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不幸跨入扩声行业,荣幸的是器材都是顶级的,一开始承受的压力山大~~!
摸爬滚打之后,慢慢有些感觉和经验了,看了楼主的文章,受益之余,顺便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先晒下器材,喇叭全部法国L-acoustics
PA: KUDO、SB28
Front Fill: KARA
MONITOR:115XT HiQ、Sennheiser EM300 G3 IEM
Stage Fill:ARCS II
Consoles : DiGiCo SD7、SD8
Other devices:Waves MultiRack forDiGiCo、UB Madi、MacBook Pro、KT DN100… …
在你已经尽可能了解你的器材后,
接到工程时,首先要在场地勘察、测量、拍照和记录后,根据节目要求等确定一个方案,
第二步,回到家里打开电脑,打开SoundVision(L-acoustics专用),建立你的扩声模拟工程,这里可以给你提供声场覆盖、系统延时、超低安装、喇叭吊挂等详细参数,甚至还可以参考温度、湿度的影响~~
第三步,根据模拟工程和节目要求,打开Office,制作你的PA和MO系统清单,其中两个系统的Channel List、Outputs List是保证系统连接时的重要依据~!最后还要有Device List,确保不能出现遗漏哦!这一步里还包括在控台模拟软件里做好通道,以便节省现场系统制作时间~~
第四步,严格按照前期设计进行喇叭吊挂、安装和系统搭建~~此处略去n个字
第五步,从功放端测试每组喇叭是否正常,然后用Smaart测试你的系统(用Smaart属于个人习惯),我个人习惯先做阵列和超低的相位,然后再对阵列做EQ修正,KUDO系统在室内可能会对EQ做稍多的处理,户外的话,一般不需要动太多,高端线阵列的曲线本身已经做的很好了~~
第六步,测试所有Channel到Outputs的通讯正常,这里可能会比较繁琐,如果是带乐队的晚会或者音乐节之类,除了楼主说的BAND之外,歌手会用到不同的Microphone,可能会增加诸如民乐之类的乐器等,这些都要提前把通道做好、试通,根据个人经验先大致调试好~~
第七步,艺人和乐队的现场调试,这个时候的PA和MONITOR是分开独立完成的,我这里习惯先PA后MO,相比较,彩排时的MONITOR部分比较繁琐,要根据每个艺人或者乐手的要求,做好各自返送和IEM里声部的平衡,这里的平衡是根据艺人的习惯来做的,特别注意的是,当你用到很多只返送喇叭的时候,防止声反馈是第一前提,尤其是DRUM和PERC,两者之间的距离要尽可能拉开些,建议DRUM的返送里尽可能少甚至不给O/H的声音,TOM也可以适当小一些,其他乐手和和音的返送里可以基本上不送这三个声部,有些时候,BASS声部给到其他声部的返送也要适当控制,防止低频反馈,做MONITOR要明白怎么取舍~~
第八步,正式演出,控制好现场的声部比例、节目衔接~~
以上纯属个人习惯和认识,好久没来论坛了,正好有时间,临时总结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