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中国组曲作完(此新疆民歌将会很流行)

( 227 )
 
[收藏]
-  第 5 页  -

1689
#61 08-1-7 04:07
另外,楼主复调这么厉害,能不能把《丁香花》改成复调的曲子啊?
观众反应    abada :哈哈哈! / 留言:不熟不知是哪首 请发MIDI旋律吧  
-----------------------------------

那改编个《老鼠爱大米》吧

1689
#62 08-1-7 04:19
原帖由 abada 于 08-1-7 03:56 发表


中国钢琴名曲50首,国际上真有人弹吗?

中国作曲家以往的调性赋格,转调不够,还有(多声部时)两端声部完全协和音程过多  所以信息量小,有缺乏深度之嫌。所以 ,大都是以儿童曲或童趣的方式出现。

...



哈哈,不知道楼主学过高等数学里面的傅立叶变换没有??按照傅立叶变换的观点,正弦波的信息量最少,方波,三角波变换以后的信息两比较大,你试验一下整首曲子都用三角波来制作,信息量一定够大,不过你要先看看好不好听再说。估计不是好不好听的问题,而是耳朵会不会残废的问题了。  



还说莫扎特的艺术观点最中肯,音乐----首先不要让耳朵难受。

太少的信息量当然不好,不过太多的信息量也不是什么好事。互联网出现了,信息量够多了吧,也没见人们会比以前更睿智!

[ 本帖最后由 小崔 于 08-1-7 04:20 编辑 ]
观众反应

1285
#63 08-1-7 05:19
对  信息量太少 会有单调腻烦的感觉 信息量太大 会有疲倦累的感觉

适当的信息量才会给人愉悦感。

但信息量也可分主观和客观信息量

1、不同的人习惯接受不同大小的信息量,这与工作、闲暇时间,智力和智力趣味等都有关系,因人而异;

2、同样的东西,重复和熟悉会减少信息量;而陌生相对信息量大。学习和反复听,会使一个大信息量的音乐主观信息量减少;

3、西方音乐普遍比中国音乐信息量大;

4、古尔德公开宣称不喜欢莫扎特,因为缺乏复调;因为古尔德偏爱复调音乐。

------
喜爱莫扎特没有错,但是可以另外开贴,写喜欢莫扎特。不然离题太远。

1102
#64 08-1-7 07:49
几位可以休息了,我是因为孩子哭闹了一夜才这么早起来回帖的。我想,争论到此为止,毕竟谁都说服不了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喜爱的音乐类型,LZ喜欢这种,我喜欢那种,这个争论似乎没有终点了!

我也最后发表一下我的想法:

第一,我不喜欢听这种音乐。
第二,我没到这个境界。
第三,巴赫的复调音乐比这个好听。
第四,音乐,需要有难听的那一部分,来衬托好听的那一部分。
第五,音乐,如果10个人里有9个说难听,那就不是音乐。
第六,我真希望,您的音乐可以比“献给爱丽丝”流传的更广,
比“革命”更令人激动,比“秋日私语”更令人心碎,
比“蓝色多瑙河”在金色大厅里演奏的更多
比……更……,,,
观众反应
:街上10个人里面 9个觉得克莱德曼比巴赫好听

163
#65 08-1-7 08:45
儿子昨天踩了几下我的键盘,在场的都听出来了----是复调!巴赫是神,楼主不是。如果楼主不幸是了,那我儿子也是了
观众反应
:可以断定你是不爱学习钻研的民科

1689
#66 08-1-7 09:52
对  信息量太少 会有单调腻烦的感觉 信息量太大 会有疲倦累的感觉

适当的信息量才会给人愉悦感。

但信息量也可分主观和客观信息量

1、不同的人习惯接受不同大小的信息量,这与工作、闲暇时间,智力和智力趣味等都有关系,因人而异;

2、同样的东西,重复和熟悉会减少信息量;而陌生相对信息量大。学习和反复听,会使一个大信息量的音乐主观信息量减少;

3、西方音乐普遍比中国音乐信息量大;

4、古尔德公开宣称不喜欢莫扎特,因为缺乏复调;因为古尔德偏爱复调音乐。

------
喜爱莫扎特没有错,但是可以另外开贴,写喜欢莫扎特。不然离题太远。

--------------------------------------------------------------------------------
5。我还公开表示不喜欢斯特拉文斯基呢!!

