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 由 离港 于 10-5-3 23:08 发表
先顶一下,请问文章权威吗?如果权威那母带不再神秘。
其实从道理上讲,母带比混音的技术含量要少很多。
母帶(DDP)是一個不同於錄音/混音的後製做概念,也就是說mastering很大的不同於平時的錄音/混音.
做個比較吧:
聲音的前期錄音: 任何可收音的場所,只要是唱片製作人認為可以收音的地方,哪怕是廁所,都可以室錄音的地方! 錄音師:基本上我們可以稱之為operator,因為在這個階段,除了麥克風擺位的收音技巧之外,基本上沒什麼技術可言.
混音的工作: 需要一個起碼有聲學條件的環境來工作,具備遠/中/近場的監聽設備,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對好耳朵加上音樂性,好的EQ可以跟樂手或製作人溝通,當然,常年累積的經驗是recording engineer的"財富",剩下的部份就不提了.
說到這裡我們會認為母帶(mastering)工程技術含量會比混音少嗎?我們來看看:
基本上Mastering: 必須具備一個"絕對"的聲學要求的環境來工作,其標準高於甚至不同於一般錄音室的要求,監聽喇叭的等級也高於一般的錄音室,整個工作環境的設計就是為確保最後的聲音達於出版的品質,其次,這個engineer的聽力是專為mastering被訓練出來的,他/她可以不是一個錄音師,但是絕對必須具備超越recording engineer的聲音技術概念,也就是說,他/她必須知道錄音師在做什麼,有部份國外的mastering engineer是從recording engineer工作多年之後,轉升mastering engineer,但也有很多從一開始就被訓練成為mastering engineer,因為老闆不希望他的寶貴mastering engineer的耳朵被傷害.
根據經驗,這樣的mastering engineer養成至少三年,當然有許多工作上的內容,技術上的要求與標準,在這裡浪費篇幅就不提了.
我個人認為這才是音樂出版產品最後聲音成敗的關鍵,有經過mastering與沒有經過mastering做出來的聲音就是不同,絕非僅靠各位網路可以下載的XX如此簡單.
我這樣說好了,我大學二年級開始從事錄音這個行業,今年我的老大男孩都已經初二生初三了,對某些論壇李的朋友來說,虛長了幾歲,工作沒什麼成就,見識倒是可說上幾句,我也不依老賣老,我只能說,mastering這個行當,我自己都不敢說我可以做,一來這需要一個有條件的聲學環境,二來設備投資甚巨,雖然我的經驗已經具備成為一個mastering engineer的條件,但我還是喜歡跟老友合作,把專業的事較給專業的人來完成!!!
很抱歉我必須這樣說,如果"母带比混音的技术含量要少很多",為什麼要做母帶? 又為什麼許多音樂製作人甚至喜歡到mastering studio做混音?
當然後者有點變態思維,導致許多製作人往牛角尖裡鑽,但這就說明mastering是一個高深的技術.