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前一阵子,翻译一篇有关mona的文章,发现它在描
述mona的数字o/i的时候,提到了有关电平大小(具
体说法忘了,呵呵,毕竟有一段时间了)的时候不
会产生一般设备所常有的丢码。当时就觉着很奇
怪,因为和我对数字o/i的理解有差异。反复地检查
了原文,发现确实是这样描述的(原文出自sound
on sound,文章原名为"Mona--from heaven?")。
按照一般的理解,数字方式就应该是发送端送出
010101010101的信号,接受端再照原样接受。但
是,发送和接受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规范之上,在电
子通讯领域,这便称之为“协议”。
既然是协议,那么,就要对传输内容进行再次编
码,无论是采用何种通讯协议(如果我没有记错的
话,象SPDIF、AES/EBU,ADAT等,是采用的串行通
讯),都绕不过这一步。
可问题是,如果是串行协议,由于在编码的过程中
会根据一定的标准加入象校验位之类的容错手段,
那么,理论上讲传输过程中是不会产生目前大家经
常遇到的丢码现象的。
这是为什么呢?
就目前大家主要基于计算机为平台进行录音,我想
可能都忽视了一点,就是wav也是经过编码后的格
式,而并非等同于纯粹的“数字”。
也许我的表达不太明确,我的意思是wav是经过pcm
编码的,苹果的aiff也是经过编码的,纯粹的“数
字”格式,是不存在的。无论是那种数字格式,可
能都不会直接体现出乃奎斯特原理中最原始的“数
字”编码(如果都仅仅是忠实地记录根据乃奎斯特
原理所产生的任何一个bit,那么也不会存在这么多
的格式)。这不仅仅涉及到存储格式的问题,还涉
及到出于最高层的文件格式,在何种平台下如何通
过由硬件特点决定的中间转换层而让处于底层的硬
件发声的环节。
明白这一点,问题可能就比较好理解了。DAT带上是
什么格式?CDR盘片上又是什么格式?而象wav,
aiff又是什么格式?要在它们之间通信,自然而然
地要经过转换。
我想大家也许不会对wav改变采样率或者bit深度以
后音质发声变化产生惊奇,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它
们的格式变了。但是我们又为什么要对wav或者aiff
或者其他什么格式经过转换变成DAT、CDR后,音质
发生改变争论不休呢?它们的道理难道不是一样
的?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两个完全一样的DAT是否在传
输以后实现完全一样的结果?答案可能是不行。也
许两台DAT确实能用内部通讯格式实现它们之间的通
信,但它们毕竟是工业化的产品,在追求质量的同
时还不得不考虑产品的通用性,因为这直接关系到
厂商的市场和利润。
也许理想化的“无损”传输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实
现。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
======================
<FONT COLOR="blue">
我是一个录音的“电工”……
闭关修炼Nuendo中……</FONT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