呵呵,古尔德就牛了?只不过是个弹钢琴的,又不是作曲家。
90%的作曲家都是把莫扎特的当成心中的太阳的。
爱因斯坦超喜欢莫扎特,难道爱因斯坦的智力还不如古尔德??
观众反应
:当然你可以喜欢莫,但可另开有关的贴

1284
#67 08-1-7 10:03
1很厉害(加个或许,没看谱)
2不觉得好听(这个可以确定)
3流行这个东西跟以上两点其实没什么关系。

[ 本帖最后由 此乃俊男一名 于 08-1-7 10:04 编辑 ]
观众反应
:2“好听”最主观最不能确定 因为说好听 ...

1285
#68 08-1-7 10:35
张五常论巴赫与莫扎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009hl.html

重庆 Zane 问:
请问五常先生是怎么看J.S.巴赫的音乐的?

答Zane:

如果要学音乐,我会深研巴赫。如果要深入地品尝古典音乐,我会常听他的。可惜我没有这样的时间,听音乐只是为了舒闲,为了在情感上得到一点共鸣,一点安息。这样,我选听莫扎特。
莫扎特的音乐是完全不需要懂、不需要明白才能欣赏的。正如莫奈曾经这样说过自己的画作:「好些人说要明白我为什么那样画。但他们不需要明白,只是爱看就足够了。」
莫扎特的音乐,听者是完全不需要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或是为什么而作。旋律幽美,变化自然,感情洋溢,听者还需要知道什么呢?听贝多芬我们要略知一点——这里那里是代表着些什么。听巴赫我们要知得更多。他的乐理与结构、和音的变化与配搭等,妙绝,可惜要下功夫作点研究才能真的欣赏。

1285
#69 08-1-7 10:50
原帖由 四正 于 2008-1-7 08:45 发表

儿子昨天踩了几下我的键盘,在场的都听出来了----是复调!巴赫是神,楼主不是。如果楼主不幸是了,那我儿子也是了


估计你儿子也只会踩踩安娜笔记的巴赫较通俗的那些曲子,或创意曲之类  

而不是巴赫晚年那些更抽象高深的艺术,如《赋格的艺术》,《音乐的奉献》等等。

如我以前写的更接近巴赫的那种音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ntXwLrUFaw&feature=PlayList&p=D788A56CF7319628&index=1

265
#70 08-1-7 10:55
1、请张老师解释一下什么是后现代Zhu义哲学,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对位”对位基础,比如说碰到不协和音的解决的理论基础。

2、既然张老师认为别人都不懂复调,我正好有个复调问题请教,对于陈铭志先生认为在民族旋律的复调写作中,有时可以把五声音阶的三度音程当作二度音程来处理,但是个人认为这有悖自然音阶的物理原则,请问张老师如何看陈先生的这个理论。只怪当时跟陈先生学复调的时候不用功,现在只好请张老师细心解答。

3、张老师在作民歌旋律复调的时候如何做主题的倒影和逆行?

4、请教,为什么19世纪以后复调音乐逐步退居2线地位?全世界(包括无数天才)都认可这样的变化,唯张老师不认可,这说明什么问题?


