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在话放后面串联硬件压缩真的可以“防止录爆”吗??

( 112 )
 
[收藏]
-  第 4 页  -

7719
#46 20-1-6 10:37
嘉熹 发表于 20-1-6 10:18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用硬件压缩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好质量的素材,防止过载最终要从各个信号的进出 ...

总而言之,想靠“话放后面串联一个硬件压缩”的方式来防止唱法比较暴力的歌手录爆,确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咯?

4243
#47 20-1-6 11:06
南宫浩 发表于 20-1-4 13:03
你说的意思我理解一下~~~~你看看对不对:

如果用小音量录音,进入daw里面后,因为采样率是固定的,所 ...

你的理解,我有些不一样的理解···

一、低电平的小音量录音,不利于信噪比,前端话放带来的设备本底噪音是固定的、声卡输入端的本底噪音也是固定的,混合在一起的话,木桶效效应,素质更低的决定录到的信噪比状态,如果降低话放增益,远远的避开过载,后期要做的提升就会更多,而固定的本底噪混着音乐录音信号,会被后期同时放大,这是主要弊端;

二、硬件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声音,而是不同硬件有着各种声音特性的,到目前为止,专业从业人士大多还是认为硬件在密度上有一定优势,这个优势是特定硬件特有的,每种硬件都有差异,不好的硬件或许在综合素质上不如软件也有可能,好的硬件压缩固有的声音特征,包括密度一说,被录入,并同期压缩,获得更多headroom,再提升“响度”,是响度更大直接让硬件的密度、音质特征更明显被感知,所以,也并不是随意一件硬件都是录音师所想要的结果,存在选择性,在音乐需要的方向上,优选符合其音乐需求的特定质感的···质感要好、更符合音乐需要,更多还是要仰仗的是合理的选择、设备素质以及调控能力···还有,就是声音质感主要还是考虑在设备选用与使用上,对于音轨上音量增益计算造成的影响,相对来说还不是重点···

三、站在音乐的角度,有时候难免,多一次DA或者AD回录转换,理论依然应该服从耳朵听到的音乐感受,考虑纯技术理论中的品质参数极限论的同时,注意“捉襟见肘”、利弊权衡,不然,只是一头死抱不放,另一头就没办法得到,可能放弃的是西瓜,只是保守地要了芝麻···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0-1-6 12:25 编辑

4243
#48 20-1-6 11:14
南宫浩 发表于 20-1-6 10:37
总而言之,想靠“话放后面串联一个硬件压缩”的方式来防止唱法比较暴力的歌手录爆,确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

并不能绝对说是错,在获得所要的响度的同时,它的存在确实有控制录音电平峰值的作用!当然,也不能说绝对的对,毕竟加了压缩器,使用不当依然会过载···

多数人录音过载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想要更响一些,串入硬件压缩器,使用得当,实实在在可以做到压低峰值,并提升响度功效。当响度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不再会一味要求歌手大声凑近麦克风去唱,也不会一味无顾忌的不断拧大GAIN,即使不太有经验的人,过载风险概率自然也就会有所降低···

总之,压缩器的串入既不是不过载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只是能用好的前提下,提供了一个更便利可控的环节,并且还可以满足响度、质感等其他相应的需求···很多事,很难做非此即彼的定论,更不能作为教条来用···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0-1-6 12:34 编辑

7719
#49 20-1-6 13:07
yousing 发表于 20-1-6 11:14
并不能绝对说是错,在获得所要的响度的同时,它的存在确实有控制录音电平峰值的作用!当然,也不能说绝对 ...

那么。。。。录音前级就串入硬件压缩,和混音后期加入硬件压缩,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4243
#50 20-1-6 13:51
南宫浩 发表于 20-1-6 13:07
那么。。。。录音前级就串入硬件压缩,和混音后期加入硬件压缩,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这个我并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据说对于有品质的非现场录音制作,并不提倡一步压到位的做法,而是稍稍做一点仍有余地的“预压”,混音依然还需要进一步压缩处理的,这里面的道道需要有经验的录音师来说说了···我只能推测:

一、有目的地获取适用的声音质感,也让录音过程不仅仅停留在“录”字上,录音师、歌手、乐手都能有好的听觉体验,激发更好的状态发挥;
二、响度得到一定相对的提升,并在响度、质感明晰、风格特点取向确定的前提下,更方便的做一些它调校,比如同步使用均衡器等其他效果器,甚至更方便地感知与其他声部的初步关系,并做一些初步处理,前期能做的先做,得到的结果会录入音轨;
三、能得到更趋于成品方向的、有质量的分轨文件,减少混音的难度、工作量,工作交接时,分轨文件雏形听感、品质,也更容易获得第三方混音师的认可;
四、得到更多的安全空间,方便规避录音过载;
五、全局工作效率的考量;
六、不缺好硬件的大师,工作习惯也可能是理由之一···

以上纯属我个人的推测,不做定论,很多做法、感悟,我们自己能力没到那一步,是没法体验的,所以我还是愿意顺着成功人士的经验做法慢慢摸索、体会、思考,而不敢急于否认,或直接肯定自己的判断···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0-1-6 14:55 编辑
观众反应

