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加不加效果器" 的疑問
相信許多人心裡仍然有個疑問:
通常在混音時,是否要加入Reverb之類的效果器來修潤音色,
使得歌者(或樂器)的聲音甜美悠揚,
首先我們應該先想一想:
是不是一定要大音樂廳﹑大教堂才能製造甜美悠揚的效果?
而這樣的音場環境適不適合我們正在製作的音樂?
再者,這種 [優美的聲音] = [大廳堂效果] 的邏輯,
是不是透過西方音樂及其行銷體系移植到我們心中的?
思考過這些問題後,我們才不至於盲目地追尋那種 "甜美悠揚" 的效果, 而又被困在其中。在一九五○年代晚期, 流行音樂的製作目標是要重現真實臨場感,
(參考老牌製作人Bruce Swedien的專訪, Mix雜誌, 1999年3月)。
許多當時傑出的錄音作品, 並沒有任何效果器的修潤,
和現在流行的做法比較起來, 算是十分乾澀。但是其地位並不會因此而有所撼動;
其傳達出來的質感, 也絕不會被人認為 "不夠甜美悠揚"。由此可見,
[優美的聲音] 與 [大廳堂效果] 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雖然現在的唱片錄音有效果器越加越重的趨勢,
許多人甚至誤以為 "效果器質感" 的錄音才具有現代感。
但是音樂製作的思潮與技術並不是必然直線式的向這個方向前進。
甚至我們可以武斷地說, 聽眾是可以被教育的。
當華語歌獨特的空間質感被徹底發揮, 蔚為風潮後,
那些 "效果器加不加" 的爭議便可止息。
正視空間特性﹑包含空間感的錄音以及機動式的錄音器材,
將使得目前唱片市場中亟思樹立獨特風格的獨立唱片製作廠牌,
有全新的視野與思考空間。至於那些仍難以忘情於電子效果器的音樂工作者,
也大可以放心地走上這條新的音樂製作路線。
混音時, 將能夠比較冷靜地看待效果器的功能; 把自然空間的特性納入編曲來思考,
會使得錄製出的成品保有獨特的質感。
相對於僅從名牌器材以及刺激生理反應的效果器來出發的傳統錄音方式,
那將是完全不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