,但因为一个导出算法使得之前处理过的声音出现差异,那就有点莫名其妙。但是Summing 算法导致的声音差异我们暂时没办法解决,所以我会选择用内录(Print)的方法把声音录回 DAW,然后在 Audio file文件夹把内录出来的音轨找出来,这种做法可以避免Summing 算法导致的差异,把声音控制权交还给混音师。这种做法下,DAW之间声音的差异将变得无意义。

我个人认为这种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DAW 肯定是按使用者习惯与爱好来选择,混音的好坏也更多来自于主观听觉审美,但是这种看似钻牛角尖与吹毛求疵的讨论正是行业科学进步的源泉。混音是个集艺术和科技于一身的行业,如果不花时间在研究科技上那微乎其微的数据差异,那这个行业的发展将被主观限制。当然,如果混音师不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那混音也将变得毫无艺术价值。
观众反应

4243
#32 22-10-13 12:30
TRIM、GAIN、FADER这三个控制都有关音量不管数字还是模拟设备,但是还是各有区别的···于硬件而言,它们有如此特点:

TRIM:基于放大倍率的局部区间内的增益调整,多用于一定范围内的增益修剪,常见于LINE IN等电平修整,以完成前后两级设备的电平匹配,设备确定、调好之后,没有特殊需求一般不太需要动它,调整的区间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的正负区间;

GAIN:与TRIM一样,调节的也是放大倍率,不同的是它的区间多是无限小到无限大,常见于话放等大范围、大倍率放大的控制;

FADER:多数只是个衰减器,也就是音量只能在接入音量的最大值到无穷小之间变化,虽然有的FADER有几dB,甚至10dB的音量提升,那只是接在推子后的放大电路所为,这种音量提升与推子本身无关!···毫无疑问,推子是混音过程中音量临时更变的最常用音量调节方式;

所以,在硬件中,这三种事关音量的控制,基本都不可避免的对声音有些许影响,这种影响一般是比较小的,心理作用不必太大,该怎么用还是得怎么用···至于讨论无非就是弄个心理明白,不是瞎搞、碰运气式的去达成既定目标。数字设备照说只要参入一些算法改变声音,同样可能会有些许差异,我同样认为在他们的既定功能范围内使用是自然的事情,没必要因噎废食。

混音艺术讲究的是平衡,而非定势执拗···更别把只要有人讨论的事儿,就归于无意义或者夸大其影响,认知积累不表示今天就能理解、就能运用、就能换钱的···于事儿而言别太肤浅、趋利就是了···学习过程更是如此!

最后,我也觉得楼上最后一段所说是有道理的···总是追逐一种所谓高效的“快餐”方式,其实不是什么好的学习、发展趋势。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2-10-14 13:13 编辑
观众反应

219
#33 22-10-13 15:07
小R 发表于 22-10-13 10:56
对我而言,这里分了三个问题。1.DAW fader对声音品质是否有影响;2.是用 Fader 做音量比例还是用 Trim、Gai ...

谢谢楼上两位的分享 学习了
看到一些朋友前辈们分享的资讯 就算有些跟主题不是直接的相关 但对我而言也是获益匪浅
这是我期待的讨论 其实也是我一开始忍不住想要发文的原因之一

我也完全同意两位的说法
DAW的选择与使用者爱好和习惯有绝对关系 反倒是DAW之间目前已极其微小的听感差异 对于DAW选择几乎只是个参考
创意、艺术审美与各种处理技巧和经验累积的影响远远大于这样的差异声音处理完如果没有美感 那再接近所谓的"标准" 都没意义
不过之所以讨论 就是因为希望手上的工具 和所执行的每个步骤 都不是靠瞎猜、运气、甚至人云亦云的"玄学"去做决定
而是尽可能清楚知道每一个动作的意义、工作原理
至于实务上怎么运用 要不要纠结 那完全是不冲突的两回事
所以我才想先弄清楚 这个问题到底是不是个"玄学"

我也知道提出这样的讨论必然也会有人嗤之以鼻 但我认为
掌握了知识 就可以自行选择要不要运用、又或是判断该把成本分配在更重要的部分会更实际
但如果连知识都没掌握 就连选择权都没有了
而且知识的累积与进步也往往就在这无意之间慢慢堆积而成
更何况 我就喜欢搞懂声音我开心 就算换不到钱又如何?