430
#51 20-1-6 23:47
南宫浩 发表于 20-1-6 13:07
那么。。。。录音前级就串入硬件压缩,和混音后期加入硬件压缩,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不管怎么录,你能达到想要的目的就行。压缩放在前期还有一个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可以配合压缩很灵活的控制话放的增益,还可以防止过载,其实就是前期对声音的树型吧。个人观点

2535
#52 20-1-7 02:58
话筒录暴音了,是指嗷一嗓子,声压超过了话筒能承受的最大声压级?若是这样的话,什么硬件压缩也抢救不了。

249
#53 20-1-7 09:48
南宫浩 发表于 20-1-6 10:37
总而言之,想靠“话放后面串联一个硬件压缩”的方式来防止唱法比较暴力的歌手录爆,确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

这么说吧,如果是防止大跨度的录爆,在正确的调试下,有压缩会比没压缩保险。有没有压缩都要正确的调试好信号流中的电平值。

249
#54 20-1-7 09:52
zhy474 发表于 20-1-7 02:58
话筒录暴音了,是指嗷一嗓子,声压超过了话筒能承受的最大声压级?若是这样的话,什么硬件压缩也抢救不了。

人的最大声压110,振膜话筒一般120左右,录打击乐不会爆录个人声就爆了?信号电平调试不好,录蚊子哼都可能爆
观众反应

6298
#55 20-1-7 11:29
我最初是不用压缩器的,因为我没有,自打我用了之后就离不开了。话放之后串压缩器是提高录音效率的有效方法,大大减少爆音出现的次数,音质的追求可以适当妥协。
观众反应

2535
#56 20-1-7 15:32
嘉熹 发表于 20-1-7 09:52
人的最大声压110,振膜话筒一般120左右,录打击乐不会爆录个人声就爆了?信号电平调试不好,录蚊子哼都可 ...

感谢指教,我不知道人声最大声压是110,

66
#57 20-1-7 17:30
南宫浩 发表于 20-1-6 13:07
那么。。。。录音前级就串入硬件压缩,和混音后期加入硬件压缩,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一个是信号进入DAW之前,一个是信号进入DAW以后再压缩,
没有那么大区别,但是区别应该还是有的.
一个是纯模拟状态的信号,声音进入只通过一次AD
另外一种声音通过了AD又到了DA然后再通过AD返回
除非你是特别喜欢这个解码器的染色。

7719
#58 20-1-7 17:40
YUMMY她爹 发表于 20-1-7 17:30
一个是信号进入DAW之前,一个是信号进入DAW以后再压缩,
没有那么大区别,但是区别应该还是有的.
一个是 ...

问题是。。。。使用硬件压缩器做混音的人,他们也不大可能在前期录音的时候就一次性压缩到位吧?怎么着后期也得再压缩一遍吧~~~~我相信拥有优质压缩器的人,应该不太可能只把它应用在前期录音,而后期混音却只用软件压缩吧??

5835
#59 20-1-7 18:03
我认为前期录制还是比较重要,后期再加上什么好设备都是锦上添花,当然前期录制的设备也是要尽量好一些。

4243
#60 20-1-7 18:34
对于ADDA多过一次的事情,很多人似乎非常忌惮这事儿,理论上说确实有“损”,有染色,但是事实是好的ADDA,染色一般是加分项吧,否则为什么那么贵还买它?多过一次,耳朵听起来似乎没有那么恐怖,关于染色,过一次就有它的染色了,多过一次也不会每次染色等量叠加,一条白毛巾就算掉进一盆脏水,拿起来,再掉进去一次,白毛巾会比第一次掉进去更脏多少?···这种杞人忧天的染色倍率叠加的想法,是不是有些太天真了,SSL、NEVE台子混音,反复经过多少运放级,算起来那是多少次染色?照这样的推断,混出来的音乐还能听吗?···再说了,硬盘里的数据,来个软件数字效果处理,那些个数据难道不是要整个被重新计算一次?还能原样吗?咋就不担心呢···做音乐不就是跟揉面似的,要的就是最后结果好嘛,咬着个别环节不放,腿都直哆嗦,有什么意义呢,还能正常走路吗,有点整体大局观呗···

反倒是不同的硬件带来的染色、质感变化,很多人却总认为没啥差异和可取之处,有兴趣的多对比对比,两种情况下多权衡权衡,能分辨音质优劣和自己要求的人总会有答案的···

还有,理论我们要知道、要去了解,要懂得规避损失,但是,实践也要做,考虑要更宽、更全面、更深入一点,出发点也许更多应该在音乐的声音艺术本身,那样,会取舍更得体,收获更多的···,之前我就说过,如果要得到更想要的声音质感、感觉,伤害又注定不能避免,那么避重就轻才是唯一选择,听说吃饭噎死人,那饭还要不要吃呢?!混音完了总是拿去做母带,做母带多数都是用硬件,到底是考虑伤害更多,担心又多过了一次ADDA,还是考虑音乐的必要性更多?轻重还能掂量不?该担心的不知道去担心,鸡毛蒜皮儿总当重点搞···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0-1-7 22:10 编辑
观众反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