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不同采样率跟解析度对比 44.1K/48K/96K192K、16/32/64Bit

( 128 )
 
[收藏]
-  第 7 页  -

3975
#91 21-2-20 10:06
bassliu 发表于 21-2-20 07:26
没有意义的对比,
大家听音的声卡都是24bit回放,da,有的甚至还是比较老的16BIT

有人听的出来差别,有人听不出来差别
这只对职业录音混音师有差别
搞词曲的跟歌手不需要纠结也不需要了解这
如同混音师并不需要了解各种和声学

1712
#92 21-2-20 10:17
mickey 发表于 21-2-20 10:02
所有数据最终是用辅助耳朵
当然耳朵的敏锐度是混音师长时间在好环境好设备状况下练出来的
如同吃饭,一 ...

我赞同你说的内容,但是这似乎与我回复的内容并不矛盾。对普通人来说,分辨不出吉他声音,如果还想分辨,那便去练习。对我国绝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混音师来说,不了解“代码”对DAW和插件的“音质”是如何影响的(实际上我并没有提到任何所谓的代码),但凡还在乎这些东西,那便去学习。录音和混音是交叉学科,需要了解的领域很多,应该博闻强记而不是闭门造车。
既然有如此强大的求知欲,那么其实前人的肩膀是非常好站的,只需要翻开书本,或者打开几节录音艺术/工程相关的课程视频……从业人士对自身相关专业的学习,比少数一些在学校里混日子,手捧真理却不自知不珍惜的学生要更适合的多。
还是如我前面所说,我对这种探索精神十分认可,但是对无头绪的探索导致与真理越来越远的事实感到不值得,我们的时间都是时间,都非常宝贵。

3975
#93 21-2-20 11:29
wangnov1 发表于 21-2-20 10:17
我赞同你说的内容,但是这似乎与我回复的内容并不矛盾。对普通人来说,分辨不出吉他声音,如果还想分辨, ...

本身不是学吉他,十多年前已经在这行干编曲,真的分不出来三百跟三千的吉他音色差别
后来稍微接触吉他,现在才稍微有点了解
不同木头不同弦的音色,因为接触不多,还真不了解
刚接触混音时,均衡的Q值听不出差别,增益要调很高才能分出一点区别
练耳朵真的需要花钱花时间
理论跟实际要相互验证,大学理工专业,做实验跟理论差距过大时,就要反覆找寻问题在哪
了解课本上的逻辑后,加上自己亲手实验应证,才能真正成为知识,并在未来加以应用

追求真理,不能光死读书、也不能光凭经验跟感觉,必须相互结合

3975
#94 21-2-20 11:33
wangnov1 发表于 21-2-20 10:17
我赞同你说的内容,但是这似乎与我回复的内容并不矛盾。对普通人来说,分辨不出吉他声音,如果还想分辨, ...

油管说采样率没差别的影片、还有之前RND压缩跟均衡插件软硬对比
一耳朵的差别,为什么油管主都说没差别?真奇怪

106
#95 21-2-20 12:36
24

1712
#96 21-2-20 13:20
mickey 发表于 21-2-20 11:29
本身不是学吉他,十多年前已经在这行干编曲,真的分不出来三百跟三千的吉他音色差别
后来稍微接触吉他, ...

你也说了,要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又说了,必须相结合。但是回到本帖,想探究采样率、位深度的影响,那理论就是实打实的采样定理啊。按照你的所说的理论和实验差距过大之后所要做的,你现在就应该反复寻找为什么采样定理说可以完美还原,而不是在意到底是Neve还是你吐吧r说了听见或没听见——不管他们听见还是没听见,都也只是自己的实验而已啊。理论呢?理论在哪里?还是采样定理。。。

所以进行到这里如果你真的有兴趣,正确的方向就是研读各种文献,了解采样定理,并尝试联系相关理论解释为什么出现了你现在的实验结果,然后得出一个新的结论或者发现自己的实验缺陷,而不是拿实验结果说话,实验结果真的没啥意义。。。你并不能指着你的耳朵质问你吐吧r“为什么你们没听见?”,因为他们只会告诉你“真的没区别!”。来回来去靠自己的个例(或有少数人,或有权威支持)去说服别人是根本不可能奏效的,能说服的只有那些盲目不带脑子的人。拿出理论依据来,转化为你的研究成果,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1090
#97 21-2-20 16:45
1、定理(英语:Theorem):是经过受逻辑限制的证明为真的陈述。