然后不好意思...我又来了
在许多朋友的讨论中都看到了好几次"Summing算法"这个词 我想请问
这是指DAW在把不同轨道混合在一起导出时才会造成吗 或单轨的导出也会受到影响呢?
若是如此 假设我真的想避免这样的些许误差 那么使用像是Logic 的Export或其他DAW的相关功能 而非Bounce(或Mixdown) 是不是就可以避免?
在这几天当中我做了一些测试 包括把同一个wav从Logic和Cubase分别导出再phase reverse检查(都只有一轨道stereo 没有推动Fader)
如此情况下两者是完全抵销、听不见也观测不到讯号的(观测软件是PA的SPL_HawkEye)
所以这个说法好像跟我自己得出的结果有些差异 当然 前提是我用这种方式作为判断依据是正确的(而我并不敢完全确定这件事)
又或是仍有其他被我忽略掉的因素
不好意思这是个发问 而非质疑 希望不要造成误会)

--
最后关于Post Fader的部分我也分享下 Logic其实也可以切换Pre Fader与Post Fader
我自己的工作习惯也是用Pre Fader显示 比较能掌握进效果器时的正确动态
设置方式 在选单列的Mix > Pre-Fader Metering(抱歉我习惯了 只知道英文介面写法)
也可以在自定义Control Bar里面勾选Pre Fader Metering 方便切换




本帖最后由 Rainey 于 22-10-13 22:26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14
#34 22-10-13 15:18
fade的调整,应该在不同软件有不同算法,还有不同宿主内部的运算位深可能不一样,所以应该有一些区别。我觉得这都不重要。如果你的工作主要是混音,那PT是最好的工具,因为效率最高。

27
#35 22-10-13 18:02
Rainey 发表于 22-10-13 15:07
谢谢楼上两位的分享 学习了
看到一些朋友前辈们分享的资讯 就算有些跟主题不是直接的相关 但对我而言也 ...

Summing 算法是 DAW 把多轨合并成一轨的算法,单轨导出应该也会经过这个算法,我还没有做过这个实验,但是我猜测影响不大。我尝试过用real time bounce,这种做法导出的音轨差异会比offline bounce小,但听感上跟混音时听到的还是有一定差异。
我能明白你说的使用 phase reverse后检查会完全反相抵消,我也做过相同的实验,得出结果也是比较诧异,听感上有差别但确实完全抵消。我会怀疑是因为比特量化导致的问题。由于数字采样在振幅方面是采用量化方式,所以振幅变化在微观的视角下极其细微的差别会被数字采样进行“四舍五入”地量化,所以可能会产生人能感觉得到,但是数字无法记录的差别。而且能量是持续累积的,但采样点和量化点是固定的,在音箱持续的某个频段能量累积作用下,可能会在播放时产生及其细微的声音变化。
这段完全是个人猜测的观点,共同学习。

对,pre fader得在那里选,大部分新手不知道切换。不过我用trim 放在第一级插件也是为了躲避fader可能带来的音色差异。
观众反应

4243
#36 22-10-13 19:16
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SUMMING功能一般会在好几个地方出现,最明显的就是各轨汇入主输出。除此之外,基本完备的系统,至少还会在GROUP BUS和AUX BUS运用SUMMING功能···对模拟电路而言,不同电路声音略有差异(不同不表示丧失平衡,或者不可用),这点我在好几个用过SSL台子的朋友那里得到过肯定回复,本人在测试电路时,也能感觉到,比如GROUP输出与MASTER输出,就能感觉到有些差别,AB对比,肉耳可辨···对于数字设备,如果算法一致,就算有差异,应该没有硬件明显,除非信号途径了更多不同算法的功能区块···毕竟,硬件的生产、设计、适用性,基于成本、电路、安装空间等因素,常常会发现各处的SUMMING电路、元件,甚至处理方式都未必是完全统一的···

以工程导出方式(或者回录)得到最后的立体声音频,哪怕只有一轨单声道,都会过SUMMING算法,且如果开启用到GROUP或者AUX,这些位置的SUMING算法同样生效,经由这些路径的音频最后还得在MASTER输出参与SUMMING,也就是做两次加法,复杂情况下,SUMMING的次数更多,比如一些混音平台有个SPIN功能,这样处理的效果器,它们处理的信号流可能再次进入一些BUS,最终由MASTER汇集输出,当然多次、多路AUX也会必然地增加SUMMING的参与次数···毕竟信号的流程是预备给多轨缩混的架构、流程,但是有的软件能提取音频块(素材片段)的文件成为单独文件直接保存,这可能就未必还要路径SUMMING和整个流程完整地走一遍了···

简单说就是,只要是音频分开处理,然后集中导出,完成这个流程,SUMMING就是必经之路···如果假设某个位置的SUMMING有特殊染色或影响,就会一并带入流过的音频,当然只是如果,些许差别在硬件上是肯定有的,但在软件上到底有没有,我没有验证···

使用设备,不管硬的软的,就像根雕艺术···树根,如果要成为艺术的根雕,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指定它的生长方式与型制,只能去挑选合适自己风格、作品意图设想的树根,又或者依据已有的树根发挥艺术想象力,使之成为艺术···也就是,反过来思考的话,更多取决于选择和运用能力去选取、利用、组合,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创造一种平衡、能展示和表达意图的结果···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2-10-14 13:26 编辑
观众反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