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理解,我有些不一样的理解···
一、低电平的小音量录音,不利于信噪比,前端话放带来的设备本底噪音是固定的、声卡输入端的本底噪音也是固定的,混合在一起的话,木桶效效应,素质更低的决定录到的信噪比状态,如果降低话放增益,远远的避开过载,后期要做的提升就会更多,而固定的本底噪混着音乐录音信号,会被后期同时放大,这是主要弊端;
二、硬件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声音,而是不同硬件有着各种声音特性的,到目前为止,专业从业人士大多还是认为硬件在密度上有一定优势,这个优势是特定硬件特有的,每种硬件都有差异,不好的硬件或许在综合素质上不如软件也有可能,好的硬件压缩固有的声音特征,包括密度一说,被录入,并同期压缩,获得更多headroom,再提升“响度”,是响度更大直接让硬件的密度、音质特征更明显被感知,所以,也并不是随意一件硬件都是录音师所想要的结果,存在选择性,在音乐需要的方向上,优选符合其音乐需求的特定质感的···质感要好、更符合音乐需要,更多还是要仰仗的是合理的选择、设备素质以及调控能力···还有,就是声音质感主要还是考虑在设备选用与使用上,对于音轨上音量增益计算造成的影响,相对来说还不是重点···
三、站在音乐的角度,有时候难免,多一次DA或者AD回录转换,理论依然应该服从耳朵听到的音乐感受,考虑纯技术理论中的品质参数极限论的同时,注意“捉襟见肘”、利弊权衡,不然,只是一头死抱不放,另一头就没办法得到,可能放弃的是西瓜,只是保守地要了芝麻···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0-1-6 12:25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