2、听阈测试可以有一些科学方法来试验,也有相关的器械。20~20kHz是一般认为的人类群体的听阈范围,实际个体可能有较大出入。

3、科学方法的步骤一般包括现象、假设、实验、推导等,然后形成一个理论。科学理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可以复现、可以证伪。

4、科学理论从不会标榜是真理。实际上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证伪的过程。麦克斯韦方程对伽利略变换证伪,MM实验对以太理论证伪,最终形成牛顿力学到狭义相对论的发展。也就是说,科学理论的更新,是有着更有说服力的实验证据、更全面可靠的理论来更新的,而不是靠某个大师、某个up主来更新的,这是科学方法,也是科学精神。

5、对于我们来说,用怀疑的眼光审视现有理论同样也是很好的科学精神,但请拿出有足够说服力的方法和实验。

78
#98 21-2-20 22:09
第一段
第二段44.1和192
第三段16BIT 和64BIT ,看到的就这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89
#99 21-2-21 16:04
只能听出192的好,清晰。

2436
#100 21-2-22 14:54
虽然这些 MP3 档案用 Amadeus Pro 开启之后都是 44.1Hz 32bit……
然而这些 MP3 确实能听出差异。
我估计还是因为外部时钟导致的。

248
#101 21-2-22 15:04
其实说实话,这个跟像素一样,约高像素的图片越清楚,这是必然的,但是你用一个2亿像素的相片放在手机里面,一个花了几十亿做的imax的电影放在电视上看一样,如果你的播放源设备非常牛,非常好,当然能看到听到区别,如果你做的音乐或者相片只限在手机在大众的播放终端播放,完全没有必要去做精度那么高的采样,也有点像你用法拉利去跑滴滴,老百姓当然开心,但是完全是不符合正常逻辑的,如果你非常有钱,非常追求极致,那无所谓,你买个几百万电脑,和定制所有设备去做也没有关系,你还可以用拍imax的机器每天给你拍抖音短视频也可以

443
#102 21-2-23 22:17
192的很明显,整体有力,高频清晰(也有可能是高频更多),但是这个我感觉大家不用太争论:

1,如果高采样率真的“好”,那大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都应该尽量去追求高采样率,特别是那些在行业顶流的人,但是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用的最多的则是48/24,他们都觉得够用了,取了中间数,除非你去奔发烧去了。。
2,如果说高采样率“不好”,理论上说它的精度更细,而且上面的测试也听出了区别,测试先不去说是否正确和严谨
3,总结,谁觉得好谁就去用,爱用谁用,觉得不好的就不用,用192也好,441也好,都不耽误你做出好作品

574
#103 21-2-26 05:44
niuniu502 发表于 21-1-31 20:59
看了讨论,我觉得大家好像有一些误区,以及对数字电路误解。
1、所谓的采样精度,越高越好。
这句话第一 ...

老师 看到你说带宽影响音质 那什么又决定了带宽的大小呢?

111
#104 21-2-26 20:01
说32bit录音的大哥们,你们的AD converter是32bit的吗?

1396
#105 21-2-26 20:42
694858974 发表于 21-2-26 05:44
老师 看到你说带宽影响音质 那什么又决定了带宽的大小呢?

这个带宽的概念其中也包含了采样率,但物理和商业上又注定它不能成为真正的决定性的系数。公式不谈,带宽就是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宽带,套餐10M-1000M,但它的基本传输单位都是固定的,可以把这个基本单位对应看着我们的采样率,那么就奇怪了,为什么我们通过网线却能自由选择看480P-1080P60呢?
所以,我的答案是,文章的标题是解决音质的其中一个部分,但不是全部,而且44.1已经逼近人类听觉极限,再大的话,听觉和艺术的角度上看似乎投入和成果不能成正比。
所以我赞成文章的人有硬件条件的人去探索,但我只是不希望变成消费主义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