楼主还有两个问题没解答,大概张老师不屑一答,那我就把拙见写一写。
有关问题3,其实,众所周知,把民歌作倒影和逆行,结局几乎都是恐怖的,所以张老师不屑回答也是有道理的。其实我也发现,坛子里对复调有兴趣有研究的确实不多,可是不能因此就在坛子里拿复调忽悠人。复调这个东西,如果没有主题的倒影和逆行的复调永远不是一流的复调(比如莫扎特41交响曲第四乐章,巴赫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的民歌旋律几乎不可能作倒影和逆行,因此,我们的民歌旋律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复调音乐,当然原创的民族风格主题还是有可能作倒影和逆行,不过不在本帖讨论范围之内。把我们的一流民歌改成充其量也只是二流的复调音乐,是个人喜好问题,不被人接受是很正常的,况且这种手法还是19世纪以前的手法。这就牵涉到第4个问题。

还是等张老师打过哈哈我再考虑是不是要说说第4个问题,如果张老师不光打哈哈,还能够解答就更好了。

265
#71 08-1-7 10:57

1285
#72 08-1-7 11:29
2似乎回答过了。你说你说的不是这个意思,那我不知道陈铭志先生的具体意思,我不好说是否认可他。

先回答一下3。我认可倒影,不认可逆行,巴赫也极少用逆行,而用倒影较多;
我的理解,是时间的逆行违背现实生活规律。这在物理学家的表述来看:空间可以左右上下对称,但时间不对称,时间是有箭头的,宇宙的发展并不逆行。
所以,巴赫那里 下属--->属的 方向进行不可逆、极少用主题逆行, 是现实世界时间有箭头的反映。

再说倒影。民歌旋律倒影并不可怕,因为倒影不必是数学意义上严格的;巴赫本人曲子的许多倒影,都会因为调性需要、和声需要等,而做适当的调整。即使做模仿而不是倒影,也不必严格移位;比如主题开头是sol-->do, 答题常是do-->sol.  即主音答属音,属音答主音;这样以来,模仿就不是严格移位了。

通常,只要做到:

1、原来是完全协和音程跳进的,也须完全协和音程跳进,但4度和5度关系常可以替换而不计;

2、三度的处理,大小三度常可以替换而不计;

在这样的规则下,民歌旋律作守调模仿或倒影,是完全可能的。

在我的8部赋格“达板城的姑娘”里,有主题的倒影。 (而且对题同时倒影,自认为是妙手偶得)

另外,倒影,缩短或扩大等主题处理手法,在赋格中常用,但复调音乐并不都是赋格曲,所以不必复调乐曲一定要用。

1285
#73 08-1-7 11:42
关于2,我作的民歌复调,较严格遵守巴赫的和声和对位规则,所以,我不一定赞同2中陈老师的说法(我还不清楚他具体意思)。

另外,民歌做复调可能没有巴赫那样根据复调规律选择和设计主题那么科学,那么合理,写出的复调自然不是巴赫风格那种1流的复调。
但我们难道只需要1流的复调吗?2流的复调,如果里面有本民族喜爱传唱的主题特征,那完全可以和我们深爱的西方复调结合的。

另外,亨德密特、谢德林也写过大量现代派的复调,这样的复调估计更多的人会说“难听死了”。 (口味基本是习惯问题)

1285
#74 08-1-7 11:53
第4个问题,我是个自由至上Zhu义者,因此坚持个人Zhu义原则,反对一切形式的集体Zhu义。

具体到审美观,我认为完全是个人喜好问题。关于“不被人接受?”,要知道,个人Zhu义反对这样的全称判断。谁能代表别“人”?  只存在不被某个人接受,被另外某个人接受的问题。只有一个一个的个人,不存在什么“人民接受不接受”。

这种民歌复调音乐接受者也有很多。 象这位哥伦比亚作曲家就劝我不要完全模仿巴赫,鼓励我这样写民歌复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 ... 56CF7319628&index=2


还有很多人完全不能分辨MIDI和真实演奏的差别关系。他们甚至根据MIDI音色或制作的印象来判断。有几个爱听鼠标点出的MIDI的巴赫?但真爱听的话,那算是真喜爱复调作曲本身的人。

[ 本帖最后由 abada 于 08-1-7 12:10 编辑 ]

1285
#75 08-1-7 12:04
第一个问题,“东西方文化的“对位”对位基础”,具体到复调---统一的基础是它们(巴赫西方调式与中国民歌)都是有调性的,都是调性音乐。

关于后现代Zhu义哲学音乐学, ZhongYang音乐学院的宋瑾研究较多,有专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